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实践论》导读(1)
原著导读与答疑:《实践论》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部黄开华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我们要“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日在主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页◆《实践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专题主要内容:一、《实践论》的背景介绍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三、《实践论》的现实意义一、背景介绍(一)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中国革命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新的探索,在理论上做出新的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推翻三座大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遭受重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中共在革命早期曾长期把苏共经验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主观主义:理论脱离实际,把感想当政策。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马克思主义态度,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系统研究问题,全面分析问题。2,《实践论》: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路线上的错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论证了党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共产党和红军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批判了党内过去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对革命的急性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挫折的基本原因。◆指出了蒋介石必然要破坏革命势力的趋势。保证了共产党在新环境中能够具有清醒的头脑。2,《实践论》:清算“左”、右倾机会主义思想路线上的错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批判“左”、右倾机会主义军事路线上的错误,系统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你们几个都是战争中的大忙人,但在百忙之中应抽出时间弄清楚战略思想。要研究毛主席的战略学(重点看的章节都点到了)。◆要当成胜利的诀窍来看,当成作战指令来看,反复看,用来指导实际行动。◆还要安排下面的干部认真学习。——1946年11月中旬林彪的一份电报,罗舜初中将:《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3,《实践论》的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知”与“行”的几种关系◆知先行后,行先知后◆知难行易,行难知易◆知重行轻,行重知轻“知行统一观”:知行关系即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论》重点揭露教条主义,强调实践重要性。意识形态宣传要让人信,自己先得信意识形态宣传也好,思想文化工作也好,让人信首先得自己信,只有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才可能真正打动他人。身处社会深刻转型、观念深刻转变的新时期,最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的领导干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着自己的信念而执着奋斗,我们的行动就有无声的感召力,我们的语言就有无尽的感染力。——《人民日报》2013年8月29日(二)《实践论》的写作1,《实践论》的写作与署名问题《实践论》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是在1940年前后形成。有人认为《实践论》是1950年-1952写的。《实践论》的署名问题《实践论》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综合了中外哲学思想的成果,其思想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实践论》并不是集体创作,更不是其他人写的、只是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而已。《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发愤之作”王明等“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居,鄙薄、讥讽毛泽东,宣称“山沟里出不来马列主义”,指责毛泽东一些主张是“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等等。长征路上,患病躺在担架上读《反杜林论》。毛泽东后来讲:“我是在马背上学的马列主义。”到延安后,“发愤读书”,“作工具的研究,即研究哲学,经济学,列宁主义,而以哲学为主。”蒋介石的震惊和无法想象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一行乘坐“美龄号”专机到达延安,第二天下午即离开。这是蒋介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延安。面对破败的延安小城和这些近乎原始的窑洞,蒋介石感到十分震惊。蒋介石无法想象毛泽东何以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斗志,有效地指挥着他的军队在全国的战场上与政府军对抗,并且能在这样的桌子上把文章写得既尖锐犀利而又文采飞扬。蒋介石的不安和概叹蒋介石感到十分震惊,很快他就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绪不宁的地方。蒋介石延安行的前后,在公开场合多次说过,我觉得我们本党和共产党的斗争不但技术不够,就是精神也差的太远,老实说,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我们今天这样颓唐和腐败,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毛泽东:“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20世纪60年代,败退台湾的蒋介石痛定思痛,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手段搞到一批中共的整风文件和毛泽东的著作。愈是认真研讨毛泽东的一些著作,愈发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大加申斥,对共产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精神道德极为赞赏,而他所称道的共产党的优点,恰好是国民党所缺乏的。蒋介石用毛泽东的一些方法治党治军,改造国民党,尤其是照葫芦画瓢,在台湾省实行了共产党解放区的土改政策,才让风雨飘摇的国民党傀儡军政当局得以苟延残喘下来。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经习近平主席和军委领导批准,全军和武警部队各级党委(支部)会议室统一悬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重要题词指示。毛泽东同志的题词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实践论》是毛泽东的“发愤之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毛泽东对司马迁的这段话感触极深,广为宣传,1962年他曾说:“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奋斗自勉》(毛泽东1917年)(二)《实践论》的写作2,《实践论》的修改▼正确看待修改内容主要修改内容:《实践论》在收入《毛泽东选集》时的一增一删,增的是关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整段话(第四自然段),论述人的思想落后于社会实际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删去了对社会条件的具体解释(第20自然段)。应该正确看待:无可非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二)《实践论》的写作▼驳《实践论》“抄袭说”谬论◆《实践论》与苏联三十年代哲学关系《实践论》利用了苏联教科书,但又远远高于教科书。◆《实践论》与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时间上。(两论提纲)1937,8,7;1937,4,1。内容上。《实践论》对中国革命的深刻总结,决不是从《社会学大纲》抄得到的。▼驳《实践论》“抄袭说”谬论《实践论》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大众哲学》(1936)对认识过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又由实践到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这种过程,是无穷地连续下去,循环下去,但循环一次,我们的认识也就愈更丰富,所以这种循环,是螺旋式的循环,而不是圆圈式的循环,它永远在发展,进步,绝不会停滞在原来的圈子里。(1947年重改本和1950年最后修订本中删去)◆修改本《大众哲学》大量吸收了毛泽东的思想。◆《大众哲学》对毛泽东写作《实践论》有一定的启发。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实践论》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发展的根本规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846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费尔巴哈假定有一种抽象的人的个体;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自然人”。◆费尔巴哈下半截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1886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1,社会实践的形式。《实践论》将社会实践归结为三种: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科学实验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阶级、政党、政治与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抓革命,促生产”“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与阶层政治淡显,经济凸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设立及意义设立: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意义:中国共产党阶级意识的复归;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世界人权史上的光辉篇章。“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徽章(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社会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实践论》着重从人们的认识是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了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论述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性。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论》在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时,丝毫没有否定接受书本知识和他人经验的必要性。因为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一)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的目的是为了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二)明晰阐述认识的辩证过程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1)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感性认识看到实践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第二个阶段,即理性认识的阶段,就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理性认识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较感性认识更重要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
本文标题:《实践论》导读(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3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