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在当今教育中的意义摘要:《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体系里十分完整而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是先秦儒家学派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本书揭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等。本文将对这些教学原则进行解读,它们对现代教育仍有继承和借鉴的意义。关键词:《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教育意义《学记》作为中国古代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既是先秦孺家教育思想的总结和概括,又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观点,给现代教学管理、教学方法都带来很大的启示意义。原则就是说话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则或标准。教学原则,就是开展教学活动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标准,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我们所要阐述《学记》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一、教学相长原则《学记》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尚书·兑命》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在这里教学相长的原则不仅仅是指在知识的学习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促进,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智能。素质教育的基本模式应该是“知识+素质+能力”,这是教学相长所蕴含的的内涵。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共同收益,也就是素质教育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更应该在其中收益,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学记》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及原则,这是它对教学理论的杰出贡献。教学相长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本义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通过教发现自己的困惑。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引《尚书·兑命》说“学学半”。但以后有的人在注释“教学相长”时作了引申,将其视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通过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并将其也作为《学记》所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原则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法,它是我国古代教学原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我们民族教育的最可宝贵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体现了“教”与“学”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今天,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辩证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在边学边教、边教边学中努力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即在现代世界教育论著中亦属罕见”。(8)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起积极的指导作用。二、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又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是我国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中,启发性教学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学记》中提出的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照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为,现代高科技的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和有学习能力、办事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倡启发式的教学,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启发诱导,才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打开思路,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埋怨老师不是“伯乐”,总是感叹“伯乐”型的教师太少了,社会上对于教育的失败也总是把责任归罪于教师,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不公平的。学习是一种双向的活动,不管是老师的激励方法是如何的高明,如果学生不学,那么教育活动就无法启动,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他是学习动机激发的内因,只有他自己深刻的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明确自己的生活目的,要善于表达自己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短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个真正全面的了解,然后顺着自己的优势和有利于自己发展自己。这些都是对“长善救失”所隐含的辩证法最好的诠释。教育者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和态度,去帮助学生及时转化和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采取措施帮助他们顺利完地实现目标。三、藏息相辅的原则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读书,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活水源头。《学记》中说到“正业”(正课)与“居学”(课外作业、课外活动)相结合,学习进修与游戏休息相结合,也就是课内外劳逸结合。教学的这个过程,决不可能永远处于紧张、兴奋或者绝对松散的状态。总要有一张一弛的合理安排,师生都必须有劳有逸,课内外各项教学活动必须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首先,必须安排按时的正课教学,当正课完毕后,学生便可离校休息,但必须布置一定的课外作业,“大学之教也,明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可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因为从复习的角度说,“居学”是“正业”的复习、巩固,又是使正业转化为能力的必要途径,即《学记》所说的“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从预习的角度说。“居学”既是学习正业的准备,又能增进“正业”的兴趣。即“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其次,“藏修”与“息游”偏重于课内外的劳逸结合,意为学习应有张有弛。学生既可以在游息中消除学习中的疲劳,发展爱好特长,又可以扩大视野,培养兴趣,增长智慧,学得愉快又有信心。自然容易达到安学、亲师、乐友和信道的目的。正如清人姜兆锡所说“藏焉修焉之,谓正业专习而志不分;息焉游焉之,谓居学养纯而义愈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抓住了人生理机制的紧张与疲劳和心理活动的兴奋与抑制等基本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有其科学依据。合理而辨证地处理好这种关系,既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符合教学规律,就今天来看也是完全正确的。最后,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相联系,在活动的同时又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提高自己。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是自古就有的,而且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是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结合的原则。面对当今社会的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只在课堂中学习教师所指定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育教学中,课内和课外之间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师要善于将课内外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外知识辅助课堂教学。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当今教育中,各个学校教师教育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记》曰:“今之教者,呻(念)其占(看)毕(书,竹简),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成功),其此之由乎!”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认知和消化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但你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如何;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但如果你不去学习和钻研就不能领会其奥秘。因此,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要坚持专心致志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三年视敬业乐群”、“敬孙务时敏”。专注学习才能在学习上有所发现和创新。《学记》主要反映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学双方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无论是启发式教学思想,教学相长教学观念,还是藏息相依的教学制度,豫时孙摩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心理的了解,都强调教学必须在学生的求知欲基础上进行,提倡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和交流,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学原则是对师生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学原则的提出和发展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支持。同时还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完善。而《学记》中所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早已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是正确的,它从先秦的教学实践中来,又指导了以后历代的教学实践。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实,这些教学原则对今天的教学实践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内容、过程、手段和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这些教学原则的应用,要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实践,以便更好地为当前的教育服务。参考文献:刘振宇.论《学记》中教育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其超越.学术交流,,2005年11月第11期.吴国联.谈《学记》的教学原则及其现实意义.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6卷第1期.陈雯.《学记》的教学教育原则及其启示.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第20卷第5期,2001年10月.李艳华.“长善救失”教学原则的今日解读.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4期.
本文标题:学记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59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