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如何规避农业技术应用风险
如何规避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内容摘要:风险是农民进行技术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科技成果利用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农户技术应用风险的“外部化”机制严重缺失;投入的增大;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或信息失真以及败德行为的存在;农业技术本身的存在形式;农业技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品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等的不确定性。为加强农业风险的管理,政府要做好制度选择与政策选择;企业应做好龙头,带动产业化,实现双赢;农户要借助外力,减轻技术应用风险。关键词:农业技术应用风险技术作为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农业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大大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进一步降低了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农业领域的竞争,已从资源禀赋优势逐步转变为技术优势为基础的市场竞争。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在增加。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技术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收益和效率,其背后还隐含着风险。如何规避农业技术应用中的风险,应该成为现阶段政府和农户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风险是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确保农产品总量的有效供给,必须立足于农业的科技进步,新的适用技术的采用和由此带来的技术进步应成为克服资源约束、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我国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在建国以来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许多研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从而使我们在极其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养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但是,有材料显示,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低于其他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更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农业技术接受是决策者将一项技术作为获得的技术中最好的而加以充分使用的决定。通常的分析是建立成本收益函数,认为农户是在新旧技术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抉择,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农业生产者虽然“经济人”,农村地区,各种自然灾害和市场剧烈波动所造成的客观风险大量存在,而信息不完善带来的主观风险也可能对农民的生产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应付风险的各种手段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贫困农户往往不得不在较少的风险和较多的利润之间进行谨慎的权衡,权衡的结果往往是追求收入的稳定,以免使本已较低的生活水平因意外的损失而降低到难以接受的地步。大部分农民的生产决策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收入和消费的稳定。也可以说他们是属于风险躲藏型的。当一个农户面对一项新技术时,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新技术的使用会不会使得到的净收益低于其最低的维持生存的标准?二是该项新技术产生的预期性收益是否会比原来的技术产生的收益有显著的提高?只有当他得到的答案对前一个问题否定而对后一个问题是肯定时,他才会采用新技术。因此,简单的结论是:他现已达到的收成与他设想的最低的维持生存的标准越接近,它的行为就越保守,农户对新技术越生疏、越不熟悉,他们的行为就会越谨小慎微。因为贫困农户不能承受由任何原因造成的不敷家庭所需的状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就保证不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这就是“安全第一”原则。农业技术应用风险探源农业技术风险是指农业技术采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就是反应科技成果在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农户在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下,可能发生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或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农户技术应用风险的“外部化”机制严重缺失农业技术具有公物品性质和很强的外部性。现代经济学把物品区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家庭承包制为农业增长提供了很强的制度激励,却没有为农村“公共物品”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资源投资减少,而政府投资减少又没有由集体与农户投资增加来填补,致使“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农户的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能力承担采用高新技术的风险;而目前农户技术应用风险的“外部化”机制严重缺失,加剧了技术商品有效需求的不足。农业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成果,也应该并可以区分为“公共技术”和“私人技术”。农业“公共技术”是指农业资源调查、病虫害测报等软技术与作物种植、栽培方法等以非物化形态提供的科技成果,他们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等特点。农业“公共技术”的提供,最有效的机制是政府调控,主要应该由政府财政拨款渠道,无偿提供给农户使用。农业“私人技术”是指诸如优良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等以物化形态提供的科技成果,他们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等特点。农业“私人技术”的提供,最有效的机制是市场机制,应通过市场有偿转让给农户使用。但是,农业生产场所一般是开放式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工艺过程保密性很差,且大多数种植业技术具有经验性特征,比较容易被人模仿,很难避免“搭便车”问题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技术的使用者就不可能独占该项技术的成果,由于其他人“搭便车”,可能使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使实际收益小于预期收益,从而产生农业技术风险。伴随农业技术应用而增大的投入农业投入从狭义方面来讲是指为采用新的农业技术而进行的许多生产要素的投入。其主要体现为资金投入、物质投入和劳动投入的数量总和,大致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财力、物力及人力三者之和。其中最关键的是资金投入。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投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筹措:一是农户自己筹措,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户经济实力较弱,自己筹措资金的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向亲戚朋友筹措,但也十分有限;三是向银行贷款,但需要抵押。由于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其投资能否收回、能否带来较高的盈利也都是未知数。所以农户承担着巨大的投入风险,在高投资、高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面前望而却步。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或信息失真以及败德行为的存在现代农业技术大多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技术市场及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不灵,难以获得适宜性技术,或者技术的信息成本太高很难捕捉技术信息或者支付不起信息成本。由于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完全而产生的信息错误或信息失真以及败德行为而引发技术风险也在所难免。农业技术本身的存在形式农业技术大多以知识形态而存在,即使以实物形态存在的,如作物品种或牲畜品种也很难直观地辨别其优劣,这要求农业技术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农民因为文化水平太低而难以掌握技术要领造成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农业技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对外界环境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这是技术的适应性特点。环境通常有两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遇自然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满足其技术要求,则技术优势不能显现,其收益可能与预期的相去甚远,这里技术风险因自然风险而引起。自然再生产形成的风险,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等因素对新科技成果采用后产生的影响。农业生产中引进的新作物、新品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但有时由于研究者缺乏全面系统的考虑,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其推广应用过程中同时存在着风险。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品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一项技术是否实现其效益,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而决定的产品价格和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这使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在发育阶段有许多不成熟不健全的地方,诸多经济信息的传递难免出现不及时、失真甚至误导的情况,致使有些新的农业科技产品的市场价格与预期价格相背离,从而产生风险。总之,随着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农业技术风险也将随之呈上升趋势。农业技术应用风险管理所谓农业技术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适当的手段对农业技术风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以推动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技术风险管理既是影响农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基本管理范畴,也是现代农业经济活动中一项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有两个: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降低或分散农业技术风险给农业经营者造成的意外损失的程度,以保护农户的再生产能力。考虑到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应用风险的特点和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农业技术应用风险的管理中,应该建立政府、市场、企业和农户的多元结构管理模式。政府:制度选择与政策选择在农业技术应用风险管理中,政府负有两项基本责任:制度选择与政策选择。根据我国实际,政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农业技术应用风险保障基金制度为了保证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建立转向保障基金是非常必要的。保障基金可以由各级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成,基金规模可以由各地具体情况而定。基金建立起来以后应该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运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一是筹集农业技术风险基金;二是制定有关基金管理条例;三是对农业经营主体因技术风险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然后按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四是对基金进行预算、核算和审计。风险基金的建立,将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解除后顾之忧,农民就可以大胆放心地使用新技术。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根据我国农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与此相应的新的农业保险体系是防范农业技术风险所不可或缺的。新的农业保险体系应由国家经办的农业保险机构和以保险公司及各种农民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体系。进行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增设农业技术应用保险项目。追加农业技术应用补贴信贷政府通过提供低息或优惠贷款,帮助农户购买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减少或降低农业技术应用的风险。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不能采取超经济的强制手段,而应是自愿有利基础上的诱导、示范帮助形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应加大农学院、职业培训学校招生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普及力度,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通过签订农业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由参与技术经济承包合同的各方与农民共同承担农业科技应用风险,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市场:成为实现农业技术对接的桥梁目前,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处于线断、网破、人散的困境,已成为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障碍。在没有组织创新情况下,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在需求和供给方之间进行沟通。为此,当前应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克服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两张皮”的现象,架起对接的桥梁,让农业技术供需之间的“天堑变通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除发挥政府根据科研规划、主动进行农业研究和推广的技术创新模式外,更应该建立起农户需求主导型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农户需求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下,农户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支配性力量。农户对一种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增加将诱导研究人员去研究和发展这种技术。农户需求主导型农业技术进步模式比政府供给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更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富有活力和效率。要采取农户需求主导型的技术进步模式,一是要大力培育技术市场。该市场将为科研院所、大学等科研成果开发单位和个人提供交易场所,组织流通渠道,形成技术商品销售转让信息网,使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象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流通;二是要巩固乡镇农技推广和社会服务等中介机构,做到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稳定队伍。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等中介机构是农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助推剂。企业:龙头带动产业化,实现双赢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其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分享,风险共担,这种一体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技术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承担风险的主体只有一个,即农业生产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者产加销三个不同的主体共同来承担。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有较强的技术力量,能够对基地农户在生产上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利于防范技术应用风险。农户:借助外力,提高自身抗御技术应用风险的能力对农业技术应有理性认识,既要看到风险,也要看到可能的收益,不能一味地躲避风险。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技文
本文标题:如何规避农业技术应用风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7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