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心得体会
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心得体会摘要:科学是求真,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是立事之基;人文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是为人之本。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真为善奠基,善为真导向,两者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曾经,片面地追求科学发展,使人文发展退居一隅,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产生了分裂,也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因此,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融相生,而不应相离相背。关键词:科学;人文;分裂;融合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求真的学问,科学的运用即科学技术则是教人求用、致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能使我们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我们不会放弃对科学发展和进步的追求,我们也不想回到在大冷天用手洗衣服的年代。人文是对人之为人、人的价值等问题的认识,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是求善的学问,人文的运用即人文技术则是教人求善。人不光有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求,人文的发展和人文精神能满足满足我们的精神需求、使社会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人文的发展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否则人只会变成科学技术下的机械化产物,像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人们的生存会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可见,没有科学的人文不是真正的人文,人文中应该有科学的本质东西存在;反过来,没有人文的科学也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中也应该有人文的本质属性,科学与人文是融汇贯通的,只有交融在一起,才能共同发展。在古代,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还处于原始萌芽状态,主客体还没有从本质上区分开来,科学与人文处于一种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状态之中。在他们的观念里,认识自然相当于是认识人本身,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可以通过推理得到。孟子曾说:“人们的道德观念的本源、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人的善性便能认识天。”他的《孟子·尽心上》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就表达了他的这种认识。可见,在古人的思想中,既没有偏向于客观地观察世界的科学认识,也没有有偏向于主观地观察世界的人文认识,但或许其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既不是科学又不是人文的原始的和谐精神。从古代到中世纪,我国与西方国家走了不同的道路。我国走的是封建社会道路,我们可以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对其进行描述,直到遭到侵略,我们才开始反省;而在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爆发后,科学与人文就逐渐走上历史舞台。至近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后,科学与人文也从古代的萌芽状态真正走向独立,这时他们是既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又相互对立、彼此竞争的关系。直到工业革命之前,科学与人文的发展基本上还是和谐的,但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二者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科学的看法,让人们更加憧憬科学将会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也增强了人们控制自然的信心,使科学成为了绝对化思想的产物,导致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影响日渐消退,科学与人文的天平开始倾斜,并出现逐渐分离的趋势。到20世纪中叶后,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科学技术的无节制运用和机械化推广不仅导致了人文数百年的沉默,也诱发了一系列的自然危机和人类危机,比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道德缺失等问题已经直接阻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这种局面,科学也无能为力,因此光靠科学并不能解决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问题。那么,怎样去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并寻求新的发展呢?我们从科技应用的角度思考会发现,科学发展越快,其成果的应用就越难控制,人类危机的出现正是各种高科技应用的结果之一;另外,从人文技术的角度出发,想想产业革命之前,科学与人文处于和谐共生状态,那时候是没有所谓的人类危机一说的,只是后来当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芒遮掩了人文技术的发展,人文精神日渐削弱,各种危机也像雨后春笋般显现,让人措手不及。此刻,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应用给社会带来的发展和弊端正如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任何新的发现可能是福的象征,也可能是祸的预兆,福祸难料。那就需要对科技发展的方向和结果进行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现在,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点。比如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的名著《高科技,高情感——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中提到:“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科技,更特别是生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周围的世界,改变着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乃至改变着人的自身。”还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叔子教授也曾在接受访谈时说过,“当前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世界,生命科技的飞速发展,还可能以骇人听闻的方式改变着人类自身。科技成果能否被正确应用,能否被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能力开发,决不仅仅取决于科技本身,而更多地取决于科学与人文如何结合,取决于研究科技的人及相关者的思想、感情、精神世界。”因此,在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给我们人类带来的利与弊之后,尤其是当弊大于利时,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同时,杨叔子教授的话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启发,让我们去思考科学与人文该怎样结合,二者的结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等等。我突然想到,《让科学回归人文》中有一句很经典的话,“科学本来就有的人文被弄丢了,现在我要把它捡回来。”因此,我认为要让科学回归人文,可以从教育入手,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这样可以在拾起人文的同时,让科学与人文得到共同发展。教育不仅要教人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教人如何做人,就是要教人人文文化。而在我国的教育方面,文理科的发展极度不对称,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我大学期间在学校招生部门勤工俭学时就体会到了我校理科学生的比例远远高于文科学生的比例。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给社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同时也不利于人自身的发展。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在他1948年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中,就痛感文理分家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庆幸的是,我们已经从去年开始实行高中不分文理科,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也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我们已经在采取行动来弥补曾经的片面思想所带来的缺憾。同时,我认为,学习人文文化,对一个人的品质或素养是非常有益的,它坚定人的政治方向,提高人的涵养,拓宽人的人性尺度。一个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以上三点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应对如今危机四伏的局面,我们的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教育制度的改善等等;而我们的人民也在呼吁让科学回归人文,让绿色回归大地。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即使不能彻底地战胜困难,也必能改善如今的局面,人文文化的地位也会得到提升。我也相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同时进行,相融发展,能够正确回应时代的呼唤。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大学生,一名在读的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文化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因为一个兼具科学与人文文化知识的人,会是一个求真、求善的人;一个以人文为导向、科学为奠基的人,他会有正确的人生目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求真务善的交融,就像我们数学上的“交集”,是对社会、对我们自身全面的、真正的负责。参考文献[1]唐英,王洁,张雪勇,汪铮.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9.[2]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2.[3]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6.[4]张力等.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9.[5]【百家讲坛】杨叔子教授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本文标题:理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197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