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大学生自杀的级原因及对策研究
题目:大学生自杀原因及对策研究院系:教育科学学院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09级姓名及学号:指导老师:刘宗发大学生自杀原因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其危害和后果都非常严重,已成为社会和媒体热切关注的话题。社会急剧的变革使得大学生自杀频率急剧上升,个人的生理缺陷、思想价值观的扭曲也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积极关注当代大学生的自杀现象,对其开展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控制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依据大学生自杀案例和相关文献以及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动机和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进行探讨。为了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悲剧的发生,应对大学生进行有力的干预。关键词:大学生自杀原因动机对策引言:胡锦涛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加剧之势,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自杀率逐步上升。自杀,是一种不必要的死亡,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我国大学生的自杀率和自杀行为的现状、本质、发展及其规律性,探究大学生自杀发生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尊重和爱惜生命是人类的本能和责任,对自杀行为的有效防御更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一.大学生自杀问题概述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不仅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给亲人带来了极大的悲痛,而且也是社会环境中一种不稳定的因素。自杀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的整合情况和社会的稳定性。从已有的自杀数据看,大学生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自杀高发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策略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自杀的界定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一般正常人的自杀可以理解为个体在心理上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而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杀就是自我谋杀,是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所激发的内部冲突从而导致的行为。这种刺激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倒退到更为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使这个人转向对别人的攻击、与社会的对抗,内向投射于自己,形成自残或自伤。也就是说,自杀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面临强大的心理刺激、形成内部心理冲突的正常人。因此,我们可以将自杀界定为:任何由个体自己自愿或蓄意完成的积极或消极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死亡叫自杀。(二)大学生自杀类型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和已有的资料所得,当代大学生自杀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根据自杀的情绪,可将大学生自杀分为情绪型自杀和理智型自杀情绪型自杀是由明显的偶然事件所引起,在激愤、赌气、恐惧、绝望等失控状态下所产生的突然性自杀行为。理智型自杀是个体经过较长时间的评价和酝酿,逐渐萌发自杀意念,并有目的地计划进行的自杀行为。2.根据自杀动机,可将大学生自杀分为心理解脱型、寻求关注型、抗争惩罚型、要挟型等心理解脱型认为唯有一死才能解决问题,把自杀作为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手段。目前大学生这种自杀类型较多,超过半数以上。寻求关注型是有些学生企图以死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勇气,或者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同情。抗争惩罚型,如女学生受到恶势力侵犯后,不善于用法律武器伸张正义,而是以死抗争;而有些学生恋爱受挫,把自杀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这类自杀在情感矛盾、人际关系等事件中比较常见。要挟型指自杀者并非真的希望结束自己生命,而只是把自杀作为一种要挟对方,迫使对方让步的手段。(三)研究大学生自杀的意义自杀是目前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高校心理卫生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我国大学生自杀比例近年呈上升趋势,根据达生用EPQ人格问卷调查揭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艺术类高校学生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大学生自杀会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采取有效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减少大学生的自杀率,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自杀事件及其原因概述2005年4月22日,北京大学一女生在理科2号楼跳楼。2005年5月13日,北京大学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2005年6月4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2005年6月4日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生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身亡。2005年7月25日晚8时许,北京大学心理系2002级本科男生在33号宿舍楼跳下身亡。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中在校生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自杀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一例例惨案现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有关分析,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环境适应不良、家庭变故以及媒体诱导和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是造成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一)心理障碍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关键看个人如何调节,如何释放。做得好则问题迎刃而解,反之则会引向极端。当大学生在生活或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挫折,有的可以自我调节成功,但有些则不能,这些人往往在心理上出现觉得无能力、无希望、无帮助的“三无”心理疾病。如果此时仍没人帮助其解决问题,就很容易使之产生自杀的冲动。每个人都会产生冲动,这就需要有冲动控制,冲动引导机制,或者由外部事物将构成冲动的精神能量释放,否则,则易发生自杀情况。(二)生理疾患我们大部分人无生理问题,但无法避免这种人的存在,大部分天生的疾患是无法改变和治愈的。有些有生理疾患的人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跨过高考的羁绊,进入了大学,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这种压力会逐渐增大。他(她)可能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卑,觉得命运的不公平,既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最终酿出悲剧。(三)学习和就业压力大这种现象往往在重点大学出现比较多。一般情况下,当某个学生考入重点大学时就会觉得就业前景比较好。当面临的事情发生变故时,如成绩落后、学的专业不满意等有些同学就会受不了。他们可能会觉得对不起家人或觉得将来无法找到好的工作,感觉上学已经没有用了,而回家又丢人,在多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就极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四)情感挫折情感挫折是大学生自杀的又一重要原因,有40%的大学生自杀都是因为恋爱失败。不管是被遗弃或者是结束一段感情,不管责任在对方还是在自己,他(她)没有能力收拾好这个残局,就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五)经济压力经济压力往往来自于家庭。当父母所创的家境不好时,这种压力无形产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在周围同学的经济条件都比自身好时,当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时,极易使贫困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或认为自己已成为家庭的负担,于是产生用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六)环境适应不良、媒体诱导和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环境适应不良、媒体诱导和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等也是造成大学生自杀不断增多的原因。大多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应加强关注力度。三.关于部分在校大学生自杀动机和是否会隐瞒自杀念头的问卷调查(以城乡差距为对比)针对当代大学生生存欲望强烈与否、是否曾出现自杀想法、自杀原因和终止因素、是否承认自杀想法等诸多方面我们做了相关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00份,其中农村大学生占120人,城镇大学生占80人。其中,自杀动机和是否隐瞒自杀念头这两项在城乡大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情况如下:城市大学生自杀动机比例图13%26%61%向外在环境报复或获得其他利益介于两者之间为了逃避、终止或解决问题农村大学生自杀动机比例图14%38%48%向外在环境报复或获得其他利益介于两者之间为了逃避、终止或解决问题城市大学生有自杀想法时是否会隐藏比例图41%21%38%会毫无顾忌的和他人谈起尽量避免,但问起时不会隐藏意图隐藏想法,对人说谎,不让别人看出农村大学生有自杀想法时是否会隐瞒比例图52%19%29%会毫无顾忌的和他人谈起尽量避免,但问起时不会隐藏意图隐藏想法,对人说谎,不让别人看出从上述分析中可看出,在自杀动机方面,城市大学生为逃避、终止或解决问题而选择自杀的动机比例高于同动机农村学生的比例;在是否隐瞒自杀动机念头的问题上,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显得更坦然,他们较少隐瞒曾出现的自杀念头。因此,社会各界在面对大学生自杀问题上还应关注城乡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四.心理危机干预靠全社会的努力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它能够帮助抑郁症患者正确理解和认识自己的危机。由于患者通常无法看到生活中发生的困境与自己心理障碍之间存在的关系,所以心理治疗者可以通过倾听、提问等直接有效的方法,使患者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的挫折和人际关系的损失的发生频率都很高,帮助他们缓解这些困扰,往往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但是,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却不令人满意。由于经费等问题,规模非常小,水平也不高。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北京、福建、安徽、重庆、四川和浙江开设了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开设2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但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很多时候因为电话占线而无法被接听。尽管政府部门要求各高校要对大学生心理疾病进行危机干预,但高校中的专职心理咨询员数量却严重不足。例如,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员不到100人,而需要量至少为200名。现有的心理咨询员的专业水平并不高,不能为学生提供有实效的帮助。此外,由于职称和晋升得不到重视,专职心理咨询员的流失也很严重。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治疗机制,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必不可少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联系到如今中小学里千方百计躲闪和回避“挫折”的情形,如学生做错事不批评、作业题错了不打“×”、学期评语不写缺点等,人们不禁忧虑,在这种由学校和家长共同刻意营造的“没有差别、没有竞争、没有先后”的“无挫折”环境和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是何等的脆弱不堪。有专家呼吁,应该有意识让青少年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挫折窘困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树立“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他就是不负责任。”类似的观念。(二)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在学生中要大力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和学生家庭及原所在中学的沟通,防止由于家庭变故而导致的学生心理抑郁,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使他们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各种人生经历。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人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自我调适。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大学生课余的文化娱乐生活;大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风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引导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三)增强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高校应着重培养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解自杀的前兆或有关心理异常情况反应的特征,使学生有随时准备承担自杀危机干预者的角色的意识。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总是与自己的同学朝夕相处,同学之间情况比较熟悉,很容易发现周围同学的心理异常和自杀前兆症状。当同学中有异常现象时,要有危机干预意识,及时向有关老师和家长反映,发动全部力量及时干预。(四)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获得自杀预防知识的途径很少,预防知识的掌握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即使一些新闻媒体有自杀
本文标题:大学生自杀的级原因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1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