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区生活习俗调查•綦江农民版画綦江县农民版画崛起于1983年。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踊跃参与创作活动,不间断地拓展创作领域,新作不断,创作出版画精品上千幅。綦江农民版画于1984年元月首次应邀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以后十多年,有847幅作品先后应邀在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参展参赛;600多幅佳作被国家博物馆及个人收藏;50多幅精品荣获国家和地区各种奖励。•綦江农民版画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受到国内外美术界的高度赞誉。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省美术家协会、重庆市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中国文化部将綦江县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荣昌折扇•折扇一名聚头扇,又称撒扇、折骨扇,既是一种用于夏季拂凉的民间手工艺品,也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同时还是戏剧、舞蹈表演的重要道具。北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中国。明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展之便,命工如式为之”,全国折扇生产由此铺开,“邑中职此业者不下千家万户”。荣昌折扇生产起自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已历近450年。其产品精致典雅,自古享有盛名。•荣昌折扇由于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故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成为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自古以来,荣昌折扇就畅销全国,甚至远销印度、缅甸等国。近几十年,荣昌折扇生产又有长足发展,已有正棕、全楠、皮底、硬青、串子、全棕、檀香、绸面、羽毛、胶质等345个品种;并由写画派生出印花折扇,为旅游、文艺等部门广泛采用。•铜梁龙灯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其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糊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近几十年来,铜梁龙又在传统肉龙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设计,集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于龙一身,且将传统闭口龙改制为张口龙,龙口内加做龙舌与口宝。新创的铜梁龙英姿勃发,神威贲张,大有吞云吐雾、气夺天地之概。•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且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活”是说舞龙操作中引入机械原理,研制出手摇、发条、电动等各种方式,使龙腾跃翻卷更加灵动潇洒,活灵活现。•近年铜梁又开发出千姿百态的玩具型、装饰型小蠕龙,铜梁龙正进入人们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建国35周年庆祝时,九条铜梁龙盘旋翻飞于天安门广场,曾引起国内外观者的啧啧惊叹。1988年中国北京首届国际旅游年龙舞大赛中,铜梁龙一举夺得金杯。现在铜梁龙已超越国界,飞向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川剧•川剧小史明代时,民间就有了川剧的演出。著名学者和诗人杨升庵为川剧兴起作出了贡献。川剧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明朝末年,江西、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陕西等省移民大量进入巴蜀地区,其它戏曲丰富了川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从而产生了严格意义上的川剧。
本文标题:社区生活习俗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30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