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试题汇总@名词解释
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试题汇总名词解释AAGIL模式(2006):帕森斯认为,一个行动系统要存在下去,必须在系统之间保持某种最低限度的一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四点最基本功能要求,即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到(goal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模式维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B剥夺--满足命题(2007):一个人在最近越是常得到一种特殊的报酬,那么该报酬的追加对于这个人来讲,就越来越没有价值。剥夺是指某人在获得某种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某人在刚刚过去的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C参照群体(2009):参照群体区分为两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是个体所在的群体,即内群体,如果个体把自己所在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那么个体就用所在群体的标准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并遵守所在群体的规范,个体满意与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所在群体其他成员的实际情况的比较来确定。参照群体不是个体所在的群体,而是外群体,个体把外群体作为参照群体,即个体把特定外群体的标准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作为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榜样,这样的外群体可称为“成员资格群体”。个体把特定外群体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往往是为以后加入该群体。次级群体(2011):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的社会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冲突(2006):个体或群体发觉其他人已经或即将做出与他们自己利益不相符合的行动的过程。D代差(2008):也称代沟,在社会学意义上指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的差异。丁克家庭(2004):指双收入无子女家庭。丁克家庭的成员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有稳定收入,具有生育能力且自愿不要孩子的家庭。道德社会化(2005):指个体接受道德教育和社会影响,将道德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的过程。不同社会条件下,道德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EF法理型统治(2006)(法理权威):是韦伯划分的人类统治类型之一,以人们对法律原则的信仰为合法性基础,这种统治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统治者个人,而是由法规赋予统治者的地位,统治结构被一套抽象的、首尾一贯的原则所规定,不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要服从这些原则。非现实性冲突(2011):来源于科赛对冲突类型的分类,指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目标。反向社会化(2011):年青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老一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G感染理论(2005):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在情绪感染下,人们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无意识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使群众心理朝着某一方向发展并具有将暗示的观念立即转变为行动的倾向。感召权威(2007)(感召型统治、魅力型权威):马克斯韦伯三种统治分类的一种,是建基于领袖超凡的个人特质并吸引跟随者尽忠和服从的权力。攻击—赞同命题(2009):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料的报酬或得到没有预料的惩罚时,他会感到气愤而可能采取攻击行动,这种行动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如果行动得到他所预料的报酬或逃脱惩罚时,尤其是得到超出预料的报酬时,他会感到高兴,可能从事赞同性行动,这种行动对他更有价值。H赫伯特·斯宾塞(2006、2011):英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奠基人之一,把进化理论应用在社会学预期是教育及阶级斗争上,提出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论,被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核心家庭(2009):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IJ继续社会化(2009)(发展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集合行为(2010):又称集体行为、集群行为、大众行为,是指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江村经济(2006):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出的,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作者费孝通,写于30年代抗战前夕。角色集(2004):在社会中,角色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仅仅承担某一组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多种角色,他所承担的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所联系,这些角色就构成了角色集。角色距离(2005):一个人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索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三个方面:获得承担角色的认可、表现出扮演角色的必须能力和品质、本能或积极地在精神和体力上投入角色。角色冲突(2009、201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K科层制(2005、2011):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作为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的一种进步。孔德(2007、2008):法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创始人,正式提出社会学并建立起学科的框架和构想。主要贡献有实证哲学体系、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社会静、动力学等,被尊为社会学之父。L理想化表演(2006,2010):戈夫曼戏剧理论种印象管理的一种变化形式。理想化表演策略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掩饰,表演者会掩盖或部分掩盖与他自己的理想形象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以便集中展示自己理想化的形象。MN内群体(2010):指一个人经常参与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W.G.萨姆纳提出。OP贫困(2006):指在经济或精神上的贫乏窘困,是一种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综合现象。AmartyaSen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缺乏获得这些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的任何家庭的生活状况,即为贫困。*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2007):美国社会学家朗特里提出,初级贫困相当于绝对贫困,不过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次级贫困更强调贫困的主观因素,朗特里认为是由于不当的消费行为导致的。Q齐美尔(2009):近代德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代表之一,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形式社会学以及关于社会冲突的思想,同时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分析亦有着重要意义。强制性合作群体(2007、2008):非自愿性质的、迫于外在压力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行动目标的群体。情境定义(2009):托马斯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主观解释或定义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如果人们把某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这种情境就会造成真实的影响。在任何自决行为之前,总有一个审视和考虑的阶段,即为情境定义。R人类的心智能力(2008):人类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S社会互动(2010):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做出反应的过程,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社会流动(2011):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社会流动。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研究的开拓者是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社会事实(2010):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由迪尔凯姆提出。社会控制(2010):运用社会的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社会分层(2010):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级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外部的游离化。社会静力学(2009):由孔德提出,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社会唯名论(2010):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它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则是用来表示个别事物所用的名称。个别是科学的对象,而一般是逻辑的对象。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是实际存在的,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社会越轨(2004):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有积极性、消极性、中性三种不同类型,其中积极性社会越轨是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越轨行为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社会现代化(2005):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余姚的全方面发展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社会性别(2006):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群体、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生物的基本社会属性之一,主要体现在性别角色上。社会制度(2006):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大量规范的复合体,是社会为适应其需要用合法形式建立起来的,强调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及制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失范(2004):由于社会规范失调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反常的状态,即在一个社会中缺乏人们可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传统规范的实效、二是新的社会普遍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没有形成或成熟。迪尔凯姆首次将其引入社会学。T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2009):布劳社会价值分类之二,特殊主义价值是整合和团结的媒介,它能把一个群体的成员联系起来使之与其他群体相区别,在集体之间创造出隔离;普遍主义价值是社会交换和分化的媒介,把交易和地位结构的范围扩大到直接社会互动的界限之外,能把具有不同特殊价值的群体联系起来。UVW文化堕距(2004):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现象。亦称文化滞后或文化落后。出自奥格本《社会变迁》,用以说明社会变迁中由于社会各部分变化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文化模式(2007、2008):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和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有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之分。文化相对论(2008):人类学的一个学派,认为任何一种行为,只能用它本身所从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没有一个对一切社会都适用的绝对价值标准。文化整合(2008):指单一或地域式的人类文化由于产生惰性、影响自身发展等因素,而不得不融合、继承其他优秀文化以实现进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文化中心主义(2009):亦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国家、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看成是最好的,将本民族本群体的文化模式当做是中心和标准,以此来衡量和评判替他文化,常常敌视和怀疑自己不熟悉的文化模式。文化震惊(2011):指某一文化中的人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由于生活习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风俗不同,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基本理念不同,而必然产生的冲突和适应过程。X虚拟社区(2004、2008、2011):一群主要藉由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关怀,从而形成的团体,作为社区在虚拟世界的对应物。《乡土中国》(2007):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本书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
本文标题: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理论考研试题汇总@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79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