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氓》说课稿一、说教材:《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愤诗,课文通过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的记叙,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对邪恶势力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过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氓》又是一篇社会意义极高的诗歌,它吹响了对不平等男权社会发起猛烈轰击的一声嘹亮号角,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写就的伟大宣言!诗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结构完整紧凑。“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二、说目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有关婚俗的文化。能力目标:掌握和识记文言词汇,掌握并运用比兴手法。德育目标:认识诗歌的社会意义;认识女主人公的形象,学习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教学重点:积累掌握文言词汇;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并学习运用教学难点:女主人公对男权社会反抗形象的认识;诗歌可看作是妇女解放运动宣言书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三、说方法:美读法、问题法、讨论法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我在教这一单元时,根据诗歌语言简炼、节奏鲜明、易于记诵的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㈠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四言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㈡问题法、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四、说教学:(一)导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星期我们通过学习《静女》,感受了爱情的温馨与甜蜜;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讲述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爱情故事的另一首诗歌——《氓》,一起来看看诗中的爱情是不是依然的那样美好。(二)整体感知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读诗歌,标注字音,结合注释,同桌共同合作,理解文意。2.检查学生自渎情况,点名学生分章节朗读诗歌,师生共同正音。3.学生按照纠正的字音和二二拍的节奏自读诗歌。4.学生齐读诗歌。5.如果说《静女》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爱情喜剧,那么《氓》则给我们上演了一场——爱情悲剧(生答),下边哪个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概述一下这场爱情悲剧的剧情?如果认为这个同学讲得不够完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6.按照情节的发展这首诗可分成几个层次?——三个:婚前(一、二章),婚变(三、四、五章),决绝(六章)(三)分析鉴赏诗歌(1)婚前(第一、二章节):1.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诗句,师生共同解决2.老师补充讲解重点字词:匪:通“非”即:走近,靠近。同现代汉语“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中的“即”意思一样。愆:本指过失,过失,这里指延误。无:通“毋”涕:眼泪载:又,且咎:不吉利贿:财物,本文指嫁妆3.这两章涉及到一些古代男女婚嫁的礼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也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古代婚俗的文化,老师向学生介绍古代男女婚嫁必须遵循的一套仪式:在古代,男女婚嫁是要按照一定的仪式来进行的,《仪礼·士婚礼》对这仪式作了规定,有“六礼”:①纳彩——男方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同意议婚后,男家送礼物前去求婚。②问名——女家同意求婚后,男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及生辰年月。③纳吉——男家将问名结果,卜问于祖先众神,如得吉兆,便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④纳征——征即成的意思,表示婚姻之事告成,男家用丝帛等财物到女家订立婚约。俗称订婚。⑤请期——男家在两家婚姻确定后,卜得吉日,送礼通知女家成亲之日,如女家不同意这一婚期则不收礼物,婚期另择。⑥亲迎——结婚那天,新郎在傧相陪同下,亲自到女家迎亲。4.提问:这两章中女子和“氓”的形象如何?从哪里可看出他们的形象是这样的,能具体说说吗?——女子:温柔、单纯、热情、痴情;“氓”;易怒、暴躁,表面忠厚。女子和“氓”各自的形象为后文两人的婚变埋下了伏笔。5.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女子的形象继续设问:在古代“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礼记•曲礼》),男女结合要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才算合法。《礼记•内则》有“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说法,凡未经明媒正娶的女子都被贱视为妾,社会地位非常的低,被世人所鄙视和嘲笑,在这种背景下,你是如何看待女子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就和氓约定婚期这一行为的?——引导学生讨论后,老师小结:从“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看出女子深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自己的重要,但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她勇敢地挑战这些束缚人正常感情的非人性的礼教,毅然冲破这些礼教的束缚,决定在“子无良媒”的情况下和“氓”定下婚期,由此可看出女子除了“温柔、单纯、热情、痴情”外,还非常有个性、有主见、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这在当时来说,这种精神是极为的难能可贵的。6.古代男女婚嫁要遵循“六礼”,在这两章中,男主人公除了做到了涉及到切身利益的“纳吉”和“亲迎”外,其它本该男子应尽的礼,文中都没提及,这是作者省略了,还是作者有意在暗示什么?——在学生讨论之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氓”家里应该是比较穷的,尽管他穷,女主人公却仍对他一往情深,丝毫不嫌贫爱富,这就更加突出了女子形象之美好,也使后文的悲剧效果更加的强烈。7.这首诗是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来写的,在这两章中,女子的情感如何?——欢喜、幸福。8.学生齐读这两章,注意情感的把握。(2)婚变(三、四、五章):1.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诗句,师声共同解决2.老师补充重点字词:于:通“吁”耽:迷恋、沉溺说:通“脱”,解脱。徂:往、到渐:浸湿爽:差错,同现代汉语中的“屡试不爽”、“毫厘不爽”中的“爽”意思一样。言:语气词,无实意。3.赏析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两句采用了比和兴的表现手法,以桑书未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一片润泽,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以甜美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以贪吃而快乐的小鸟比喻恋爱中的少女;由对桑、鸠的描写引出女子沉痛的教训,想象丰富,形象鲜明,感情强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②“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两句同样采用了比兴手法,以桑树凋落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而坠落,比喻女子才年老色衰,由对枯老的桑树的描写,引出对被遗弃的悲惨遭遇的叙述,感情强烈。师小结:“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语),古代人民群众说事儿的时候,或讽刺或赞美,有些话不一定直说,有时是绕个弯儿,采用委婉的方法唱出来。他们往往先用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而这些形象绝大多数就取材于周围的自然世界。诗人通过观察和体验,从形态、声音、色彩以及动态等多方面对自然进行感受,然后再以富有韵律的诗句表现出来,有的非常生动或朴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则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李白《将进酒》的前两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奔腾而去的河水起兴,联想到“逝者如斯”,形容光阴易逝、一去不返,接着慨叹人生之短暂。发端句浩荡的大河气势很具震撼力;也有很多起兴的发端句,未必都与所咏之事物有意义关联。只是咏唱者目之所及,心有所动,信手拈来。民歌多是如此。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月亮出来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山下小河淌水漫悠悠。”很多民歌的首句都是以这种鲜明的形象为抒情发端或者作为环境设置出现的。山也有情,水也有意,读者焉能不动容。试想如果没有这些鲜明的形象走进诗歌、民歌,其丰富的意蕴和隽永韵味可能就大打折扣了。要求学生自选角度用比兴手法写一个句子例:夜晚有了星星才美丽,人生有了友谊才灿烂;无论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地把最真诚的祝福给你,祝你永远年轻美丽。4。讨论:如何理解女子所得的教训?为什么说男子沉迷于爱情可以解脱,女子沉迷于爱情就不可解脱?女子在自述这一教训时为什么会那么的沉痛?——在古代男权社会,男子对爱情不专一,在品德上三心二意不会遭到社会的谴责,而女子温顺勤劳、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却不但遭到了遗弃,还不被家人理解,不被社会接受。本来,从周朝到宋朝,大体上妇女皆不讳改嫁,世人也不会对改嫁的妇女存有偏见,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由于焦母的专断,她被丈夫焦仲卿无奈休了,她回到娘家之后马上就有县令和太守争着来求婚,但由于诗中才女子违背了礼教,在没有媒人的情况下嫁给了氓,坏了名声,所以,女子很有可能上再嫁不出去了,而家人又不理解,女子的处境是超出寻常的艰难,所以女子自述教训的那几句可以说是女子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的血泪控诉。5.学生齐读“婚变”三章,注意对情感的把握(3)决绝(六章)1.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诗句,师生共同解决。2.老师补充讲解重点词汇:泮:通“畔”,边、岸。总角:指代少年时代。宴:欢乐晏晏:欢乐、和悦的样子是:指示代词,代指誓言已:了解,终止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一句运用了比兴,通过“淇有岸”,“隰有泮”,比喻凡事都有边际,而女子的愁思却无尽,真可谓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4.女子的形象如何?——清醒、刚烈、坚强5.学生齐读这一章章(四)学生齐读诗歌(五)老师小结:前几天,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女人的命运并不是依靠男人来维系和控制的,她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即使被弃在世人看来是一种悲哀;却也不应该成为自己的悲哀,应坚定地走出去,而不要频频回顾。我认为《氓》中的女主人公,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她虽被丈夫抛弃,被家人不理解,被世人不接受,处境超乎寻常的艰难,但她却仍保留自我尊严,勇敢地拨开眼前的迷雾,对自己的情感历程进行反思,这个过程中,虽然也有无奈,虽然也有伤心,却也走得坚定,走得坦然。所以从某个意义上说,《氓》是一篇社会意义极高的诗歌,它吹响了对不平等男权社会发起猛烈轰击的一声嘹亮号角,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者写就的伟大宣言!(六)讲解课后练习(七)作业布置:写一篇文章,设想女主人公离开氓之后的生活,字数不限。
本文标题:氓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28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