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商务星球版)
1初中地理七年级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地球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证据有:海边观船、月食、不同的纬度看北极星高度不同、等高望远、微波传送等。2.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从西班牙出发,向西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3.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7357千米,相差21千米,说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二.经纬网知识1.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赤道是0°纬线,也是最长的纬线,赤道把地球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纬线都是圆圈,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界,分为北纬(N)和南纬(S),越向北度数越大是北纬,越向南度数越大是南纬,纬度最大是90°。2.将纬度0°~30°称为低纬度,30°~60°称为中纬度,60°~90°称为高纬度。3.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赤道垂直的半圆是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长度约为2万千米。0°经线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4.经度以0°经线为界,分为东经(E)和西经(W),越往东度数越大是东经,越往西度数越大是西经,经度最大是180°。5.20°W和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原因是这两条经线基本上从海洋上通过,可以避免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两个半球上。6.经度划分与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说明:经度小于20°的西经在东半球,经度小于160°的东经也在东半球;其余在西半球。(小小在东,大大在西)7.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了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的交点就是这点的地理坐标,可以确定这个点的位置。经纬网的用途主要有航空、航海、军事、旅游、救灾等。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绕着地轴旋转,叫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24小时(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轨迹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22.地球绕太阳旋转,叫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1年,约365天。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3.地球自转产生是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温度带的划分、季风。4.地球上的时间东边比西边早,东西方向上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5.经度每隔15°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采用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以中时区为界,分为东时区和西时区。东12区和西12区合并为一个时区(180度经线为日界线)。示意图如下:说明:(1)东边时间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2)东经在东时区,西经在西时区;(3)北京时间就是东8区区时,纽约在西5区。6.时间计算:(1)已知某时区区时,求另一时区区时:区时=已经时区区时±区差(所求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用加号,在西边用减号)(2)已知某地经度,求它所在时区:时区数=(度+7.5°)÷15(结果取整数)7.二分二至日:(1)回归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它们之外地区没有太阳直射。(2)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在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北半球昼变短,但依然昼长夜短;在9月23日前后,太阳又一次直射赤道,全球又一次昼夜平分。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动,北半球昼继续变短;在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但依然昼短夜长;直到次年春分,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赤道,全球再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出现极昼极夜情况、季节都相反。(3)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3示意图: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上半年:春分日后1天到秋分日前1天(3、22—9、22),昼>夜下半年:秋分日后1天到次年春分日前1天(9、24—次年3、20),昼<夜地球公转示意图8.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地球划分为5个温度带:回归线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四季变化明显,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第二单元地图一.地图1.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三要素。2.在地图上判断方向有三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箭头所指的是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4.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3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实际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不同。当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二.地形图1.海拔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A与B的相对高度等于A的海拔减去B的海拔(或者高减低)。42.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常见的5种地形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3.在地图上,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叫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相同,从等高线上的数值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以判断坡度的大小,等高线稀疏坡度小,等高线密集坡度大。4.掌握山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这5种地形部位等高线示意图(P25)。5.地图的应用:交通旅游图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方案;地形图在军事指挥和工程建设中作用大,地形图在公路、铁路建设种帮助我们优化线路选择,修路要尽量避开陡崖。第三单元海洋与陆地一.海陆分布1.地球上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71%,简单的说,地球表面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北半球与南半球比较,北半球陆地集中;东半球和西半球比较,东半球陆地集中,但是地球不管怎么划分为两半,海洋面积都是大于陆地面积。2.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太平洋面积最大,深度最大,岛屿数量最多,水温最高;北冰洋纬度最高,冰雪覆盖。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3.重要的州界线:①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乌乌里大黑土地}。②苏伊士运河是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亚非)。③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巴两美)二.海陆面貌1.各大洲地形特征:①亚洲:地形复杂;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②非洲:以高原为主,称为高5原大陆;③欧洲:以平原为主;④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⑤大洋洲: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⑥南极洲:冰雪覆盖。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高低起伏,由大陆坡、大陆架、海岭、海沟、洋盆组成。陆地最低点是死海,位于亚洲西部;海洋最深处是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太平洋西部。三.海陆变迁1.地表形态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地表形态变化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力;外力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板块挤压或者张裂等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流水、风力、海浪、人类活动等是地球外力作用的表现。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1915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划分为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这6大板块。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运动有两种,挤压和张裂。挤压的地方容易形成高山或者海沟;张裂的地方容易形成裂谷或者海洋。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列现象:红海不断扩张(原因:红海处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表现为张裂,所以不断扩张)、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地中海不断缩小、大西洋扩张等现象。地中海缩小,东非大裂谷。5.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有关,凡是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两大火山地震带分别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沿岸地带。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一.天气、气候与生活1.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多变的;用阴晴、气温高低、风力大小、雾、霜冻等来描述。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相对稳定;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所以气候用气温和降水情况来描述。62.天气、气候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1)世界各地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气候而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气候条件。①南船北马、南水稻北小麦、南柑橘北苹果等例子的解释;②灾害性的天气、气候异常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危害。例: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冰雹、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气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下降达8℃以上;并伴随偏北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2)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一方面人类可以改善局部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不当会导致气候恶化。☆重要内容:三大气候问题①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增多;森林破坏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后果: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处。②臭氧层空洞←使用制冷设备向大气排放氟氯烃③酸雨←燃烧煤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二.气温、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1)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气温变化的大小用温差衡量,有日较差、年较差;用气温曲线图来表示气温的变化。(2)不同地区,气温的年变化不同。热带、温带、寒带的判断方法:①热带:终年炎热(各月气温>20℃),年较差小;等温线较平直②寒带:终年寒冷(大部分月气温<0℃),年较差大;③温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较差大。等温线弯曲度较大2.等温线是指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相同。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固定值。等温线闭合的地方会出现一个气温中心,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是影响气温分布的三个因素;其中纬度是最主要因素。4.气温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1)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纬度因素:纬度低,气温高(气温随着维度的增加而降低)(2)等温线在海陆交界处弯曲←海陆因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陆地吸热快、散热也快)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②同温度地区,内陆比沿海温差大7③北半球,海洋、陆地出现最高温、最低温的时间不同。海:高-8、低-2;陆:高-7、低-1(3)山区(青藏高原地高天寒),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100m/0.6℃)←地形因素(海拔)5.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降水的差异表现为地区差异和时间差异:不同地区年降水量不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降水量不同;一年内不同季节、不同月份降水量也不同。降水量不同用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6.降水的形成:湿润空气受热上升,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后凝结,形成降水。降水同空气的上升运动有关,空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的类型主要有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7.降水的类型、代表性城市及其特点(p57、58)8.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1)赤道附近地区多雨,两级地区少雨←纬度因素(2)中纬度地区(温带),沿海多雨,内陆少雨←海陆因素(距离海洋近,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商务星球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1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