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设计(执笔:向柱文)第一单元: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准备——1、简释几个概念:意象:指作者借以表达主观情思的具体物象。意象是新诗反复使用的最基本的表述单位。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足以令人沉浸其中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之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古诗重意境的营造,新诗重意象的生成。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新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手法。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借助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3、明确单元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教学设计——一、毛泽东词二首(两课时)教学目标:⑴了解词的有关知识;⑵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一代伟人的豪放词风;⑶借助背景,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词语积累:百舸寥廓峥嵘挥斥遒劲遏止分外风华正茂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寥liáo(寥廓、寂寥、寥若晨星、寥寥无几)蓼liǎo(蓼蓝)廖liào(姓廖)导语:“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少年时离家外出求学时写下的诗篇,展现了一个壮志凌云的少年形象;而他的另外两首词《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展现出来的又是作为一代伟人的雄心壮志和乐观豪迈的精神风貌。教程:(一)《沁园春长沙》1、初读全词,把握上下阕内容:⑴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⑵讨论明确:上阕主要内容由“看”字引出,总领七句,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绚丽秋景图。(联系课后练习二①)下阕主要内容由“恰”字带出,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联系课后练习二②)⑶雨果曾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是想象的艺术,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那幅湘江秋景图。示例:远望群山重重叠叠,山上的树叶经霜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2、再读全词,联系背景,体会景中之情、情中之志。⑴简介背景,带着⑵的问题诵读全词。⑵上阕的写景是如何与“谁主沉浮”的设问联系起来的?上下阕的景、情、志是如何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讨论明确:在毛泽东眼里,蓬蓬勃勃的湘江秋景,正如革命运动的大好形势一样。面对如此形势,自然会想到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上阕末尾的发问,也就有了下阕对早年革命活动的回2忆。下阕最后三句,以设问作界,形象含蓄给“谁主沉浮”作了回答:主宰国家命运的,应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写景中蕴含着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出主宰沉浮的凌云之志。(联系课后练习一)3、试背全词。附:板书设计——万山红遍,一派壮丽景色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俯仰天地,一腔拿云心事中流击水,一股凌云豪情(二)《采桑子重阳》(教学流程如《沁园春长沙》,此仅附板书设计)景(秋光)情战地黄花江天乐观豪迈万里霜(三)小结本课知识;借助这两首词,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四)作业: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四。2、完成《优化设计》中“阅读高速路”。二、中国现代诗三首(两课时)教学目标:⑴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⑵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词语积累:青荇浮藻沉淀长篙漫溯斑斓;漪沦残羹冷炙油腻罗绮霉菌发酵;狗吠呼啸埋藏宝藏骡子佝偻叫嚣侵蚀倾圮枯槁踟躇教程:(一)《再别康桥》(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1、介绍作者、背景,引入诗歌学习。⑴徐志摩,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绅士诗人,新月派代表,新诗的诗魂。⑵背景:作者与康桥。2、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和意象美,从而把握诗人对康桥的挚爱。⑴韵律美。全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四行一节,十分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整齐中见变化,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⑵画面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同时又能唤起读者的想象里力,丰富审美的内涵。⑶意象美。诗人选择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通过“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寻常意象,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的秀丽风光,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3、融情读诗,感受意境,领会情感:自由回答,明确:“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了一种寂然无声的氛围,透露出了一种微波清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增加了飘逸感;借以寄情的物象避开了人间烟火,渗射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作者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4、小结: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重章复唱——感人至深的韵律美错落有致——曲折回环的建筑美5作业:《优化设计》“阅读高速路”《再别康桥》部分。(二)《死水》1、简介作者:闻一多,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其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32、诵读知大意。第一节:总体概括——凝滞第二节:静态描写——肮脏第三节:动态描摹——腐烂第四节:以动衬静——沉寂第五节:揭示主旨3、品读晓“三美”。音乐美:每行诗以四音节为主,双行押韵,每节一韵;建筑美:四句一节,每句九字,排列整齐;绘画美: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华美的辞藻给人以视觉绘画感,如“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都可以传递出一种艳丽的色彩。4、悟读明手法。⑴象征:联系《死水》创作、发表、结集出版等不同的时间背景,“死水”的象征意义可做“美国社会”“北洋政府”“黑暗的中国现实”等多种理解。⑵反讽:故意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来描写死水,以美写丑,造成一种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使人感到丑的更丑。5、作业:〈优化设计〉“阅读高速路”〈死水〉部分。(三)《赞美》(一曲对祖国的深情赞歌)1、借助注释①简介作者、背景。2、学生分男、女两组轮读全诗,把握各节大意。第一节:美丽的祖国啊,有多少故事,我的一颗中国心拥抱着你们,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二节:劳动者只相信实干,他放下了锄头投入了战斗,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三节:他抛弃了家园,忍受饥饿,但从不回头,为他而感动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第四节:悠远而又荒芜的大地,我们在等待,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3、带着课后练习三的问题自由诵读全诗。明确:“我”指抒情主人公自己;“赞美”的应是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雄健生命力;以“一个民主已经起来”作结一方面强化了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另一方面使之成为全诗的主旋律。4、再次轮读全诗,小结。5、作业: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三、中国当代诗三首(两课时)教学目标:⑴了解中国朦胧诗群、新生代诗群的特点;⑵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⑶体味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词语积累:向晚跫音窗扉炫耀慰藉流岚眷属(荣誉誊写)诗派常识:中国当代诗歌流派中有两个不同的诗群——朦胧诗群和新生代诗群。朦胧诗群崛起于70年代后期,其诗歌重视自我的内心表达,多用象征、隐喻手法,读来不再那么明晰易懂,舒婷等是其代表;新生代诗群崛起于80年代中期,其诗作大多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理解时往往需联系诗人的个性特征,去解读不同意象所蕴涵的意义,海子等为其代表。教程:(一)《错误》(一首现代“闺怨”诗)1、借助注释①简介作者及其诗歌。(补充:《错误》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1954年发表后,在台湾广为传诵,有人评价说,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响彻了“达达的马蹄声”。)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借助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提示学生展开想象,复述诗中隐含的故事,同时明确诗中“你”之所指。示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一个江南女子倦守空房,苦苦等待出远门的意中人,一颗心像江南小城一般寂寞,又像紧掩的春闱和窗扉那样深锁。这时候,一个游子骑着马从小城街上走过,这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4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在诗中投射不同的想象,但想象的情感内核应该是确定的:一种无奈的命运感。)“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痴情江南女子。3、研读诗歌:⑴找出诗中的意象,体味该诗的风格。“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这些都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积淀甚久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江南文化气息,使诗歌体现出一种古典美(2)找出诗中的四个比喻,说说自己的理解。“莲花的开落”——喻江南女子的容颜因为爱而饱受相思之苦开始衰老“小小的寂寞的城”——喻其枯寂的心“青石的街道向晚”——喻其内心的孤寂落寞“小小的窗扉紧掩”——喻其内心的阴郁归结:寂寞、封闭、清幽(3)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思考,诗中四个否定句式的作用。提示:强化诗中女子那种枯寂、封闭、落寞的哀怨心情;四个否定句在音节、字数、结构上和谐对应,构成了一种韵律美。(4)研讨“错误的美丽”一语的妙处。提示:这是绝妙好辞。“美丽的错误”蕴含着一种甜蜜而痛苦的感情。因为希望而甜蜜,所以“美丽”,又因为失望而痛苦,源于“错误”——女子等到的不是意中人,而是一个“过客”,构成了爱情的遗憾和失望。爱情的挫折虽然是不幸的,但毕竟它掺拌着蜜糖,诗人称之为“美丽的错误”,让人体验到一种苦涩的美感,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心灵的辩证法”,实在是妙语佳句。外国诗人也称这种情形为“错误的芬芳”。4、小结。(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简介海子,引入诗歌学习。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在农村长大。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由于愤世,由于内心的孤独,1989年3月26日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给人留下无尽的遗憾。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2、引导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品读诗歌。(1)海子诗中“幸福”的表现是什么?诗人急于把自己发现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并为陌生人祝福,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怀?“幸福”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幸福即是尘世生活,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田园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诗人发现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蕴涵着幸福。困苦之中的诗人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幸福以及美好的祝愿献给每一个人,足见他的真诚和善良。(2)诗中反复出现的限制语“从明天起”透露出了一种什么意味?诗人有关“幸福”的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会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人尘世的幸福生活。所以这首诗初次读来常常给人清新欢快5的感觉,但是仔细品味,却会发现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诗的末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联系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我们会为此诗增添一分悲凉的情调。(3)学生品读、涵咏。3、作业:《优
本文标题:高一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1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