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古代汉语通论代词2目录□代词的分类□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无定代词□辅助性代词3一、代词的分类古代汉语代词可分如下五类:1、指示代词:⑴此、之、是、斯、兹、然、尔、若⑵其、彼、夫⑶焉、诸2、人称代词:⑴我、吾、予(余)、朕、卬⑵女(汝)、尔、若、乃、而⑶其、之、彼、厥43、疑问代词:⑴谁、敦⑵何、胡、奚、曷⑶安、恶、焉4、无定代词:或、莫、他5、辅助性代词:者、所5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有“此、兹、是、时、之、斯、然、尔、若”。除“然、尔、若”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如此”、“这样”之外,其他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些、个、种……)”。唐代产生“这”。6“是、此、斯”可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之、兹”常作宾语和定语。例如: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吕氏春秋·举难)易王母,(燕)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燕王知之。(史记·苏秦列传)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茲:這里,指孔子自己。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假如是这样的话,谁能阻挡得了他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大雅·抑)白玉有瑕疵,还可以磨掉;说话有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7“若”只作定语,“然”只作谓语,“尔”既可作谓语也可作状语和宾语。例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呀!”(论语·宪问)汝乃我家出,亦敢尔邪?(后汉书·邓禹列传)你是从我家出去的,也敢这样吗?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82、远指代词有“其、彼、夫、匪”,指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那(个、些、种……)”,“彼、夫”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挹彼注兹。(诗·大雅·泂酌)挹:舀,汲取;彼:那个;注:灌;兹:这个。把液体从一个容器中舀出,倒入另一个容器。引伸为以有余来弥补不足。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论语·微子)9“其”一般只作定语。例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史记·项羽本纪)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史记·太史公自序)103、兼词:一个词兼有两个词性,具有两个词的意义,称为兼词。古汉语有“焉”和“诸”两个常见兼词。“焉”用在句末,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常指代与人或事物有关的处所范围,相当于“于之”、“于是”,有时相当于“之”。例如: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真定,厉王母之家在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人主以一国目视,故视莫明焉;以一国耳听,故听莫聪焉。(韩非子·定法)11吾闻子之剑利剑也,子以示我,吾将观焉。(公羊传·宣公六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左传·僖公四年)12“诸”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句中是“之于”的合音,是代词兼介词。例如:冉有问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论语·先进)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段入于鄢。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羿犹不悛(quān悔改),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左传·襄公四年)穷门是指国门13三、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予(余)、朕、卬、台yi”等。“我、吾”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一般都能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例如: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治理我的封地,在您的庇荫之下,还是可以把封地治理好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郤克)曰:“余病矣!”(左传·成公二年)14居(坐下),予语汝。(庄子·达生)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尚书·舜典)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邶风·匏有苦叶)涉:徒步過河。須:等待。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尚书·大诰)(既然天降此艰巨任务于我身,我幼冲之人,哪敢自顾自。越:语气词。冲:幼。)15P:175•谦称:孤、寡人、不榖、臣、仆、走•自称其名:•六朝以后:身•中古以后:奴、臣16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尔、若、乃、而、戎”等。“女(汝)、尔”单复数无别,其他只表单数。“女(汝)、尔、若”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例如: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左传·僖公四年)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嫁妆。迁:接走(诗·卫风·氓)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17“而、乃”多作定语,少数作主语,一般不作宾语。例如: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而”:你的;“公”:父亲,老子。而公:刘邦自称。)(史记·留侯世家)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朕心朕德,惟乃知。(尚书·康诰)18P:176•敬称:子、君、公、先生、足下、夫子、执事、卿193、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其、厥、之”单、复数无别,“彼”只表单数。“彼”可作主语或宾语,极少作定语;“之”一般作宾语,“其”和“厥”一般作定语,少有例外。例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爱公叔段,欲立之。(左传·隐公元年)20他日,吾见蔑(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郑大夫。)之面而已,今吾见其心矣。(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尚书·康诰)戾:安定,静止现在殷民仍不安静,他们并未安定其心。故兴师遣将,以征厥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墨子·非攻中)21“其”作定语,作用相当于“彼+连词‘之’”。“其”在句中放在动词前时,是构成偏正结构,隐含的“之”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它象在作主语,实为定语。例如: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管仲)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史记·管晏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史记·商君列传)22P:178•魏晋以后又有:渠、伊•南北朝:他234、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人称代词“我、吾、女(汝)、尔、其、厥、之”单、复数无别,故可以它们来表复数。另外,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面加“侪、属、曹、辈”等词,也可以表示不只一个人,今译为“……们这一类(班、辈、些)人”。所加词均有实义,故和“我们”“你们”结构、意思都不同。例如:24吾侪何知焉?(左传·昭公二十四年)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今欲尽杀若曹。(汉书·东方朔传)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后汉书·马援传)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晋书·孙绰传)255、谦称和尊称汉族自古注重礼貌语言,认为用人称代词称呼尊辈或平辈以及自称是无礼行为,因此交谈中为礼貌起见,改用名词来称人称己,称人的为尊称,称己的为谦称。(1)谦称一是自己的名;二是自己的身份,常见的有“臣、民、下官、在下、弟子、仆、走、下走、牛马走、妾、婢”等;三是有不好品性意义的词语,如“寡人、不穀、孤、鄙人、小人、不才、愚、区区”等。例如:26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左传·僖公三十年)仆非敢如是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战国策·秦策)《战国策》:甘茂亡秦出关,遇苏代曰:“江上之贫女,与富人女会绩而无烛,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以是知三代之时,民风和厚勤朴如此,非独女子也,男子亦然。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走虽不敏,庶斯达矣。(张衡《东京赋》)庶:将近,差不多。斯:这。这句话是说:我虽然不敏于大道,但这样就差不多了。若管、晏而休,则下走将归延陵之皋,修农圃之畴,畜鸡种黍,俟见二子,没齿而已矣。(汉书·萧望之传)28(2)尊称一是对方的字、号;二是对方的身份、爵位、声望。常见的有“君、王、卿、将军、大夫”等;三是有美好品性意的词语。常见的有“子、夫子、吾子、先生、大人、叟”等,四是对方的处地或使命的人。如“陛下、殿下、阁下、麾下、节下、膝下、足下、执事”等。例如:29今子卿知吾心耳。(汉书·苏武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战国策·齐策)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今吾视先生之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战国策·赵策)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梁惠王上)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战国策·燕策)30四、疑问代词1、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和“孰”。“谁”专指问人,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例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卫风·河广)杭:通“航”杀不辜者,谁也?(墨子·天志上)“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诗·小雅·正月)立者谁子?年几岁?(汉书·武王子传)31“孰”可以指人,也可指事物。意同现代汉语的“哪一个”。一般作主语、宾语,不作定语。主要作用是表示选择。有时不表选择,用法同“谁”。例如:父与夫孰亲?(左传·桓公十五年)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圣人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令之发兵倍楚?(史记·黥布列传)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32“孰与”连用,一可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二可以表反问。表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怎么样”“与…相比谁…”或“…哪里比得…”。例如:田侯召大臣而谋日:“救赵孰与勿救?(战国策·齐策一)君之圣孰与尧也?(战国策·楚策四)我孰与徐公美?(战国策·齐策一)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33表反问时可译“与谁”或“怎么”。例如: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公羊传·宣公十五年)34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奚、曷、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何”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墨子·天志中)35君何患焉?(左传·隐公元年)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问曰:“周公何人也?”(孟子·公孙丑下)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36“胡、曷、奚”一般作状语,问原因,表示“为什么”“怎么”;“曷”作状语,主要询问时间,表示“何时”例如:谁为君夫人,余胡弗知?(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诗·齐风·南山)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子奚哭之悲也?(韩非子·和氏)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诗·王风·君子于役)赵孟曰:“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37“胡、曷”用作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仍表“为什么”,“奚”用作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意思是“什么”或“哪里”。例如:客胡为若此?(战国策·齐策四)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庄子·人间世)38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主要作状语,也可作宾语。例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将恶避逃之?(墨子·天志上)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子罕)39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学恶乎始?恶乎终?(荀子·劝学)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论语·微子)4
本文标题:古代汉语--代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45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