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自考-0351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点-第1章
自考0351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点第一章心理健康教育概述(正文加粗为填空题或选择题)S1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调动一切内外积极因素,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3、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依托,以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4、心理学家认为,成人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的心理疾患,多多少少都与其童年期“不适宜经验”有关,即其小时候不良境遇和体验有关。5、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是教育不是教学)6、从内容看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两部分。①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是人的三大基本素质之一(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合而成。心理素质的高低,既决定着个体智力活动的成效,也决定着个体社会适应的难易和水平②心理健康维护: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或情况: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或亚健康状态)、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⑴正常状态:通常是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表现,符合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以及与其本人的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⑵不平衡状态或亚健康状态:是指由于个体遇到某些“生活事件”,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危机状态”,从而引起个体的不适应行为⑶不健康状态或病态:是指个体的认识、情感及行为表现经常性地一定社会的规范要求相矛盾或相冲突。⑷心理健康维护是怎样进行的?心理健康维护,主要是要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和发展。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调控能力,使之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第二,帮助进入了不良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摆脱这种状态,恢复正常状态。第三,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7、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种性质的教育。①发展性教育是一种常规性、提高性、预防性的教育,教育对象是正常发展的学生②补救性教育是在发展性教育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由心理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帮助(指导帮助)。补救性教育是一种矫正性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③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预防和治疗。发展性教育相当于预防,补救性教育相当于治疗。8、从形式上看,心理健康教育课分为团体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团体性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它以学生班组或具有共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小组为单位施行教育。(团体性教育和个别性教育都可以用于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是面向绝大多数正常发展的学生,所以更适合于团体性教育形式;而补救性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它更适合个别性教育的形式。9、从实施途径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既有专门途径也有非专门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两大类:一类是专门途径,主要包括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和心理治疗;另一类是非专门途径,主要包括各科教学、各项活动(包括班主任活动和团队活动等。)①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由教育者主动地设计及实施方案,心理素质教育一般是发展性教育,它所面对的学生基本上是心理处于正常状态的学生。②心理咨询与辅导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体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或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恢复到健康状态⑴心理咨询与辅导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由教育者提供一个能自由倾谈的环境(咨询室和心理热线),让学生(咨询者)主动咨询,这种称为心理咨询。另一种形式是教育者发现心理或行为出现问题的学生,主动与之沟通疏导,或设计方案,在他们配合下实施,通常称为心理辅导⑵心理咨询与辅导一般是补救性的(这里没有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不是教育)⑶心理咨询与辅导面对的学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心理基本正常,但在生活中有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另一种是心理偏常的学生,他们既可能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存在心理障碍,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疾病症状。③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已经产生较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员进行专门的调节、疏导工作,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心理治疗是补救性的(这里没有教育,心理治疗不是教育)10、非专门途径:“课程心理化”使心理目标渗透到课程目标当中。11、教师风格与学生性格对比教师风格学生性格专制的紧张、焦虑、冷淡或带攻击性;教师在场时毕恭毕敬,不在场是秩序混乱、不能自制民主的情绪稳定、积极、态度友好、有领导能力、诚实、坦率放任的无团体目标、无组织、无纪律、无责任心、放任状态S2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教育体系的关系(论述题)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①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他们各自的特点与异同:⑴首先从目标层次来看,政治思想教育是最高层次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低层次的德育工作,而道德教育居于两者之间;⑵其次从三种教育的内容差异来看,政治思想教育最具特殊性,它是直接有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不同社会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具体内容迥然不同,具有明确的排他性而道德教育虽然主要是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但不同社会的道德毕竟具有一定的共性,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品质主要不是由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来决定的,所以不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更多的共性。⑶从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来看,由于三者形成的规律不同,所以三者的进行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明显区别③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⑴从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看,道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独立人格;⑵从所要解决的问题实质来看: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的问题。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则是成长问题⑶从方法和手段来看,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示范和社会学习。道德教育主要是一个教导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讨论沟通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理解、接纳而不是说教、劝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不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而是一个讨论的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他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以心灵沟通来强化当事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促进其健康成长⑷简而言之,道德教育是一个以价值判断、我教你学关系为前提,以示范教学为基本手段。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平等尊重关系未前提,讨论沟通为主要手段。2、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的关系①智育是旨在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一方面智育为受教育者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知识及技能的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又可进一步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②智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相同之处是两者都肩负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认知能力的使命。不同之处:⑴认知的指向对象:智育的认识对象主要是指向于外部事物(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具体来说是语、数、英、物、化、史、地等科学领域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习者本人的心理活动及其特征作为认识的对象,即认识的对象指向于主体本身。⑵教学的主要目标。智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智力的提高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出了强调认识层面的提高之外,以促进人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品质发展为目标⑶师生关系:智育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上下、敬畏和服从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尊重的关系3、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生理是心理的基础。体育活动的目标更多的体现于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锻炼意志、培养坚毅的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活动中的主要目标是: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学会选择合适的目标,增强挫折承受力,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和自控性,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社会适应力。4、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升华。S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简答)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从两方面展开论述的):①一方面从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青少年时期的过渡性决定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激荡性,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集中表现如下:⑴生理、性成熟带来的新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⑵性成熟、性意识的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的准备不足的矛盾⑶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⑷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②另一方面从当前特定的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殊性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特殊性,与其成长的特殊背景有密切相关联,青少年成长的特殊背景指的是社会转型期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复杂影响。
本文标题:自考-0351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知识点-第1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58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