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复习一、质量守恒定律1、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定律的理解(1)“化学反应”是前提。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任何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2)“参加反应”是基础。概念中明确指出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不能计算在内。(3)“质量总和”是核心。无论是参加反应的物质,还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计算时不能漏掉任何一项。(4)“质量守恒”是目的。定律只适用于“质量”守恒,不包括体积守恒、分子数守恒3、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1)原子种类没有改变;(2)原子数目没有增减;(3)原子质量没有变化。4、定律的宏观、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因此,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二、中考题型归类(一)解释化学反应中有关实验事实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后的质量比原来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2.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化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范围1.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B.50mL水和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C.在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g过氧化氢和70g水D.1.2g碳与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g二氧化碳2.下列变化中,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5g水受热变成5g水蒸气B5g食盐溶解在95g水中,成为100g食盐溶液C100mL水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D木炭燃烧后质量减少3.化学反应中不发生改变且能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原理的是下列①-⑥中的()①物质种类;②分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种类;⑤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A.①B.②③C.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4.有下列事实:①蜡烛燃烧后,其质量减少;②铁制品生锈后,其质量增加;③水加热沸腾一段时间后质量变小④石灰水放在敞口的容器内,其质量增加。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④2(三)推断物质的组成例1:生物的呼吸作用表示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以下关于有机物组成元素推断正确的是()A.只含碳元素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例2:将4.6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A.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只含有碳元素练习:1.某纯净物M稍加热就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实验事实能得出的结论是()A.M由四种元素组成B.M是氧化物C.M有水D.M很稳定2.2008年4月8日安徽省阜南县一所小学又发生一起误把亚硝酸钠当食盐的中毒事件,确保食品安全的警钟再次敲响,亚硝酸钠(NaNO2)外观与食盐极相似,有咸味,区别它们的有效方法是隔绝空气加热,没有明显变化的是食盐,能分解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亚硝酸钠,此气体可能是A、SO2B、NH3C、N2D、NO23.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知道镁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白色固体物质。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中夹杂着少量的淡黄色固体。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做了以下工作:[提出问题]淡黄色固体物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通过查阅资料,记录了下列几种物质的颜色:物质MgOMgCl2Mg3N2Mg(NO3)2MgCO3Mg(OH)2颜色白色白色淡黄色白色白色白色某同学推断产物中一定不存在氯化镁,你认为他的理由是;[提出猜想]分析以上资料,同学们认为淡黄色的固体可能是镁与空气中的(填写化学式)反应生成的;[实验探究]如果让你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猜想,你的方案是[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写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氧气,同时只生成4.4g二氧化碳和2.7g水,则该化合物中()A.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只含有碳、氧两种元素C.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四)确定物质的化学式例:一氧化氮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几年来又发现生物体内存在少量一氧化氮,它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热点。工业上制得一氧化氮的化学方程式为:4X+5O2═4NO+6H2O,则X的化学式为()A.N2B.NO2C.NH3D.N2O5(五)确定物质的质量例:1在化学反应A+2B═2C+D中,6gA和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D。若反应生成15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A.8gB.24gC.12gD.16g32、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82205反应后质量/g待测108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后X的质量为6gB.该反应的反应物是X、YC.参加反应的X、Z的质量比是1:3D.Y、Q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一定为1:1练习⑴.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的足量的B反应生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⑵.某反应2A+B=3C,已知mgA和ngB能完全反应,现有2mgA和足量的B反应,最后可得C为⑶.设有ag氯酸钾和bg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至完全反应,可得到cg氯化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得到氧气的质量为⑷.一定量的氯酸钾与1.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残留的固体质量为mg,收集到ng气体,则原氯酸钾的质量为(六)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1、将25克甲物质、5克乙物质、10克丙物质混合加热,使之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10克甲、21克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并用A、B、C、D分别表示它们化学式,则它们之间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在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g82305反应后质量/g待测10813这个反应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七)确定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⑴.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与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和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为()A.16:9B.23:9C.32:9D.49:9(八)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⑴.有化学反应2A+B=C+2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3,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85.5B117C58.5D55.8★我会算1.在化学反应A+B═C+D中,7gA和9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的质量恰好是D的质量的3倍,则生成C的质量是。2.在化学反应A+B2=AB2中,A与B2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将10gA与8gB2充分反应,则生成AB2的质量是()A.10gB.13gC.16gD.18g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4物质MNQP反应前质量(g)181232反应后质量(g)X26212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l3g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g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D.若物质a与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5.现将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1:lB.2:1C.5:lD.4:l6.将4.6g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共得到8.8g二氧化碳和5.4g水,则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A.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只含有碳元素7.(2013•潍坊)现有10gA和足量的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0g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5:1B.4:1C.2:1D.1:18.(2013•衡阳)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A和B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7:8,当2.8gA与一定量B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3.6gD,则C的质量为()A.6.8gB.9.6gC.8.8gD.4.4g9.(2013•绥化)在化学反应2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20B.32C.48D.9610.(2015•南京)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B.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D.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物质abcd反应前质量(g)6.43.24.00.5反应后质量(g)待测2.567.20.5
本文标题:专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6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