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运动训练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运动训练省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带头人:张万祥专业带头人(培养):杨业双社会体育系二0一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部分一、培养目标二、招生对象及学制三、专业课程特色及设置(一)专业课程兼顾国家各运动技术等级的鉴定标准(二)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三)专业培养环境四、教学计划安排(一)教学计划进程表(二)核心课程教学安排(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四)顶岗实习五、教学质量体系(一)教资配置(二)教室配置(三)实验室配置(四)训练场馆配置(五)实训基地配置六、附件附件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附件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运动训练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发展的从事运动训练实践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以及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三年制:1、对口招生(中专生、职业高中生)2、普高生五年制:在校初中生三、专业课程特色及设置(一)专业课程兼顾国家各运动技术等级的鉴定标准运动训练专业课程是竞技运动方面的专业性基本理论知识,是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各运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等级评定。运动员根据国家体育局制定的等级标准达国家一、二、三级运动员等级,教练员依照教练员等级评定标准和条件,申报评定初、中、高级教练。各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定,是为运动训练专业需要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构成运动训练专业技术人才。六门核心课程列表序号课程名称序号课程名称1运动训练学4运动心理学2运动解剖学5体育竞赛与编排3运动生理学6体育保健学(二)核心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本化”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上,经过教学改革后形成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理论是:课程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本,要设法在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获取相关知识的兴趣和欲望上下功夫。传统的教师角色应当转变,该模式课程教学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摒弃教师满堂灌输的授课方式;采取章节任务驱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重点难点师生共同参与讲解、学做结合、全程指导的方式进行。(三)专业培养环境运动训练专业在各课程教学活动中,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来解决在专业教学上的实践过程,也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需要服务于教学的,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典型的实例。四、教学计划安排(一)教学计划进程表课程分类序号课程名称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授课时间分配考核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合计其中考试学期考查学期123456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1818181818必修课公共课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毕5436181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727223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2业363634实用英语222108901831、25计算机基础2236181846军事理论2实363241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指导课223630658形势与政策教育111119045451-5专业基础课1运动解剖学*472522012运动生理学*472601223体育保健学4习72482434心理学4472601045运动选材学*23632446教育学44及727257运动营养学2专业理论课1学校体育学2363652运动训练学*4727233体育绘图2实363265专业技能课1体育游戏23663052健身运动47266643田径*421088100214体操2践3682855篮球47266616专业技能066664324322—5小计(学时)2221192117176485732875教育实践环节1劳动教育222毕业实习(社会实践)18183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14科研方法辅导、考试(答辩)11小计(周)22022合计必修课授课1764学时;教育实践共660学时。运动训练专业专科选修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表课程分类序号课程名称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授课时间分配考查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合计其中123456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1818181818选修课1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证)236201652市场营销2毕363613体育竞赛与编排2业36201624跆拳道(考证)2实3630645武术(考证)2习3663036普通话(考证)2及36162017社交礼仪2实36181818健美操(考证)2践3663029排球236630310散打236630311足球25合计选修课学生选修三门计108学时。注:1、专项技能为: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散打等。2、军事训练为72学时(两周),新生上课前完成。3、学生每人应完成3门选修课程学习。(二)核心课程教学安排核心课程教学安排序号核心课程学期安排教学周数教学地点校内实训室专业结合场所1运动训练学第三学期18教室校内实训场馆2运动解剖学第一学期18教室解剖实训室3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18教室生理实训室4运动心理学第四学期18教室心理实训室5体育竞赛与编排第二学期18教室校内外各级竞赛活动6体育保健学第三学期18教室(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实践科目学期周数主要内容考核项目地点运动生理学2运动生理学基本专业知识及运用全面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及理解应用能力本院运动心理学4心理学基本知识及运用全面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本院体育保健学3体育保健学基本知识及运用全面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本院运动训练学31讲授制定课训练计划制定一份综合训练课教案本院训练场馆实施计划运动解剖学1运动解剖学的相关知识及实践运用全面考核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运动解剖实验室田径1181、理论部分2、实践部分短跑、跨栏、跳远、跳高、标枪、铅球本院训练场馆篮球4181、理论部分2、实践部分1、全场运球上篮2、5.8米原地投篮10次3、双手胸前对墙传球本院训练场馆健美操5181、理论部分2、实践部分1、理论考试2、实践考核:所学内容考核本院训练场馆各项运动技能1-518实践部分田径、篮球、乒乓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散打等本院训练场馆(四)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由学校和实训基地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巩固之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掌握基本专业实践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获得符合实际教学训练工作的基本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独立工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能更深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建立市场经济观念;使学生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艰苦奋斗、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树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前获得工作经验。1、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实习方式实习地点实习时间指导教师备注校内顶岗实习校内外训练基地第六学期1、各专业运动队教练2、专业技术教师3、系部相关人员推荐岗位顶岗实习聘用单位第六学期1、各专业队运动教练2、学院就业办3、有关系部相关人员及毕业指导教师毕业指导教师担任顶岗实际指导教师自主选择顶岗实习聘用单位第六学期1、各专业运动队教练2、专业技术教师3、系部相关人员及毕业指导教师毕业指导教师担任顶岗实际指导教师2、顶岗实习绩效考核与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学校和实训基地双重指导,校和实训基地双方要加强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控制和考核实行以实训基地为主、学校为辅的双方考核原则,双方共同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见附件。鉴定分两部分:一是实训基地对学生考核鉴定,占总成绩的70%;二是学校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工作报告,并结合日常表现进行评价鉴定,占总成绩的30%。顶岗实习作为一门必修课成绩纳入教学管理,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对顶岗实习不及格学生不予毕业。对严重违反实习纪律,被实习单位终止实习或造成恶劣影响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对无故不按时提交实习报告或其他规定的实习材料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凡参加顶岗实习时间不足学校规定时间80%者,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五、教学质量体系(一)教资配置核心课程教学需根据课程性质与学生人数配备师资力量。每门课程一般1-2名教师,并要求其中担任教学引导的应是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实践功底深厚的本系教师或运动队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的可以是年轻教师。由于在新老教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不仅受到老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同学们不断提出的需要尽快解答和解决的各种问题与困难也是他们进步的动力。这样教师共同教学的过程也是年轻教师的锻炼和迅速成长的过程。(二)教室配置1、普通教室2、多媒体阶梯教室3、语言室(包括艺术欣赏、大学语文、实用英语)4、计算机室(三)实验室配置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心理实验室(四)训练场馆配置各专业运动项目、术课、训练场馆(包括田径、篮球、网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五)实训基地配置六、附件附件一:专业人才需要调查分析报告附件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附件一: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报告运动训练是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过程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运动训练的目的、特点、原则、方法和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控制,以及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和运动员的选材与管理,其作用是为各个竞技运动项目提供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训练理论与方法、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体育事业中的作用及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体部门和行业的联系日益增强。全社会重视体育运动,兴办体育事业,支持赞助或自办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蔚然成风,同时对运动训练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根据我们对我省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结合我省竞技体育发展规划,我院拟设置运动训练专业。现从人才需求、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以论证。一、运动训练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发展趋势安徽是近7000万人口的大省,从事运动训练的人数相对稳定,但运动训练队伍知识结构配置失衡,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来源偏窄,各种矛盾和弊端在体育事业推进过程中,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省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现行竞技管理体制不顺。我省长期存在训练层次衔接不紧,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人才整体状态是地盘不大,尖子不尖,人才断层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因现行体制和运行机制所限,我省优秀运动员的进出渠道一直不畅,由于难以及时受到系统的高等学历教育,我省退役运动员分配安置工作进展缓慢,加上外省条件优厚,导致我省优秀运动人才严重外流,高水平运动项目和运动人才极为匮乏。三是全省运动训练中的科研工作及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受相关人员学历、教育层次较低的影响,问题比较严重,研究工作比较薄弱,专业科研、学术研究、项目攻关等支撑科学化训练的力度不够,发挥不了对运动训练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在高等院校设置运动训练专业,是世界体育先进国家,同时也是国内体育发达省市发展竞技体育的共同特征和成功经验。据统计,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有50%以上是在校大学生,前苏联在1976年奥运会上获得前3名的运动员中有近80%是体育院校的学生。设置运动训练专业,将我省优秀运动队纳入学院管理,竞技体育走体、教、训的路子,完善了我省高校体育专业结构的布局,适应了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可以从根本上适应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受训个体对高等学历教育的企求,解决好运动员出路问题,防止安徽运动人才外流,培养更多更好的竞技体育人才,同时从长远来看,可逐步缓解我省基层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训练水平低、训练观念陈旧、训练手段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省竞技体育的落后状态。二、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运动训练水平是竞技体育成绩的核心,运动训练的“赶超战略”是呈现我省竞技体育总体战略的关键问题。深刻认识国内外运动训练的先进经验和内在规律,使之同我省的实际相结合,运动训练变“尾随型”或“赶超型”,则我省竞技体育将有可能加快发展。当前竞技体育发展较快、训练、创新、竞争,促使运动选材
本文标题:运动训练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6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