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一、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以实践为基础:社会科学首要的基本方法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置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社会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基础。社会科学研究: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面向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到底从哪里出发?是从观念出发,还是从实践出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人类首要的基本的活动,它不仅是人们认识的基础,而且首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它在实践中产生,又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作“科学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是因为它超越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为实践定位,并对其内容和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所谓科学世界观的“萌芽”,除了说明那还是科学世界观的初始,更意味着科学世界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理论建构,都是从实践开始,并且始终是来源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以及关于其他一些社会科学学科如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历史学、教育学等的研究,都是以对原有的各种思想理论的变革来实现的。实现这种变革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参加变革社会的实践,用实践检验以往的历史资料,并在实践中继承发展和创造新的思想理论。•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回答实践推出的种种问题。•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社会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不会有真正的的理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选择研究的问题所谓“问题”,一般地说就是指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这些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的真诚承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理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重要的动力源,重要的方法论特征。◆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推动力量,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推动力量。•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决不是哲学家头脑中主观自生的问题,而是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的问题。•理论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密切关注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能否理解、把握和切中社会现实问题,这就是一个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选择重大问题、根本问题,前沿问题。要真正把握住社会现实就要请教马克思主义。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在其《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讲,马克思的思想比一切历史学优越的地方在于,马克思是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那一度中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没有深入到那一度中去,而只有达到了那一度,才有资格跟马克思主义对话。要请教马克思,就要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即社会现实)一度中去。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解答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而,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地面向当代中国问题。科学理论不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而且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人民群众和理论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二、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概括实践)•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邓小平:“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作为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实践智慧是二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一种实践的知识或明智考虑的能力。最早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实践智慧指知识和德性的统一,他们说“德性就是理性”,理性即知识,所以德性就是知识,简言之,实践智慧就是一种有德性的知识或有知识的德性。•作为一种实践智慧的社会科学,其根本使命不只是对“社会事实”的外在说明和描述,而是要深入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境况中,对“明智的”“行动逻辑”进行体悟与诠释。•社会科学要发挥它的真正作为智慧的作用,就必须更深刻地“介入”它所立足的社会生活实践,在历史的境遇中把握大众或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理解人们的期望和理想,在客观性地理解现实或生活境遇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现实。马克思主义早已阐述过实践智慧的伟大意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句便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特别是他在最后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时,就已经充分表达了实践的社会科学的本质特征。•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不同于“价值中立”,不是丧失立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恩格斯)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面向工人阶级如果说“实践智慧是一种有关实践或行为的明智考虑的理性能力”,那么毛泽东的实践智慧就集中体现在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等重大实践问题上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上。毛泽东实践智慧凝结着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总结、反思、提炼和升华,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例如,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既是实践论的辩证法,又是辩证法的实践论,既揭示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的认识规律,又展现了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实践智慧。◆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论和思想。◆要善于总结多方面的经验。既要总结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经验。成功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失败经验是我们引以为戒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调查研究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了解情况,掌握资料,惟一的方法就是向社会作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研究。•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结底是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深入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属性。全国新闻战线掀起的“走转改”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思考走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推出一系列生动朴实的新闻报道,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社科理论界深入开展这项活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社科理论界也要“走转改”◆“走转改”是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解决社科理论工作“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要求。◆“走转改”是坚持我国社科理论工作性质、解决社科理论工作“为了谁、依靠谁”的重要途径。◆“走转改”是把握人才成长规律、解决社科理论战线“建设什么样的队伍、怎样建设队伍”的有效载体。“走转改”:社科界在行动◆把“走转改”的要求转化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自觉行动◆“用‘脚底板’做学问”社会科学的实践性研究方法•关于实践性研究,最常用、最恰当和最有效的研究方法,通常被认为包括实地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及现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兴起的现象学、诠释学等。•“如果你们要了解某一件事,何不就到它发生的地方去看看,感受一下,甚至参与其中?”——社会研究方法专家艾尔·巴比•如果说自然科学是以实验性研究法而见长的话,人文社会科学正是以实践性研究法而见长的。•实践性研究的方法不仅要求研究者扎根于“田野”,浸入研究对象的“场域”中体验、观察、认识研究对象的文化本义,还要求研究者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与重建。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类学领域著名的文化功能主义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从大量的“田野研究”中获得的素材,促使整个人类学从“扶手摇椅上的研究”向“田野研究”的转型。马林诺夫斯基总结自己的研究历程时指出,一个真正的研究者必须经历“在这里”、“去那里”、“回到这里”的归去来兮之路。“在这里”•是指研究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领域基本理论与方法的专业训练;目的就是进行专业的训练,就是让研究者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大量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让研究者加强自身的学术习得与积累。•一般是在相应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之中。“去那里”•就是到研究现象呈现的场域中,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与方法做研究。•研究者要研究人文社会现象就必须深入该学科相应的“场”之中,观察与描述现象,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去那里”就是要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与问题性。“回到这里”•是指研究者在经历了实践研究的过程之后,还要回到自己的专业研究机构中来进行理论的提升。•“回到这里”是研究者对实践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归纳阶段,也是研究者在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的理论创新阶段。费孝通作为我国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社会学家,早在学生时代即凭一本《江村经济》一举成名,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之一。费孝通在做实地调查的时候,常对基层干部说的一句话是:“你们搞志在富民的路子,我在写志在富民的思想。”费孝通一生去吴江28次,甘肃11次,广州5次,常州5次,跑遍了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区,每到一地先虚心当“小学生”,认真做社会调查,然后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介绍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行行重行行》三、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本文标题:第二讲: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7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