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语文 面对“时评作文素材”,如何指导学生评论
面对“时评作文素材”,如何指导学生评论?最近看到很多学校的时评活动,特别是看到一些时评作文,心里很是不安:1、如果通过时评,是为了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扩大视野,活跃思维,我很赞同;如果通过时评企图猜题押宝,我绝对反对。最近几年,很多老师沾沾自喜地说自己猜中高考题了,自鸣得意,到处张扬。请问:你的学生有获得感吗?你们班的作文成绩比别人高出一大截吗?你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的作文教学典型人物了吗?恐怕个个都得哑口无言。2017年作文题12个选项,作为语文教师,一个都未讲的恐怕不多。2018年作文题列出的一大串成绩,老师一个都没有提到的,恐怕也稀罕。那么,能不能说,近两年高考作文题都被全国语文老师猜中了呢?笑话!2、拿一则新闻,简单审题,就让学生各自去发表意见了,这依然属于放羊式的作文教学,属于不负责任的没有作为的无效教学。因为你只给评论内容,没给评论方法。我就见过很多这样的作文。我倒是要问问老师们,让你来评,你能评什么?你能找到几个评论角度?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3、出路何在?给内容固然重要,教思维更是上策。同样一则地铁读书的新闻,如何评论?路子很多:横向看与周边人士作对比是一种思维,追论人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一种思维,联系社会往广处联想是一种思维,联系中国梦与中国阅读现状是一种思维……关键是要善于启迪思维,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真正有用的训练。这些思维在哪里?就在《模式议论文写作教程》。请明确,时评是内容,思维模式是方法,用灵活的思维模式去思考信息丰富的时评内容,二者结合才能孕育出优质作文。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看到我们群的文件中有河北周莎老师传送的《时评作文素材: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外四篇)》一文,觉得如果缺乏思维模式的具体指导,学生恐怕评不出什么东西来。相反,如果给他们提示几个思维模式,也许就能启动思维了。遗憾的是,同学们尚未经系统的模式训练,本人则因时间关系,仅仅简单提示一下,同学们可能依然得不到多少启发。抱歉!时评作文素材: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外四篇)1.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语言行业年产值超2800亿元……不久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等系列白皮书,让语言这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交流工具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语言自身的关注和思考。如果说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还比较抽象,那么近日几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则能让人近距离感受语言的律动。“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上,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宣布启动,穿越千年的古典之美将再次与现代的传播技术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感悟。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传承的语言和文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情与问候。这样穿越时空的相遇与邂逅,真可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通过诗词的传承,可以看见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材料。正是因为语言的诞生,才开启了民族的文化积累、人类的文明时代。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国”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如何指导学生评论这篇文章?思路在哪里?思路就在思维模式中。一,时代语言的现实功能(二号模式)二、时代语言的社会意义(二号模式)三、时代语言的立体效果(九号模式)四、时代语言的辨证认识(五号模式)……2“故宫跑”,井喷的文化激情如何从容安放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让游客“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上一次的“故宫跑”,是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彼时的《清明上河图》,同样观者如云。从海昏侯墓文物展到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近年来火爆的展览不断出现,都是游人摩肩接踵、展区日日爆满的场景。这样的情况或能说明,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这个角度看,“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与此同时,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供给侧”的发力同样需要跟上。以故宫为例,这些年为应对群众的传统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火爆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与时俱进的《韩熙载夜宴图》APP,直至定格成“故宫跑”的大型专题展览……相比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幅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不过,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有人分析,“石渠宝笈特展”时,《清明上河图》“神作”的光芒,让很多同样有价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进公众的视野。此次展览中的《千里江山图》,同样如此。如果能将这样的“明星展品”单独陈列,同时引导公众更好地欣赏其他展品,形成“对读”“互文”关系,是不是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画里管中窥豹?详细分析的话,观众的层次、诉求也有不同,有专家学者,有发烧票友,也有普通观众。如果能更科学地细分受众,也能让一次展览的价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馆的海昏侯墓文物展中,就曾区分专业团体场和社会大众场,预约制度也让入场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再开个“脑洞”,如果能同时做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们能现场临摹,感受色彩的青绿之韵、摹写线条的笔触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会更强吧。再比如,灵活设计开放时间。很多国外博物馆,都有开放至凌晨的经验。德国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两次“博物馆长夜”活动,一直开放到凌晨两点。有记者曾拍下观众坐在沙发上与美术名作默然“目谈”的场景,让人感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制度和实体空间建设上不断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维去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是保证文博展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背后,是服务的意识跟上来,是创新的脚步动起来。相信,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引领方向,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如何指导学生评论这篇文章?思路在哪里?思路就在思维模式中。一、为什么没能“从容安放”(二号模式)二、怎么样“从容安放”(二号模式)三、努力实现“从容安放”(十四号模式)四、未“从容安放”的严重缺失(十二号模式)3.智慧停车,让城市更从容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停车难是老问题,背后有一系列难题。车位供给总体不足,找车位时间成本过高,老式收费导致漫长等待,都是很多人的切肤之痛。“解锁”这一难题,有没有好方法?在哈尔滨举办的“2017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高峰论坛”上,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智慧停车”。时评智慧停车并非新概念,2015年就被称作中国智慧停车元年。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能平台,停车是不是能轻松一点?这并不只是构想。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这是哈尔滨的考虑。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 面对“时评作文素材”,如何指导学生评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77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