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书愤导学案(教师用)
《书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知人论世,把握主旨,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难点: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三、授课安排(1课时)预习案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抓住关键按语句解读诗歌,找出最能表达作者心中情感的字。“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1)介绍作者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宏图壮志,至死不忘复国大业。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多抒发他的爱国思想和感情,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2)写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3)解释题意“书”是书写的意思,愤是悲愤、抑郁,“书愤”即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诗人回顾早年岁月,追述当时心情,诗人这一生,为国忧患,而始终壮志难酬。3、解释加点的词:中原北望气如山气:豪壮的气势楼船夜雪瓜洲渡渡:渡口千载谁堪伯仲间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4、典故介绍(1)塞上长城: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一次,皇帝欲杀檀道济,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2)出师一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5、请尝试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语言优美,表述连贯通顺。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豪情有如山岳,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6、通过翻译和朗读,我们看到本诗歌“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青年抱负。)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壮年经历。)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暮年状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意愿表白。)课内探究案1、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侵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护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可以想见诗人当年投身战斗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李商隐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2、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用是什么?明确: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3、如何理解诗中之“愤”,他包含哪些情感?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A.义愤:首联写金兵南侵,山河破碎,诗人立志收复失地。颔联写25年前的两次重大胜利。愤中有豪情壮志,有民族大义。B.悲愤:颈联“”,由于投降派误国害民,诗人壮志未酬,但年事已高。悲愤之情油然而生。C.悲怆中有期待: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诗人以《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诗人悲愤而不绝望。这“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4、为抒发诗人的悲愤,诗歌多处运用对比,试分析。一是早年的壮举与晚年之衰颓二是“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三是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诗中的“愤”,主要通过对比表现出来。一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二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三是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与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学习成果展示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2、师生评点,归纳提升。总结:本诗歌塑造了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的爱国诗人形象。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拓展阅读民族的脊梁灵魂的诗篇过传忠穿越时空回到和戎南宋要品诗,先要品人,要品人,先要品世。陆游生活的时代是恰逢北宋受辱,南宋靡靡之音响唱不绝之时。正是国破家亡的悲惨处境造就了这个“亘古男儿陆放翁”。“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年近九旬的放翁对于自己的国家依然怀抱许国丹心,至死不渝,然而这又包容着多少爱恨情愁的复杂的感情,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听!放翁的呐喊:“南宋,你何时才能尊严地屹立于世界!”他的声音响彻天地,他的灵魂传承不息。初涉官场同感幽幽之梦早年的陆游才华横溢,初涉官场却屡屡遇挫,二十八岁临安应考,虽有状元之实,却不幸落败。这不仅是科举之试的黑暗腐败,更有他与当局者格格不入的抗战之议,以后发生的一切其实早已在这场失败的考试中初露端倪,注定了他郁郁一生的多舛命运。看,穷山上霜夕的孤灯下,是陆游寂寥的背影,“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有着勃勃雄心却又历经科举落第之痛的陆游怎能甘愿独守这凄凉呢?珠联璧合钗头凤铸永恒如果陆游和唐婉的夫妻情缘因为“恶人情”而夭折,那么他们的爱却因两曲珠联璧合的钗头凤而传唱不息。“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唐婉为爱而泪湿巾帕的背影如何能挥之而去?“晓风干,泪痕残”,唐婉又怎能把千种愁怨,万般委屈道个明白?“难!难!难!”一往情深,始之不渝。爱在守望的痛苦中永恒。诗思泉涌亲历军旅生活四十九岁幸遇知己王炎将军的陆游亲历了最为充实难忘的军旅生活。这一年可谓陆游的丰收季节,潜伏汉中,日行山南,为国效忠,成立关中根据地,誓把中原失地收回。他的豪情壮志在《山南行》中一览无余。平川沃野尽现陆游的坦荡胸怀,青青麦陇尽展诗人的欣慰自豪。洞察冷暧穿行田园山水陆游的一生失意时多,罢官贬职乃家常便饭,西入巴蜀,寻杜甫故居,追怀百里城,洞察世事冷暖。江岭哀郢,吊古伤今,千古同叹。面对罢官贬职的郁闷,陆游借山水田园释怀。“冷官无一事,日日得闲游。万里山峡路,十年千篇诗”,踏破铁鞋的寻觅带给陆游的是灵魂的洗礼,深入乡间田野的陆游对于农民更多了一份深切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是对曲折山麓乡村、好客农家的赞美,却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哲理诗,相信陆游自己也是始料未及的吧。再起再落临川一梦成空“报国无门,爱民有罪”。这是陆游沉浮官场的一生的最真实的写照。当他再度被派往偏远地区任职之时,恰遇灾荒,打开义仓,赈济灾民,却惹怒龙颜,被再度罢职,临川一梦终成空。然而坚强的灵魂没有被玷污,虽已没有年轻的体质,却仍然葆有青春的梦想。“头未童,耳未聋,得酒犹能双脸红,一樽谁与同?”陆游何曾甘心过无为的一生,即使“身在沧洲”,他依然“心在天山”。陆游的诗词折射的是爱国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的双重光芒,抒发的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丰富感想,李白与杜甫的诗意叠影,艺术地交错在陆游的灵魂深处。儿女情长深埋于心,而铮铮铁骨正是民族的脊梁!让我们一起铭记这灵魂的诗篇。
本文标题:书愤导学案(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39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