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精)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第十三章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第二节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第三节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第四节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本章主要内容【教学要求】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资本积累理论的基本内容。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1、资本积累的形成原因和作用。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难点:1、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其特征。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原因。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任何社会都有产生(取代低级社会形态)、发展、消亡(被高级社会形态取代)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被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基本矛盾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1)私有制为基础2)资本家占有工人剩余劳动2、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作用1)商品关系的普遍化,世界市场形成2)对剩余价值无止境追求,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3)劳动者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和自由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商品经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第二节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的概念----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不断地把获取的剩余价值投入企业再生产。(见教材P239)(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此,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资本积累基金。资本积累基金用于追加不变资本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过程是个别资本总额不断增大的过程。剩余价值或利润资本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三)资本积累的实质现象上,资本积累过程中对追加劳动力的购买,完全符合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律。本质上,劳动力的不断买卖只是形式,其内容则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来继续无偿占有别人更多的劳动,以扩大资本规模和增殖资本价值。(四)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外部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也迫使资本家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所以,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五)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2、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取得相对剩余价值、同量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规模、在不减少甚至增加个人消费的情况下增加积累基金、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3、所使用的资本和所耗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二、资本积累的第一个社会经济后果——产生相对过剩人口及两极分化(一)相对过剩人口及产生问题: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1、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付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总是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间断的生产技术革命也为资本家的这种努力创造了条件。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即机器设备投入比例不断扩大,而劳动力投入比例则相对减少,进一步地表现为不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提高,而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则日益相对减少。2、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影响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可变资本在预付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减少,意味着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的相对减少,这包括两种情况:1.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原有资本有机构成不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量有所减少,但绝对量有所增加;2.追加资本与原有资本的有机构成都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不仅相对减少,而且绝对地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却日益绝对增加,这主要是因为:1.由于技术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操作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降低,导致大量妇女、儿童加入了劳动大军;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小生产者日益分化,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3.资本积累基础上形成的激烈竞争使中小资本家破产,也需要另谋职业3、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方面造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出现劳动力对资本供应绝对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在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部门出现大量的失业人口,即相对过剩人口。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超过资本对其需要的劳动人口。这种人口过剩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来说,有一部分劳动人口成为剩余的或多余的人。失业现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内容和表式都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对其需求的过剩这一本质没有变。4、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存在形态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时而被大工业吸收,时而又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失业人口;二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那些靠经营小块土地维持最低生活,随时准备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的人口;三是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被大机器生产所排挤,没有固定职业,依靠从事家内劳动和打零工来糊口的人。在失业人口中,还包括处在最低层的需要救济的贫民。(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什么?(见教材第241——242)1、相对过剩人口可以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发展的需要。2、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统治和剥削。(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积累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工人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人数也就越多。发展资本的膨胀力的同一些原因,也会产生出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因此,产业后备军必然会同财富的增长一起增大。但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雇佣工人阶级中的这个贫苦阶层越大,官员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资本论》法文版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687——688页))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发挥作用的社会后果:直接导致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财富积累伴随着贫困积累)(四)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结果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雇佣劳动制度,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必然导致财富分配与占有的两极分化。这一事实表明,只有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终结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消除收入分配中的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资本积累的第二个社会经济后果——平均利润下降趋势(见教材第242——243页)(一)平均利润下降趋势并不排斥利润总量的绝对增加。阻碍平均利润下降的因素?(二)资本积累和平均利润下降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1、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2、表现为生产的扩大和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3、表现为人口过剩时的资本过剩(资本闲置)*上述表现集中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性和过渡性四、产品创新与资本主义的“创造性毁灭”1、创新是资本主义的动力2、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表现:创新引入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见教材第245页)第三节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经济周期(一)经济周期的概念: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有规律的形式,经济活动的扩展跟着就是经济收缩,而后又继之以进一步的经济扩展。这样的周期大约以产出量的长期趋势轨迹而出现。”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周期性的四个阶段,即繁荣、高峰、衰退和谷底。经历这四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是经济周期的长度。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盲目自发性必然导致市场运行的周期波动性。经济周期波动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与生俱有的东西。(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见教材第248——252页)1、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就处在一种周而复始、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的周期性运动中,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到下一次危机之间的时期,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至于再生产周期的间隔时间并不是固定的。2、经济周期波动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使人们对市场自发调节作用产生怀疑,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反周期政策主张。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国家干预对缓和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促进经济增长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同时也使经济运行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简称“滞胀”)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人们对国家干预主义不断地提出疑问,货币主义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政策大多是无效的。他们持国家不干预主义观点,主张依靠市场、遵守政策规则,以消除经济巨大波动的不确定性。新凯恩斯主义又反对国家不干预主义观点。西方学者对各种反周期政策,出现经济干预主义和反经济干预主义两类主张,彼此争论不休。西方各种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延缓经济危机,避免经济波动,有借鉴意义。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周期波动就不可避免。(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使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更加密切了。但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又把整个社会生产割裂开来。这种企业内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无序性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比例失调,进而爆发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限增长趋势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利益趋动资本家改进技术、扩大生产;同时,又使劳动人民购买力的增长相对小于生产的增长,这二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经济危机。本章小结:
本文标题: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03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