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中日关系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关系就比较紧密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贺,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倭奴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日本的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大礼官小野妹子奉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贺,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倭奴国王视这金印为权力象征,十分珍重公元2世纪末至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邪马台国统辖约30个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已有统治机构和贫富、阶级差别,是日本奴隶制社会初期粗具规模的国家。该国女王卑弥呼在239年曾遣使到中国洛阳,魏明帝封她为“亲魏倭王”,授与金印紫绶。其后继女王□与(台与)亦曾遣使向西晋王朝朝贡。日本的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大礼官小野妹子奉日本第33代天皇(既日本皇谱中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和厩户丰聪耳太子(既圣德太子)之命出使隋朝,恢复了已经中断一百多年的中日往来。因用“日出处天子敬白日没处天子书”使得隋炀帝听后大为不悦。由于当场日使随即应付说:日人不谙汉文,词不达意,祈谅,才算了事。改称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宋朝一直礼遇日本,因之前都把日本作为属国看待,只有宋太宗不知为什么对日本颇有好感将原来中国统治者册封日本天皇为日本国王的规矩改了,在此之前中国官方文献中没有称日本统治者为天皇或皇帝的,都以国王称呼,日本很多东西也是宋朝教的,当时日本已步入幕府统治,幕府将军也对宋朝颇有好感!元朝几次入侵日本都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都能协调作战,又遇台风登陆舰船损失严重而失败,这也是日本称之为的“神风”明朝初年中日之间相对友好,日本人一改以往对中国拒不臣服的态度,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曾派出使臣向明朝纳贡称臣,明成祖朱棣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当时的日本非常依赖与明朝的贸易往来。但后来的日本政府对明朝的态度又恢复了原来的姿态,即不愿意一直以藩属自居,而认为两国是对等的两个国家。因此引起了明朝政府不满,于是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往来,日本失去了中国商品的输入,于是对明朝的走私逐渐弥漫,后来又恰逢战国乱世。更是海盗猖獗,形成倭寇。日本很多大名也暗中支持倭寇抢劫中国商品,既然贸易不成,就用抢的。不过后来明朝实行海禁,倭寇逐渐被肃清。其后日本关白丰臣秀吉以约20万大军入侵朝鲜,明万历皇帝遣兵援朝获得全胜。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这也是中日比较正式的一次交战。满清初年中日关系相对稳定因两国都闭关锁国来往较少其后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满清失败失朝鲜,割台湾。清末日本与革命人士如孙中山等人有良好关系。民国日本开始全面入侵,77事变,9.18。直到二战结束新中国建立以后因冷战中日间没有外交关系(日本当时算是美国的殖民地没有什么外交权利)。随着中美关系缓和,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出现重大转折,主要是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与中日关系的改善。其后中日关系处于蜜月期,邓小平访问过日本,民间交流很多,9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抬头,直到现在中日之间是经热政冷。中日关系自古以来备受关注,中日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双方正共同努力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全面发展新局面。前得情况呢是一致到了冰点啊,一直摩擦在靖国神社,钓鱼岛,等的问题边缘,央视的白岩松之前说过中日关系会慢慢的回暖21世纪初,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在中国国内激起了强烈反响,中日关系有所恶化。但2006年,日本一位7旬僧人来中谢罪。这一举动虽令人感动,但并为对中日关系的缓和起到太大作用。鸠山由纪夫任职期间,中日关系有所缓和。但现在的日本首相菅直人对中态度强硬,中日的钓鱼岛争端,使中日关系几乎陷入冰点。再加上修改教科书等一系列事件,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国人对日本的态度褒贬不一,很多青少年非常喜爱日本的动漫等,但很多中老年人对日本恨之入骨,总之,国人对日本的态度并不够客观。但是,中国政府对日是很宽容的。持着人民是无罪的态度,在近日日本的9.0级大地震中,中国不仅捐了很多钱帮助日本同胞,还派去了救援队。但无论如何,中日的关系还是有望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的。。。20.世界中日之间发生的大事。。。。。。。。。。。。。。。。。。。。中国和日本分别是世界排名第四和第二的经济大国。中日经济关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双边经济关系之一,对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加强双边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周边战略目标的需要,而且对于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长足发展。双方深度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主要表现有:双边贸易迅速扩大。中日建交之时的1972年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夕的1978年,中日贸易额分别为11亿美元和66亿美元。20多年后的2000年,两国贸易量也只有700多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中日贸易强劲发展,贸易量急剧扩张。2006年,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73.6亿美元,为2000年的2.4倍。1972年到2000年的28年间,中日贸易量每年以十亿或数十亿美元的增幅递升;2001年到2006年,两国贸易量每年以百亿或数百亿美元的增幅递升,这样高的双边贸易增长幅度在国际上是罕见的。现在日本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1.8%。到2006年底,中国一直仅次于美国,是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日中贸易占到日本外贸总额的17.2%,仅比日美贸易额少0.2个百分点。据日本政府最新公布的数字,在2006年财政年度,日中贸易额达到25.43万亿日元(约合1.6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日美贸易额为25.16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0.3%。这就是说,到2007年3月底,日中贸易额超过日美贸易额,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相互投资稳定增加。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到2006年底,日本对华投资项目达37714个,累计实际直接投资达580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地为中国创造了9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从无到有,逐年增加。到2005年底,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为11.8亿美元。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对日投资将稳步增长。此外,日本还是对华提供政府发展援助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底,日本对华提供的发展援助,包括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援助在内,共达3.2万亿日元,相当于300多亿美元,用于250个项目的建设。这对中国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起了有益的作用。中日经贸关系近年来得以蓬勃发展,除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地理条件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中日两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且近年来两国分别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复苏。2006年,中国GDP达2.70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2000美元,日本GDP超过5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高达4万美元。这为双方大量吸收对方商品和扩大投资提供了前提条件。二是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尽管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日本,但仍是一个国民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日本仍是一个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两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仍然迥异。日本具有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商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网络等优势为中国所短缺,而中国所特有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大量廉价优质的劳动力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为日本之所需。这为双方优势互补、互通有无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双方均努力扩大向对方出口。中日政经关系发展不同步中日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两国经济关系一般要好于和高于政治关系,即出现所谓的“政冷经热”现象。进入新世纪,这种情况稍有变化。由于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表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坚持错误史观和推行对华强硬路线,使中日关系降到历史谷底,中日经济关系也受到冲击,主要表现有:中日贸易虽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但增速不能和两国贸易的巨大需求与潜力相匹配,明显落后于中国同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如从2001年至2006年,中国同欧盟的贸易额由766.2亿美元增至2723亿美元,增长2.5倍,年均增速为25%;中国同美国的贸易额由804.8亿美元增至2627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速为24%;中国同韩国的贸易额由359.1亿美元增至1343亿美元,增长2.7倍多年均增速为27%;而中日贸易额由878亿美元增至2073.6亿美元,仅增1.4倍,年均增速只有16.6%,远落后于上述3家对华贸易的增长水平。双方贸易失衡趋于加剧。2001年以前,两国贸易大体均衡,以后中方年年逆差,且呈逐年扩大之势。2002年中方逆差50.3亿美元,2006年增至240.8亿美元,中方逆差4年增加4倍。多年来,发展与日本贸易是中国外贸战略的主攻方向,占中国经济分量甚重;近年来中日贸易占中国经济的分量下降,而占日本经济的分量明显上升。2003年前,日本连续11年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大于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2004年起,日本在对华贸易中落在欧盟、美国之后,居第三位。中日贸易量占中国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从1993年的20%降至2002年的16.4%,再降到2006年的11.8%。对日本来说情况刚好相反。近6年来,日中贸易年均增速为16.6%,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年均增幅6.6%的水平,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11.8%升至2006年的17.2%。到2007年3月底,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现在日本对中日贸易的依赖远大于中国对中日贸易的依赖。日本虽然至今仍是对华的主要投资国,但投资速度及其在中国外资总量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2006年日本对华投资46亿美元,同比下降29.6%。日本对华提供的政府发展援助日趋减少,从1990年代初每年提供近2000亿日元减至现在每年仅提供几百亿日元。日本对华贷款更是逐年减少,甚至一度“冻结”,且设定了最终结束对华贷款的时间表。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发展就是我们的国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为了使中日关系处理中具有大局意识,至少有两点需要重点加以解决: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二是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既有以美国为单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有以法德为双核心的欧洲国家联盟,还有多核心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日两国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特别是东北亚一体化过程中,中日应当成为双发动机,共同推动包括东北
本文标题:浅谈中日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24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