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月习一礼”“待人之礼”养成教育活动方案国强小学二(2)班开启语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周恩来总理一向被人们称为礼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恩来总理请一位理发师给他刮脸,一不小心,刮了一个小口子,师傅忙说:“对不起。”总理笑着宽慰他。事后,总理还一再向那位师傅道谢,尽力消除了他的顾虑。我们小学生就应该讲文明,懂礼貌,语言和行为都要彬彬有礼,文雅而不粗野,要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对长辈,对老师表示尊敬时,要称呼“您”,请求别人做什么或给予帮助时,要说“请”,别人帮助了自己时,要说“谢谢”,当别人感谢你或有事向你道谢时,要说“别客气”或“没关系”,当你无意中防碍了别人或给别人添麻烦时,要主动说:“对不起”。早晨上学或路上遇到老师、同学、朋友或其他熟人时,要主动打招呼,说“您早”“你好”,分手时互相说“再见”。说话时要和蔼、谦让、文雅、得体,决不可以说脏话、粗话。可是,有些同学是怎样做的呢?在家里,稍不如意,对长辈就任意发脾气,在学校,对老师不理不睬。同学之间打架,骂人,说脏话的现象,到处可见。明明是自己不对,却死不承认,当别人不对时,不能原谅别人的过失,当别人对自己表示歉意时,更是得理不让人。由此可见,如果人不讲礼貌,那么,很容易使人对你产生讨厌的感觉,没有礼貌会造成很多恶果,轻者别人会认为你没教养,不愿和你深交。重者则对你产生不满或渐渐地由不满变为怨恨,甚至发生冲突或发生意外。长此下去,别人还会远离你,使你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但如果你是一个讲礼貌的人,碰到叔叔阿姨老师同学问个好,这短暂而又随意的语句,却能换来微笑和热情,让你受益非浅,别人会认为你是个有修养的人,愿意和你交往和帮助你,信任你,对你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再加上你的才智,在事业上便不难有成功的一日。礼貌要怎样培养呢?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增强自己的素质修养,见到叔叔阿姨问声好,不小心撞到别人要道歉,和长辈说话要说您……总之,我们要注意养成文明待人的好习惯。因为不礼貌发生了许多坏事,而因为礼貌没发生许多坏事,所以我们对礼貌需要十分重视。别忘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意思是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礼节、讲道理的高尚民族。别忘了,你是一名少先队员,你是一名中华民族的一员。希望通过“待人之礼”主题教育活动,使同学们的日常行为真正规范起来。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当“待人之礼——礼仪之星”吧!一、活动目标通过开展“待人之礼”养成教育活动,让我校师生全面了解“待人之礼”的主要内容,真切感知待人礼仪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待人之礼”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励学生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待人之礼”。二、活动时间2014年9月份。三、活动安排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对象活动组织1致家长一封信9月4日(家校通)全班学生家长班级2听国旗下讲话发出倡议9月1日升旗仪式操场全班学生大队部3学习“待人之礼”9月4日至13日晨诵午读教室全班学生班主任4“待人之礼从我做起”主题队会9月16日教室各班学生班主任5“待人之礼”手抄报比赛9月23日教室全班学生班主任6“待人之礼儿歌比赛”9月24日学生餐厅全体学生总务处8总结评比9月29日操场全班学生班主任(一)主题阅读1.组织广大学生认真学习“待人之礼”的主要内容。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再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晨周会等契机加强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想、有所悟,从而真正理解“待人之礼”的主要内容。2.利用晨诵午读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有关弘扬“待人之礼”的优秀文章和报道,将“待人之礼”的内涵真正融入到自身的价值观中去。(二)主题实践1.引导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参与活动并对学生礼仪进行评价。月底活动结束时上交评价表。2.召开“待人之礼从我做起”主题队会。各班利用班队课开展主题队会,于5月16日晚学前上交活动方案和活动照片。3.举行“待人之礼从我做起”儿歌、手抄报创作比赛。一至三年级学生在深入学习“待人之礼”的基础上创作儿歌、手抄报。4.举行“待人之礼,从我做起”儿歌、演讲比赛。5.总结评比。(三)主题反思月底进行活动总结,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感受,畅谈对“待人之礼”的认识和感触,谈谈在为期一月的“待人之礼”养成教育活动中的收获,将本次活动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去。主题阅读待人之礼目标: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待人之礼具体规范:1.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表示祝福。2.尊重老师劳动,上课认真听讲。3.遇人面带微笑。4.进别人房间先敲门,得到应允再进入。5.用他人的东西,应先征得他人同意,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6.用零花钱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与师长: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进出校及上下楼梯给老师让行。在校道上遇见老师主动停下,说“老师好”;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进入;问老师时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与同学:尊重同学,不讥讽同学的生理缺陷,不给同学取绰号,不叫同学的绰号,不说让同学感到伤心羞愧的话;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尊重和照顾女同学,不欺侮女同学。开口多说文明语,“谢谢您,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礼貌用语经常挂嘴边。待人之礼童谣:与人处,贵诚意;宽待人,严律己;见师长,要谦恭;面带笑,问声好;待伙伴,要真诚;懂宽容,互关心;谢谢您,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文明语,要常说;待人礼,人人夸。学做人,讲礼貌,“礼仪之邦”人知晓。有礼节,互尊重,礼貌待人好品行。“您好”“谢谢”“对不起”,文明语言通情理。坐立走,要端庄,举止文明有修养。常洗澡,勤换衣,仪表文明好风纪。同学间,邻里情,民族习惯要尊重。见外宾,要大方,彬彬有礼树形象。重礼节,讲礼仪,社会生活铺路基。格言、谚语:1.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2.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3.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人,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4.火气甚大,容易引起愤怒底烦扰,是一种恶习而使心灵向着那不正当的事情,那是一时冲动而没有理性的行动。5.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6.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8.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9.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10.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小故事: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周总理理发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20多年。有一次,刮脸时,周总理咳嗽了一声。脸上被划了一个小口子。朱师傅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周总理说没事,是因为他没事先告诉你我咳嗽,不关你事!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做个人人都喜欢爱戴的好人!程门立雪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这就是流传至今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豫州长社人,为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豫洲阳翟人,也是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毛主席敬师毛泽东是上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从小养成了对长辈有礼貌的美德,后来当了国家主席,仍然能以礼待人。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的老人吃饭,毛主席给老人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回答:“敬老尊贤,应当应当!”由此可见,文明礼貌是多么重要。黄香孝亲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包公的孝心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
本文标题:待人之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30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