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导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有哪些?谈谈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答: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的认知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问题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二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4、实现社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对发展问题的重新认识。发展终极目标:满足人的多个层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发展:整体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协调性(五个统筹);可持续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领导力量),立足基本国情(现实依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基本路线),解放和发展社会中生产力(主要任务),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布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2)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基本政治制度3法律体系(中特法律体系)4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5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具体制度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如何概括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人口情况:人口大国而非人才强国,文盲半文盲比例高;(2)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5)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结论:三个没有变1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3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2、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有哪些?答: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改变。二、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三、是百姓生活总体达到小康,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没没有根本性扭转。四、是地区间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不平行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五、是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距离民主法治国家还相当遥远。六、是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但道德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七、是社会活力增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八、是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占优势的长期压力,全球化趋势下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加大,内外统筹要求更高。3、为什么说本世纪初头二十年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答:(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a)有利的外部环境: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因为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而改变,国际主要战略力量对比保持相对稳定与平衡,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不会发生,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带来大国之间协调与对话增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更长时间发展的和平环境。第三、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尤其是大国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彼此的共同利益增多扩大,中国可在全球化中趋利避害,乘势而上。第四、世界科技革命发展迅猛,带来的产业革命和对国家综合国力的重新整合,为中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机遇。b)国内形势:第一、2001年在中国经济总量上到世界第六位,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中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和黄金发展期。第三、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进入全面开放时期,与国际经济的正式接轨。第四、20多年的改革,中国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更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具备了经济起飞的条件。(2)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第一、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世界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第二、国内发展的基础条件没有改变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包括哪些内容?答: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分配制度的理论、对外开放的思想、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理论、经济发展的理论2、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答: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目的是实现共富;动力是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民的主动行积极性;内容是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和环节;手段和方法是在维'.;..稳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进行经济结构和会结构以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1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使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2是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需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富的基本目标,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3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路线。西方国家有数百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和一套比较熟悉的市场机制,需要学习引进,但绝不能盲目照搬,更不能够搞私有化,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4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5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6是推进体制创新,把推进体制创新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3)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第一、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结构性矛盾:三类产业比重失衡,服务业比重太轻;第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节点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涉及两大问题:一是谁为最道德,政府还是市场?二是谁为最有效,政府还是市场?第三、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政府重点解决宏观经济失衡、收入差距过大以及提高就业率等问题。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第四、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完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商业信用体系。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何区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什么?答:(1)经济增长: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一般以GDP为衡量指标。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反映的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没有经济的发展增长难以保证发展的持续性。(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是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一、第二转变是宏观领域的问题,由政府来转变。第三个转变要由企业来完成,企业是实现转变的主体。4、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是什么?(1)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推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相互联系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类生产要素得到更加高效的利用和更为合理的配置,使各种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更加充分的涌流。2)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国家和民族只有自觉参与进去,才可能获得发展的机遇,促进自身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具有较大优势,在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明显领先,在制定和维护国际经济行为规则和制度上占有主导权,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仍处于不利地位。4)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也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6、谈谈你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理解。答:(1)公有制效率高: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考察。只有当所有制与现实中的生产力相适应,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会产生效率。任何一种所有制的高效率总是也只能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才能够成立。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的经济关系来分析。一种所有制如果能够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有效率的,否则就没有效率。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能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所以从经济利益上讲,公有比私有更具效率。(2)私有制效率高:一是竞争产生效率。二是产权清晰产生效率。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决策者和他对此承担风险的关系密切相关,就会想方设法规避风险,或者将风险降到最低,产权清晰的竞争才是有效竞争,如果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很不密切,这里面就内含着低效率。结论:其一、公有和私有哪一种所有制更具效率,不能简单化,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即便是私有,经营不善也缺乏效率。在现代化生产率条件下,公有私有都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其二、无论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间不能替代,在一些公共领域尤其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身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在协调利益关系方面,公有制更能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国有成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加强,这就是整个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因为很多公共领域由国家出面解决更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答案整理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3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