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萧山气候与气象灾害特征(最终稿)
1气象信息呈阅2011年12月9日萧山区气象局萧山气候与气象灾害特征萧山区境内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区,具有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气候特色。我区春季一般始于3月,低温多雨,冷暖起伏,天气多变;夏季始于5月下旬至6月初,前期梅雨季节,闷热潮湿多暴雨,后期出梅,晴热少雨多高温;秋季始于9月下旬至10月初,前期晴暖多雨,后期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区境内地势西高东低,温度、雨量等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立体气候较明显。萧山境内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台风、暴雨、大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时有发生,由气象条件引发的城市洪水、山洪、农村渍涝、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也较为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的强度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大,我区每年造成的损失都在2~5亿元,占当年GDP的1%左右。2一、萧山气候特征1、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萧山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40.6毫米,南部低山丘陵和钱塘江河口平原地区年降水量在1300~1700毫米,中部平原地区1200~1500毫米。每年5~9月为萧山主汛期,汛期平均降水量为801.8毫米,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6%。6月中旬~7月上旬为梅雨期,降水集中,平均梅雨量为256.5毫米,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8%;8~9月为台汛期,平均降水量292.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图1萧山气候特征概况图2萧山年降水量距平趋势图32、冬冷夏热、四季分明萧山常年平均气温16.8℃。受地形、地势及水域影响,各地气温高低分布不同,其中南阳镇赭山、瓜沥镇以东的滨海平原,地形向东敞开,年平均气温17.2℃以上,是热量条件最优,无霜期最长,越冬条件优越的气候区;中部水乡平原,介于南北之间,热量条件较优;南部低山丘陵区,年平均气温16.3℃以下,气候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平均垂直递减率为每百米降0.45℃,组成复杂多样的立体小气候。萧山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温差大,其中1月最冷,平均气温4.5℃,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春季冷暖起伏较大;夏季初夏高温高湿,盛夏晴热少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晴朗寒冷。图3萧山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图4图4萧山1~12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分布图3、光照充足,立体气候明显10℃积温及持续日数是衡量一个地区热量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的一个重要指标,全区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平均为5900℃左右,热量资源较优越,大部分地区终年可进行田间作业。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在2000年~2007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9年、2010年略有减少。我区南部山区的气候打破了地带性分布,呈垂直变化,立体气候明显,是我区东部平原单一气候的有益补充,有益于发展山区立体小气候资源,服务于经济生产。此外,我区湿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丘陵小气候、河网小气候等也非常典型,太阳能、风能及空中云水资源较为丰富,有较好开发前景。5图5萧山稳定通过10℃的积温变化趋势图二、主要气象灾害我区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共有近13种,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5%,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大风、雷电、高温热浪、低温冰冻、暴雪等,另外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业气象灾害、森林火灾等气象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也时有发生。1、台风萧山区处于浙江北部沿海区域,地处杭州湾喇叭口西端,受台风影响较为严重,其东部滨海区域是杭州全市台风最先影响的区域之一。两类台风对萧山影响最为严重,一类是在浙江沿海登陆且西北行正面影响萧山的台风,另一类是台风倒槽与冷空气相结合影响浙江的台风。一旦遭受台风影响,易发生连锁性灾害,即洪涝、山洪和地质灾害、风灾等数灾并发,危害较大。6图6萧山台风月度分布图7台风登陆路径据统计,1955年~2010年影响萧山区的台风共有78个,年均1.4个,造成严重损失的有17个。台风影响主要集中在7~9月,占总影响台风的81%。影响最严重的是1956年12号台风,受其影响,萧山死亡49人,重伤291人。决口进潮19处,受淹棉麻9千亩,全区受洪浑灾害面积11.6万亩,其中成灾7.16万亩,吹倒房屋、草舍7137间。1971年以来对萧山影响程度较大的台风主要有5个,分别为“8807”号、“9711”号、“8923”号、“9015”号、“0716”号(罗莎)。如“8807”号台风影响时,萧山日雨量107.8毫米,风力达11级,暴雨、风力破坏之大属历史罕见,致10万人受灾,7人死亡、130人受伤,1824间房屋倒塌、27392间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1291万元。“罗莎”台风影响时,萧山过程降水达203.7毫米,风力8级,146474人和382910亩农田受灾,69间房屋倒塌,460处水利设施损坏,强降水和大风造成全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2098.36万元。萧山的台风风雨综合强度属于中等偏重程度,南部义桥镇、戴村镇、浦阳镇等台风风险较高,东部滨海平原和中部萧山城区域台风综合风险相对较高。2、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萧山区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大都是由暴雨、特大暴雨或持续大范围暴雨天气造成。19557年~2010年萧山区共出现暴雨162次,年均2.9次;日雨量150毫米以上的有4次,分别发生在1962、1963、1990和2007年。萧山区东部滨海平原、中北大部沿江平原,浦阳江流域,特别是钱塘江沿江区域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较高。我区暴雨洪涝一般主要发生在梅汛期。我区平均入梅日期在6月10日,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6日,平均梅期为26.0天,平均梅雨量256.5毫米。1971年以来梅雨量最多的前三年分别为:1999年693.0毫米、1991年562.9毫米、1996年542.4毫米。图8萧山暴雨日数年际变化3、干旱对我区影响较大的是夏旱(又称伏旱)和秋旱。夏旱经常发生在盛夏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时期,平均约5年一遇。夏旱出现早的年份从6月下旬开始,结束晚的持续到9月上旬,如果遇到夏秋连旱还可能延续到11月上旬,但大多都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份。秋冬旱发生在秋分至小雪间。一般而言,我区连续30天以上的干旱平均2年一遇,60天以上的干旱平均5~7年一遇。1971年至2010年共有17年发生夏秋干旱,其中1967年、1971年、1994年、2002年、2004年8和2006年旱情较严重。近年来,春旱也时有发生,对我区农林业经济造成损失。我区中部、西南部一带由于河网稀疏,是干旱高风险区,东部和西北部地区水乡、河网密集,干旱风险相对较小。4、高温热浪每年6~9月,我区都会出现几段高温期,其中6、9月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较少,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85%以上。1971年以来我区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高温热浪频发。城区极端最高气温记录为42.2℃(2010年8月12日)。1971年以来高温日数较多,属于酷暑年的有1994年、1995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属于凉夏年的有1972年、1973年、1975年、1982年、1985年、1999年,其高温日数均少于10天。由于海拔的差异,高温热浪的高风险区主要为东部滨海平原的南阳街道、河庄街道、新湾街道、义蓬街道、党湾镇、益农镇等乡镇(街道);中部的萧山主城以及新街镇等人口密集、商业繁华区域;西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沿浦阳江两岸分布的丘陵、山腰地带,包括临浦镇、浦阳镇、进化镇、戴村镇、河上镇等乡镇。低风险区则主要分布龙门山余脉地区,东蜀山、长山附近。9图9萧山高温日数趋势图5、雨雪冰冻寒潮一般多发于冬春季节,常常会带来大风、暴雪、低温冰冻等恶劣天气。我区几乎每年都会受到寒潮天气的影响,造成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我区发生降雪的时间段在11月到次年3月,集中发生在1月和2月,尤其以2月为最多,频率占45%。2008年1月13日至2月2日的持续暴雪天气,我区遭50年不遇冰雪灾害袭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我区新街镇、宁围镇、坎山镇、衙前镇、靖江街道萧山国际机场周边以及新湾街道大部雪灾风险最高。萧山低温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和初春,也就是每年的12月份至次年3月份,这时也是我区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日最低气温常常会降到0℃以下,霜冻或冰冻天气较为频繁。我区西南部山区低温灾害严重,由东北方向南下的冷空气在西南部龙门山余脉受到阻挡作用,堆积形成低温区域。钱塘江南岸及其附近区域土壤含水量高,水体具有保温作用,在该区域形成了高温区域。另外,春季低温和秋季低温也10时有发生,春季经常会出现倒春寒天气,约3年一遇,对我区的春播农作物以及正处于花期的果树等造成严重影响,秋季低温对我区单季晚稻抽穗结实影响较大。6、强对流天气冰雹、龙卷、短时暴雨、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是在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剧烈条件,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可预报性困难,常常伴随着大雨大风、强雷电,近年来,我区强对流天气频发,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一般多发于夏季的午后到上半夜,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7、雷击灾害萧山区是雷暴高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43.2天,最多年份雷暴日数达到72天。每年的4~9月为雷暴的多发月份,每天的雷电又多发于12时~19时。雷暴年均活动长度在200天以上,我区一般2、3月份出现初雷。春夏季节发生雷暴较多,秋季次之,冬季很少发生。我区近2年平均地闪密度高值区约15~20次/每平方公里,其他大部分地区地闪密度值约5~10次/每平方公里。图10萧山雷暴日趋势图图11萧山各月雷暴日出现概率11图12萧山年平均地闪密度分布图1999年~2010年我区年平均均雷电灾害次数为31.8次,年雷击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和2011年最多,分别达45和67次。雷电灾害发生频次较高的乡镇为:衙前镇、坎山镇、瓜沥镇、新街镇、新塘街道。雷击伤亡事故大多发生在农村。2000年以来,雷击灾害就造成9人死伤,其中5人死亡。近年来因雷击灾害年平均伤亡人数为0.5人。8、大雾和灰霾萧山区的大雾主要以平流雾为主,主要因暖而湿的空气经冷的下垫面逐渐冷却而形成,年平均雾日数31天,冬春季节出现频率相对较大,尤其是11月和12月,大雾出现频数分别达到3.7、3.5次/月。大雾天气多是集中在中东部沿江平原和滨海平原,大部分山地、丘陵地区为低雾概率区域。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区灰霾天气也越来越12频繁,成为一种新型的气象灾害。三、近年来影响严重的气象灾害个例1、台风影响2007年10月7~9日,受第16号台风“罗莎”环流和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共同影响,我区连降大雨,降水明显,且连续降水时间较长。据本局城区观测点统计,“罗莎”影响期间过程降水203.7毫米。其中,7日20时至8日20时,出现了大暴雨天气,全区各地除河上、楼塔外,降雨量均超过100毫米,达到大暴雨标准。其中雨量最多的是围垦外二十工段,降雨量达到了217.5毫米,城区降雨量也较多,有160.2毫米,居历史最三位。据调查,由于第16号台风“罗莎”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给我区带来了8级的大风(8日17.8m/s)和暴雨、大暴雨,对萧山农业生产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区农田受灾382910亩,其中粮食作物153170亩;受灾人口146474人,倒塌房屋69间;损坏水利设施460处,损失金额1025.56万元;工业、交通损失6776.9万元;减收粮食16606吨;农林牧鱼业损失14036.4万元;直接经济损失21098.36万元。2009年8月7日至10日我区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全区平均面雨量116.6mm,共计20个测站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戴村方溪村为全区最大降水量,达226.3mm,义桥勤里村达202.3mm,城区达91.7mm。降水主要影响时间为9~10日,其中自9日21时至10日3时,自南而北出现了集中降水期,蜀山街道9日22~23时一小时降
本文标题:萧山气候与气象灾害特征(最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42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