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XXXX04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能力提升武汉大学佘双好一、心理危机的产生二、心理危机的识别三、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四、辅导员心理能力提升一、心理危机的产生1、心理危机的基本概念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应激,而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情感危机的反应。心理危机既是一种危机的情况,同时也是一种转折的机会。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危机,也可能把危机转化成一种成长的机会。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诱发事件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与人们对危机的应对和处理、以及个体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2、危机的影响处于心理危机的个体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反应(1)应激状态下本能反应(2)低估个体能力(3)高估现实环境困难(4)出现自主负性思维(5)行为日益外控(6)丧失处理问题能力(7)情绪和睡眠问题(8)利用环境资源能力下降3、心理危机的类型(1)发展性危机:指成长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大学生成长的转折时期由于缺乏知识技能出现适应不良。(2)境遇性危机:指个人面临无法预测的、突发事件时出现的危机。如失学、失去亲人等。(3)存在性危机:指伴随重要人生问题而出现的内心冲突与焦虑。如人生意义、人生目的、自由、快乐等。4、大学生生活的危机性(1)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生成长道路带来的个体发展的易感性(2)大学生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人生的同一性的选择与定位的问题(3)专业范围的狭窄和专业中心主义及专业能力对个体智能发展的挑战(4)知识分子生活方式和社会对社会精英群体的要求带来的生活压力(5)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和大学生群体心态的变化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困惑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危机性因素,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心智磨练的过程,危机正是个体成长的一种机会。时期年龄主要矛盾品质问题①婴儿期0-1信赖对不信赖希望恐惧②儿童早期1-3自律对羞愧与怀疑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③学前期4-5创新对罪恶生活指向和目的无价值感④学龄期6-11勤奋对自卑能力无能⑤青年期12-20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不确定感⑥成年早期20-24亲密对单独爱泛爱⑦成年中期25-65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关心他人自私自利⑧老年期65―自我整合对失望智慧失望和无意义感埃里克森人生发展阶段理论发生在大学生的重大事件,很多都与心理因素有关:1.1980年冯大兴:自我压抑→自我放纵→自我毁灭2.1987年刘勇: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毁灭3.1988年王林:个性压抑→个性扭曲→自我毁灭4.1991年卢刚:美国爱荷华大学→杀死单林华和四位美国教授。5.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为了验证狗熊是否笨,用流酸洒在北京动物园狗熊身上,造成对动物的伤害。6.2004年云南大学马家爵,因人际关系障碍,杀死伤同室4名同学。近几年校园意外伤亡、突发事件成为影响校园稳定问题重要因素。5、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二、心理危机的识别危机的水平水平Ⅰ:评估学生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自杀、他杀、自伤,冲动攻击行为等发生的可能性。水平Ⅱ:评估学生是否已经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疏远或隔离,或者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识别线索1、是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难以处理2、是否出现情绪急剧变化3、是否出现学习方面的障碍4、是否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5、是否说一些莫明其妙的话6、是否有一些异样的行为。自杀是对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中不能放松的心理防线。自杀行为的识别自杀(suicide)一词源自拉丁文sui(意思是自己)和cidium(意思是杀死),自杀一词的最浅显的理解为刻意杀害自己的行动。关于自杀,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有些定义把自杀非常狭窄地局限在致死的行为或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有些则宽泛地理解为自毁行为。法国学者迪尔凯姆:凡由受害者本人积极或消极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受害者本人也知道必然会产生这种后果的死亡。美国学者Beauchamp:自杀是一个故意引致他自己死亡的举动或疏忽,除非那死亡是被逼的或是行动者为自己安排死亡以外的因素所引致。上述定义最大的局限在于把自杀问题简单化,把自杀行为分为企图自杀和自杀死亡两大类,导致误解:(1)所有的自杀行为的目的都是自杀死亡。(2)只有自杀死亡才算成功,不能完成自杀举动,也意味着自杀失败。自杀未遂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概念其实,大部分的自杀行为的目的是终止痛苦,而不是死亡,特别是大学生,他们自杀的目的很可能是一个求助的信号,希望逃避痛苦,不是结束生命。因为上述自杀两分法的局限,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专家主张,把自杀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自然行为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从自杀意念、自杀威胁、自杀姿态、自杀企图、自杀致死过程。自杀意念是指个体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思想,但还没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出现;自杀威胁是指表示出自我伤害的意愿,说一些充满威胁性的句子;自杀姿态是指出现一些轻微的象征式的自我伤害,但个人并没有死亡的意图;自杀企图是指刻意的严重的自我伤害,而其后果是非致命的肉体上的伤害;自杀致死是指刻意和有计划的自我毁灭致死的行为。上述过程表明,在自杀行为发生的每一个阶段,自杀行为的目的都不是为了死亡,因此,在自杀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自杀致死,都是一种失败,而在任何一个阶段只要没有致死,就算成功。大学生自杀的现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反映大学生自杀情况的数据,有关媒体批露,我国大学生自杀比例2-4/10万。由于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群体,这个数据也引起高度重视。据有关研究,在大学期间曾经有过心理危机的达90.5%,曾有自杀想法的占47%,有自杀行为的为0.8%。大学生自杀者不仅自杀的过程十分不合理,而且自杀的方式也不合理。大学生自杀中有较大比例属于冲动性者,即从考虑自杀到实施自杀不足2个小时,自杀前生活质量较高,无抑郁症状,自杀动机不够强烈,通常有较多急性促发生活事件。自杀方式非常不合理,采取的是没有办法干预的方式。比如从高处坠下、卧轨、吊死、毒药、淹死、一氧化碳等。在自杀前最普遍的警告信号(1)抑郁的症状,比如对自己没有信心,感到自己没有价值,感到无力应付自己的学习工作,入睡困难或早醒,情绪起伏不定等;(2)曾经尝试自杀,一些研究表明,如果企图自杀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少年可能会再次尝自杀,并且自杀的方式越来越致命;(3)口头威胁或声明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有自杀的计划;(4)作出最终的安排,有强烈致死的愿望和全神贯注阅读有关死亡的概念和书籍;(5)行为和性格极端改变;(6)最近遇到严重困扰的事情,例如失恋、工作无着落、人际关系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等。据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和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自杀研究及预防中心的研究,中国自杀的预测指标依次为(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列):(1)死前两周抑郁症状分很高;(2)曾经自杀幸存;(3)自杀时有急性应激事件;(4)死前一个月以上的时期内生活质量差;(5)死前两天有严重的人际冲突;(6)严重的慢性刺激;(7)朋友或有关的人曾经有自杀行为;(8)血亲曾有自杀行为;(9)死前一个月以上的时期内社交水平差。同时存在有多种自杀危险因素使自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在1567个病例中,在9个危险因素中具有2个因素以下的只有1%死于自杀;具有2个或3个危险因素的人中,32%死于自杀;具有4个或5个危险因素的人中,82%死于自杀;具有6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人中,96%死于自杀。在所有的自杀危险因素中,抑郁症居于首位。在美国,死因研究报告显示,自杀的青少年里,3/4的比例患有抑郁症。据研究,青少年比儿童时期更容易患抑郁症,儿童发病率0.4-2.5%,青少年0.4-8.3%;儿童时期男女抑郁病的比例在致相当,青少年时期男女比为1:2在美国,一个普通人自杀致死的终身盛行率1.4%;曾企图自杀的机会率7%;曾患精神分裂症的机会率10%;而曾有抑郁症的机会率则为15%。自杀的风险评估评估自杀最重要的目的是测定危机中的个体即时自毁行为的致命程度。评估主要包括确认:(1)自杀意图的强度;(2)寻死的决心;(3)有没有具体的自杀行动计划;(4)自杀计划的致命程度;(5)被拯救的可能性。在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留意多种因素,以决定其现时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心理病态的类别及严重性,应付机制的质素及程度(例如判断能力程度、控制本身冲动行为的能力、无助感及无望感的严重程度、表达和沟通能力等)。评估可能有四种效果:(1)正确肯定:预测自杀,结果自杀;(2)错误肯定:预测自杀,结果不自杀;(3)正确否定:预测不自杀,结果不自杀;(4)错误否定:预测不自杀,结果自杀。最理想的评估是低的错误肯定和低的错误否定。最坏的结果是错误否定的发生。总之,绝大多数大学生自杀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不愉快和抑郁才选择自杀,大学生由于学业的成功,一般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一旦出现心理危机,十分容易对自我产生怀疑,出现思维的狭窄化,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积极资源,出现极端行为冲动。对于自杀危机,最有效的处理方式是了解自杀前的一些征兆,进行及时评估,进行初步的危机处理。同时也教育周围同学们,能主动地发现和识别自己的学生或身边的同学的异常举动,加以适当处理。这里必须指出:无论我们如何预防自杀,自杀死亡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对于大学生自杀,我们重要的是了解到自己已经尽力而为,不必感到内疚。三、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1、心理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1)尊重的原则:对学生人格尊重,避免人格伤害(2)信任的原则:相信学生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3)同感的原则:和学生一起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4)人事分离的原则: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不上纲上线,不对人格进行批判(5)积极正向的原则:要充分发掘当事人的保护因素,创造希望,指出优势,用积极语言标记自己和他人行为。杯子?脸?鸭子?兔子?少女&老太婆2、危机干预的基本程序根据危机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一般来说,有一些共同要素。比如取得处于危机中个体的信任和合作(如签订契约)提供情感支持发掘危机的细节情况评估危机中个体的能力快速建立起稳固的较长期的危机管理计划危机事后处理方案,等一个周详的危机处理计划应包括以下措施和步骤:(1)成立危机处理小组;(2)以书面形式列出处理各种危机的详细步骤;(3)如果遇到任何危机,必须通知学校危机处理小组召集人;(4)绝对不能对学生的自杀行为保守秘密;(5)当发现学生有自毁行为时,应尽快通知其家长;(6)如果学生正处于高风险状态,应安排一位老师留下来陪伴;(7)除非已制定一个安全周全的计划,否则学校不应准许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自行回家;(8)学校有责任去尽力支援处于风险状态的学生,直至危机完全消失为止。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体系第一级体系:危机排查与干预体系第二级体系:心理咨询工作体系第三级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体系清华大学危机干预工作三级网络心理自助体系:全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危机预警体系:学生工作者培训与重点排查专业干预体系:制订危机事件处理程序武汉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章干预对象第四章预防教育第五章早期预警第六章危机干预第七章后期跟踪第八章工作制度第九章责任追究第十章附则3、危机处理的基本方法复杂的思考----简单说明创造希望----指出优势介入可以采取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的方法,直接介入是直接与干预对象接触进行处理;间接介入是通过环境中的因素间接进行干预。处于危机期间的个体由于情绪混乱及在压力情况下,不宜作深入交谈,但可能的话,应尽量扩充其视野。以下策略可供选择:鼓励将来为本的思维;增加与他人的联系,减低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孤独感;稳定情绪;接受自杀是一种选择,但绝对不认同自杀是一个
本文标题:XXXX041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