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贺伏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瓷器之一,早在欧洲人掌握制瓷技术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并且,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备受世人推崇。景德镇陶瓷是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它本身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民族心理的缩影,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与现象的反映。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从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畴。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到了商周时代,便已产生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开始出现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变得光滑,也具备了一定的色泽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变得广泛,多种色釉也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样。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容了外来的好多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它是在制作过程中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形成不同的颜色,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因此上被称为“唐三彩西安出土唐三彩(女佣)唐三彩三足炉唐三彩陶塑(马交配)唐三彩马瓷器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瓷器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商代白陶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代)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故被人称为“原始瓷”。原始瓷自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东汉,历经了1600多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彩瓷的发展打下基础。宋代瓷器,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亦有了明确分工。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窑中生产的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汝窑的工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典型特色的汝瓷。汝瓷造型古朴大方,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观其釉色,随光变幻,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官窑专供宫廷使用。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官窑青瓷闻名于世,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釉质匀润,大纹片,胎骨深灰,满釉,器底有支钉痕。宋代官窑瓷器世上极其罕见,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产,不作随葬品,在宋代墓葬发掘中没有发现,故极其珍贵。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哥窑,是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的名窑。哥窑瓷器非常珍贵,存世数量约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哥窑瓷器以炉、瓶、洗、盘、碗等仿古式样为主,釉属于无光釉,釉层极厚,器物外观圆润饱满。胎料中含有较多的铁质和金属杂质,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哥窑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开片,它是由于瓷器冷却时,胎釉收缩率不同而造成的一种缺陷,但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哥窑以优美的开片而闻名,有金丝铁线之称,其大开片中套小开片,大开片颜色发黑闪蓝,称铁线,小开片颜色发金黄,称金丝。窑瓷器有三个特征是无法仿制的。一是瓷器釉面不光亮,有一层酥光,好像器物釉面出汗。二是瓷器上的金丝与铁线各一张网纹,好像金丝线纹上面,又覆盖了一张铁线网纹,两色网纹线,各行其势,互不相干。三是器物底足有铁锈红颜色,并有近千年岁月氧化的自然包浆,铁线颜色发黑闪蓝,并有晕散感(对外扩散)。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徽宗时朝廷命民间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钧瓷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使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出窑变铜红釉,并衍生出茄皮紫、海棠红、丁香紫、朱砂红、玫瑰紫、鸡血红等多种窑变色彩,釉中的流纹更是形如流云,变化莫测,意境无穷。钧窑瓷器釉色丰富多彩,改变了以往青釉类瓷器的单调格局,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后来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钧瓷的造型线条简洁大方,器型主要有:香炉、宝象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鹅颈瓶、三羊开泰尊、莲花尊、花盆、鼓钉洗等。钧窑瓷器以其蕴润雅致,五彩斑斓的釉色著称于世,同时它也是釉和造型完美结合的产物。定窑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是唐代邢窑白瓷后兴起的瓷窑体系。唐宋时期属定州,故名。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有“泪釉”之称。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定窑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官府选为宫廷用瓷,其身价大增,风靡一时。定窑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碗、盘、瓶、碟、盒和枕,主要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定窑印花题材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我国古代陶瓷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提到瓷器,就不能不提景德镇,它的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其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中,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清丽雅致的青花瓷,是我国的传统名瓷,历史悠久。其虽色泽单一,但并不单调。在绘瓷艺人的生花妙笔下,浓抹淡施、粗细有致,或刻意求工、层次分明,或寥寥数笔、简单勾勒,都使人感到美不可言。景德镇的青花瓷发展到元代时,已能生产十分精致的产品了。明代青花在元代基础上更是光彩夺目,无论是景德镇的官窑还是各地民窑,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别是永乐、宣德和成化、嘉靖及万历朝官窑烧制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装饰丰富而著名于世。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瓷器都十分嗜好,并经常提出对质地、画面的改进意见,而且改善了景德镇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青花瓷色泽青翠光艳、清新明快、层次清晰,尤其是蓝色像蓝宝石一样鲜艳明亮、晶莹光润。●青花玲珑瓷被称之为“米通”“镶玻璃的瓷器”的玲珑瓷,以玲珑剔透、晶莹雅致而蜚声中外。在陶瓷工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玲珑眼”的形状也已从传统的米粒状发展到月牙状、流线状、圆珠状、菱角状、多角状等多种形状。有时还与“半刀泥”相结合,组成各种图案。“玲珑眼”的釉色也由原来的单一碧绿色发展为红、黄、绿、蓝交相辉映的“五彩玲珑”,更丰富和增强了玲珑瓷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青花玲珑瓷在世界瓷坛上独树一帜。它始创于明代,融青花技术之长,集镂雕艺术之妙,玲珑剔透、精巧细腻,具有清新明快之感。苏泥麻青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石子清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粉彩瓷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故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再用炉火烘烤而成。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即颜色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为“粉彩”●颜色釉瓷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的颜色釉瓷蕴含丰厚、光彩照人,但“千窑难得一宝”、“寸金窑烧寸金瓷”。在现代工艺中,人们采用了新的科学方法进行配料和控制窑温,不仅提高了色釉的质量、找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烧成条件的配方,还陆续创造了100多种颜色釉和多种无光色釉,之后又成功研制出羽毛花釉、凤凰衣釉、雨丝花釉、希土变色釉、彩虹釉等高温色釉。异彩纷呈的颜色釉的价值不仅在其本身,更可贵的是为陶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多优美材质,促进了色釉彩、综合彩、色釉瓷雕等多种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和品类的孕育新生。陶瓷文化,不仅反映了广泛的自然、社会、习俗、哲学、观念等方面的特性,它还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一件件作品,犹如一个个鲜动的音符,谱成一曲
本文标题:中国瓷器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6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