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讲道教道教的标记——太极八卦图·内为太极,外为八卦。·太极图图形为两条黑白“阴阳鱼”。白鱼为阳,黑鱼为阴;白鱼中间有黑眼,黑鱼中间有白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说明:阴阳交感生万物。·八卦图八卦代表自然界的事物,说明“运动衍生阴阳万物”,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并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一、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一)渊源1.巫术道教继承了古代的巫术,因此道教中的念咒、祈祷、符箓和鬼等法术都与巫术有关。(武术与殷周时期的鬼神崇拜有关)2.神仙思想神仙方士之说后来成为道教的直接来源,道教基本思想就是长生不死。3.黄老思想道教把老子的道加以宗教化,因此老子便成为道教的尊神。(二)产生1.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今江苏奉县人,后世所称的张天师四川青城山老君阁中,雄伟的道祖铜像。2.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同一时期,东汉钜鹿人(河北)张角据《太平经》创立了另一道教教派―太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庞杂,包括阴阳五行,祀神驱鬼、灾异、符箓、巫术等。其社会思想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但也反对统治者聚敛财物而不救济贫困,要人们自食其力,其中还提出了修炼精气神的思想。《太平经》后来成为道教的主要经典著作,是流传至今的最早道教经典。《太平经》清源山老君岩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三)、道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葛洪(283年-365年)著名道士,号抱朴子,主张外儒内道,撰写《抱朴子内篇》,一方面他创立了一套炼丹术,提倡神药金丹,服食成仙,另一方面又强调内心修养,为后来道教丹鼎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理论被上层官方所接受,成为贵族金丹派。至今杭州西湖还有葛洪炼丹的遗址。葛洪炼丹图葛洪丹灶古代丹炉(2)寇谦之(365-448年)天师道教徒,后入嵩山修道,得到北魏太武帝支持,道教与皇权结合,于是,道教在北魏盛行,称北天师道。寇谦之飞升图北天师道主张:其一,废除常规五斗米道的「伪法」,创建符合统治者需求的新道教;其二,采取儒家的礼教为道教的第一要义。辅佐太平真君实现天下太平。其三,制定了一套戒律轨仪,革除期道教和国家争租税的经济措施。其四,改革道官职位的世袭制度,主张唯贤是授,信守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持戒修行。重视道教斋醮仪范,为道教增订了诸多斋仪和仪式。经寇谦之改革後的天师道,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3)陆修静(406-477年)南朝道士,把天师道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的《三洞经书》,为后世道教经典《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封建统治者结合。虎溪三笑(陆修静、陶渊明、慧远)陆修静的生平: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元德,号简寂,三国东吴丞相陆凯的後裔。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为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名远播。隐居茅山(4)陶弘景陶弘景,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和学者,生於公元456,死於536年,字「通明」,自称「华阳隐居」,死後被谧称「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今江苏南京附近)。隐居茅山开创教派:陶弘景整理了杨羲、许谧等人传教的史料,编成了《真诰》一书,系统阐述了上清经派的历史,成为上清派的实际的创始人,并且在茅山经营多年,开设道馆,广收门徒,开创了茅山派。针对魏晋以後道教发展变化,神系混乱的实际情况,陶弘景编定《真灵位业图》,成为中国道教史上第一部神系著作。山中宰相:陶弘景出身於南朝士族二十岁的时候,为诸王侍读。三十岁前後,陶弘景拜东阳道士孙游岳为师,学习符图、经法和诰诀,还开始游历名山,收集医书。三十六岁时,陶弘景辞去了侍读的职务,隐居到句容的句曲山(即茅山),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武帝接位後,屡请不出,梁武帝同陶弘景保持著密切的书信来往,史称他是「山中宰相」。养生著作:陶弘景精於医道,著有《本草集注》、《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他的《养性延命录》至今仍是重要的养生经典。他的《本草集注》首创药物分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得到梁武帝的支持,陶弘景在茅山还对外丹术作过许多研究。著作:《道藏》现收有陶弘景的著述,《真诰》、《华阳陶隐居集》、《养性延命录》等多种。2、隋唐是道教全面发展、繁荣时期1.一是皇帝的提倡。唐初,一位道士宣扬太上老君显灵,称老子是唐天子李氏的祖先,唐太宗利用这一说法,宣扬自己是老子的后代,极力提高道教的地位,高宗时追赠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亲自为《道德经》注疏。2.唐武宗推行兴道灭佛的政策。3.对道教书籍的整理。唐道士张万福等对道教的礼仪、经戒、传授等举行了系统的整理或增删,使道教的仪法更趋复杂和完备;4.由外丹到内丹的转变。唐朝诸皇帝迷信金丹可以长生延年。因而金丹术特别兴旺,但又有多人服食金丹中毒而死的,炼丹术日趋没落,内丹术开始兴盛,唐末吕洞宾、钟离权即成为内丹派的祖师爷。盛唐道教的道派融合: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化发展之後,到隋唐呈现融合之势。由於融合,使原先个性特徵十分鲜明的各个道派,逐渐在教理教义和宗教仪式上,互相渗透,呈现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状况,难以区分。此时的道派融合以茅山宗为主进行。茅山宗茅山宗是唐代道教主流派,善於吸取各家各派之长,它在教理上受重玄学派的影响,又吸取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茅山宗。到唐玄宗朝的司马承祯时,北方的嵩山、王屋山和南方的茅山、天台山等,均成为茅山宗传道的热点区域,茅山宗还传到了蜀中。这些都与司马承祯的努力分不开。安史之乱后的道教发展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战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祖的既定政策,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时,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风,主要表现为: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武宗於会昌四年(公元844)下令废除佛教,僧尼还俗。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学中体现出来。南宋道教:南宋,建立宫观,道士出家等皆有严格限制。但统治者对道教仍然信奉,并将崔府君、四圣真君作为皇室保护神而加以崇祀。道教法术同样获得统治者信赖.凡遇灾祸或节庆,都命道士做法事,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南宋统治者对道教伦理思想大加提倡.比如宋理宗推荐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给社会。南宋高宗、孝宗、宁宗、理宗等对张天师都十分崇奉,除了大修龙虎山上清宫,又优礼天师。尤其是理宗时期,加封张与材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钦定龙虎山为江南符箓道派的统领,主管三山符箓,龙虎山张天师道取得了统领符箓诸派的显赫地位。正一派亦称正一道是由天师道演变而成的,崇拜鬼神、道术、画符、念咒。1304年38代天师张与材被封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正一派又称三山符箓派)。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元以降,符箓派统一於正一道。该派由古代的巫鬼道发展而来,用符箓祈禳,以消灾却祸、治病除瘟、济生度死等为职事,与中国民间生活习俗联系较密切。4、元时,道教形成正一派和全真派两大派别左:镇宅符右:赵帅求财符全真道是由金代道士王重阳(陕西咸阳刘蒋村人)于全真庵讲道时创立的,主张三教合一,不尚符箓、丹鼎,也不奢谈神仙,而是提倡精气神的修炼,他强调出家修真,开道士出家之风。丘处机,自号长春子1148-1227年,山东栖霞人,曾在1220-1223年应成吉思汉之召,率18弟子跋涉两万里,亲赴大雪山拜见,受命掌管天下道教,元世祖赐号“神仙”,拜他为大宗师,全真教进入全盛时期,丘处机遗骨葬在北京的白云观。5、明清由于全真道与元宗室的关系,因而受到排斥,全真道士隐居山野,云游江湖,其中有名声较大的有何全道、王道渊、张三奉。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明清两代正一道和全真道的地位角色正好作了个转换,明代正一道较活跃,比较受统治者器重,到了清代则是全真道较兴旺,较受统治者青睐。而总的说来,道教在官方的地位走下坡路,在民间和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则仍在传衍,伴随华人向海外的移民,台港及东南亚都能发现道教的踪迹。6、民国道教1912年北京白云观成立全真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央道教会」。与此同时,第六十二代张天师在上海筹建正一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但未取得政府核准。民国道教基本上停滞不前,对社会的影响及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弱,其斋醮仪式以及服食丹术在民间社会还有较多信奉者,道教具有更多的民间宗教色彩。7、现代道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的存在和传承,受到法律的保护。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道教革除了一些陈规陋习,焕发出新的活力。195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道教界成立了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它的成立,结束了道教长期以来的涣散局面,促进了道教界的团结和自身建设。二、道教的基本教义(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一)以神化了的“道”为核心信仰,宣扬“道”是“万物之母”。“道”是“万物之母”道教尊先秦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聃)为教祖,将其书《老子》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该书提出“道”是“万物之母”。·“德”是道的显现;·“道”是无所不在的力量,“德”是道的行动。所以道教的基本教义,即宣扬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可因修而得,而修炼之术称为“道术”。道术,分为内养、外养、房中术、斋醮(jiao)、符篆(zhuan)、守庚申。修炼的目的: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即是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教认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而“道”则是无限的,个体要想摆脱生命的限度,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修炼自我,与“道”同一,最后得道成仙,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为此,道教创造了一整套的延年益寿、修道成仙的方法,如外丹、内丹等等。外丹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服饵法)。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以羽化升仙。内丹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房中术等。内丹的根本在“守静”,主旨在修养“真元”。三、道教的经典和标记道教的主要经典为《道德经》和《道藏》。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将《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经》,作为道教经典。《道藏》是道教经典的汇编,集道教经典之大成,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道藏》。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藏》。道教的标记——太极八卦图·内为太极,外为八卦。·太极图图形为两条黑白“阴阳鱼”。白鱼为阳,黑鱼为阴;白鱼中间有黑眼,黑鱼中间有白眼。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说明:阴阳交感生万物。·八卦图八卦代表自然界的事物,说明“运动衍生阴阳万物”,无不是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并都在
本文标题:道教文化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7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