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ppt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主要活动生于淅江省绍兴府城里一户姓周的家里家遭变故,居住在亲戚家里离绍兴,往南京求学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石矿路学堂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年代1881年1893年1898年1899年1902年1906年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主要生平事迹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年代主要活动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910年在绍兴中学做教务长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好老师大有国文系讲师。1926年为躲避段祺两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厦门大学做教授1926年至1927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俗称“小堂前”的客厅,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鲁迅在绍任教时期常在这里接待朋友和学生,和好友范爱农等人喝酒聊天,“醉后常说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听人说,在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1881年9月25日,鲁迅诞生在这里。鲁迅儿时经常玩的地方。“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鹿行礼...”鲁迅十二岁起入三味书屋读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鲁迅的塾师寿镜吾。“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逝世及上海虹口公园的鲁迅墓咸亨酒店是鲁迅的几个本家联合经营,后因经营不善,只开了二、三年就被迫关门。当时来此喝酒的人中唯一的“长衫主顾”是自称“孟夫子”的人。他是周家的邻居,屡试不第,穷愁潦到,嗜酒如命,后因偷书被人打折了腿,只能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靠双手支撑着挪动身子行走。是“孔乙己”的原型。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村,少年时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并与农民的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社戏》就是以这段生活为素材。其中的23篇散文诗不但是鲁迅最具灵感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独具一格的一种体裁。鲁迅自己称之为“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萌芽中的真正的诗:浸透着强烈的情感力度的形象,幽暗的闪光和奇异的线条时而流动时而停顿,正像熔化的金属尚未找到一个模子。——夏济安对人的精神创伤于病态的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刻。鲁迅的目的正是要打破“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的人物,连同作家自己,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在灵魂的搅动中发生精神的变化。这样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鲁迅正是在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极端艰难性中,在觉醒了的青年无路可走的深沉悲哀中,触摸到了中国社会政治革命萌动发展的历史趋向性的。在《伤逝》中,鲁迅写到涓生处于进退维谷的极端苦闷心境时,脑际开始漂浮起动荡的人生画面,既反映了他幻想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又揭示了他的被压抑的生命力渴求流泻的潜意识心理活动。——王富仁《历史的沉思》鲁迅的小说1、鲁迅小说创作概况现代现实主义开山之作一生创作了3部小说集:1922年出版《呐喊》;1926年出版《彷徨》;1936年出版《故事新编》(1)《呐喊》:创作于五四高潮前后(1918—1922)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其中,五四前创作的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五四后创作的有《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等,共14篇(2)《彷徨》:创作于五四退潮后(1924——1925)取名《彷徨》:是指在寂寞、孤独、徬徨中,但仍有不断探索有《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孤独者》、《伤逝》、《离婚》等11篇《孔乙己》与《药》2、鲁迅的农村题材小说(1)《明天》、《风波》、《故乡》、《祝福》、《离婚》的主要内容;(2)《阿Q正传》阿Q的一般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原因阿Q的悲剧与辛亥革命的悲剧塑造阿Q形象的目的3、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1)封建科举的受害者、旧文人:《孔乙己》、《白光》(2)虚伪的假道学:《肥皂》、《高老夫子》(3)封建制度的反叛者:《在酒楼上》、《孤独者》(4)追求爱情的青年人:《伤逝》4、鲁迅对现实主义的开创(1)鲁迅的启蒙主义:针对“病态社会”“愚弱的国民性”,揭出“病态”“病根”——“疗救”(2)清醒的现实主义:直面现实,惨淡人生注重揭示社会问题题材上的开拓:农民知识分子(3)现实主义艺术形式的创造:融汇中西小说的优点,创造新的小说形式(4)塑造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置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中发掘人物心灵世界深处注重细节的真实性充满激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问题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1、鲁迅对传统批判严厉,态度决绝,甚至很偏激。在《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而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这是一种小说的形象表现,其中有鲁迅独特的体验和发现。《狂人日记》用“吃人”来概括中国传统,主要是一种象征的说法,又是一种狭而深刻的批判,是极带义愤的攻打和否定。•2、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取与惯常思维不同的逆反评判。这可能让人震撼、惊愕,虽然不习惯却又顿觉清醒,思路别开生面。一些我人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却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鲁迅对传统首先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他常常另辟一种眼光,透入历史的本质去重新思考评判。鲁迅有意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提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份。•3、鲁迅主张不要读中国书在《青年必读书》(1925)中,鲁迅这样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人生离开;读外国书——除了印度——时,时时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P12)鲁迅是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而提出要“少看中国书”的。其中也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特别是对那种麻木人心的“僵尸的乐观”的反感,这是杂文笔法,一种批判式的情绪的表达。•(二)从实际内容看,鲁迅反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包括“存天理,灭人欲”的假道学,以及种种使国民精神愚昧、麻木、迷信的那些精神,若没有果断的措施和决心,谈何容易。鲁迅所处的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另一方面,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在严惩地禁锢民族的精神,麻木灵魂,消解活力。•鲁迅为了警醒人们,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所以,“吃人”也好,“不读中国书”也好,这种急需突破传统的态度,即使有些偏激,也是条例那时代变革需要的。(三)鲁迅并不讳言自己反传统之激烈、绝对,乃至全盘否定。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这当然是一种策略。封建传统如此根深蒂固,“搬动一张桌子也要流血”,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中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中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正是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传统这个意义上,我们高度肯定鲁迅对于现代文化转型的价值,肯定他在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鲁迅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1.主张:一要批判;二要继承;三要转化,即择取传统文化中好的优秀的成份,融合外来思想和良规,创立新文化。2.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3.对传统批判的表现:一、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整理、研究、分析。鲁迅的国民性批判问题•1.劣根性,包括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2.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对民族的自省,是文化转型的前提和动力。他总是带着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带有无限的悲悯和无奈,去表现和批判他所置身的那个病态社会。•3.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总是带有社会心理研究的性质,注目于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现象。•4.鲁迅骂人尖刻。鲁迅是批判性的,是写痛快文章的,又是清醒的,足以为社会提供思想观照,深切关注国民性改造的问题,为中国文化艰难转型苦苦寻找出路,正是鲁迅的伟大之处。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力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发行国民性,从根本上“立人”。•◆向现代化转型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难题,就是在大力推进经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精神的自由与解放,保持健全的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貌。•◆中国文化转型是从封建的转为民主的,从小农经济的转为现代化的。对外来文化,鲁迅主张“拿来主义”,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认为中国的还是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鲁迅小说的文学史地位(一)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忧愤深广”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病苦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是这个意思。(二)鲁迅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1.题材的变革(1)《呐喊》、《彷徨》中的大多数作品,取材都是现实中常见的事,普通的人,是日常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凡不过的生活。(2)《呐喊》、《彷徨》从普通平凡的人事中,发现和体悟那“一切的永久的悲哀”。2.提示灵魂的深。鲁迅小说重视写人物的心理,精神上的病苦。3.创建了一种开放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清醒而严酷的现实主义,直面人生,不掩饰,不夸张,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写,不见大团圆,揭出病苦,不给出路。如祥林嫂。4.艺术格局与语言方面的突破和创新。鲁迅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警拔,越读越有味。◆鲁迅小说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隔”及其原因①主要是时代的隔膜,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不容易理解;②也可能不习惯鲁迅那种冷峻的表达方式,包括语言的特异风格;③属于经典的东西,往往有阅读的距离,可能不会喜欢,但需要理解并尽可能进入。◆鲁迅小说的基本主题①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②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③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
本文标题: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49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