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 陈楠-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旧居住区、城市中心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三种典型城市区域的分类、评价和更新方法,熟悉相关案例,并能够在城市改造的实践中运用所讲授的更新方法。一、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1、旧居住区的分类与评价根据旧居住区结构形态形成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构成型、自然衍生型、混合生长型三类。1.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以“目标取向”作为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其目标取向的依据主要为型制、礼俗、观念、规范和规划等。我国城市居住区历经里坊制、坊巷制等型制,直至近现代在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影响下产生的居住街坊、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1.1.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1)“里坊制”和“坊巷制”•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居住区形式和谐统一,颇具整体性;•呈现序列性和有机性强的特点。交通组织井然有序,不同的道路等级有不同的宽度和路面标准;•有一定的基础设施,但在数量和内容上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商业网点和文化设施一般是市坊结合。(2)居住街坊、邻里单位和居住小区•规划布局更注意居住功能而不是礼制等级;•往往以城市干道来划定居住区界域,区内有大路、小路、入户路等,形成较完整的道路系统。•组团空间组织有里弄式、周边式、行列式、混合式和自由式等多种方式,空间组织的基本因素不再是“户”而是一栋住宅楼(多户)。•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仍存在一些问题。1.1.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1)居民同质性强有机构成型居住区形成之初,居民通常是同类而聚的(依照等级、职业、血缘、祖籍或宗教)。虽然历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文化的变迁,居住人群的同质性却大体保留下来。解放后虽取消了等级差别,但单位建房、分房加强了居住分区的业缘性。(2)活跃频繁的社会交往有机构成型居住区里,居民的整体性较强,在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此类居住区往往有比较明显的社会网络,居民间熟识度较高,居民归属感较强,易形成公共生活。1.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以“过程取向”作为结构形态的形成机制,没有明确和先验的目标,而是通过城市机体内蕴的自然生长力不断协调达成的,从而具有自然、随机的特点。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城郊或乡村的自然形成聚落,因城市范围的扩大而被包容进来;•老城区内的外来人口自发聚集地,因处于城市总体布局中不是很重要的地区,在城市的强制力之外自然发展。广州石牌村:位于市建成区东部,过去村民长期以耕地农作维持生计,现在多靠收租过日子。由于外来打工租客的增加,村民利用自留地和补偿款大建握手楼,造成村内建筑物密布,景观杂乱无章。1.2.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1)被扩大的城区包围进来的居住区•由于居住区内部不断地加建和扩建,原来松散随意的住宅布局逐渐被填充,成为建筑和人口密度均较大的危房集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缺乏。(2)处在城市中的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由于空间布局、住宅建设均由个人完成,人们总是顺应正常的生理需要,依经济能力去建造,但他们也会注意公共交往空间的营建,因而空间组织上存在一定的序列性和层次性。•环境质量差、建筑破损、用地混杂、公共设施设施缺乏是这一类型居住区的主要问题。1.2.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1)居民同质性强这一类旧居住区居住的居民有共同的生活背景、相关的利益和相同的观念意识,因而具有一定的内在凝聚力。在强大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下,“求同质”的趋向非常明显。(2)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社会生活在此类居住区中也是以平和的方式进行,并多与日常家居生活密切相关。但一方面是由于居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恶劣的居住条件,使居民日常生活难以避免磨擦和冲突,表现出人际关系复杂矛盾的一面。1.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不是由目标取向或是过程取向单独作用,而是以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生长型是我国城市旧居住区中最为常见,也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它们分为时段性和地域性两种。•“时段性”类型: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两种机制常常不是同时作用,而是其中一种为主,当居住区所处的环境背景变化后,原先的机制被另一种代替,继续发挥作用,而原先机制作用的结果却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下来。•“地域性”类型: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两种机制同时在居住区的不同局部发生作用,形成地域性混合的居住结构形态。1.3.1、物质结构形态特征•不同功能混杂、新质旧质掺杂。其单体建筑的材质风格、乃至局部区域的空间布局,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空间上,要么表现为整体上的有序和具体上的无序,要么表现为整体上的无序和局部上的有序;•其用地状况常常是居住、商业、办公、工厂或一些特殊用地混杂。•在基础设施方面差异较大:时段性混合区的设施常停留在早期水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地域性混合区差异性较大,改造过的地段基础设施达到一定水平,未经改造的地段仍非常落后。1.3.2、社会结构形态特征(1)居民差异性强由于居民来源不一,聚居心态和聚居方式并不相同,职业文化水准、心理素质以及生活目标和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居住环境质量好的地段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满足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高层面需求;而居住环境较差的地段内,主要问题还停留在如何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这样的较低层次上。(2)有限的社会交往由于差异悬殊,不同层次的居民很难打破实际的和心理的界限进行交往,首属关系(长期全面的、广泛深入的人际关系)减少,次属关系(交往频率低、关系疏远的人际关系)增多,社会交往因此变得临时化、表面化、匿名化。2、旧居住区的分类改造模式2.1、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物质结构形态方面●传统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传统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通常位于城市较为中心的区域,成为当地历史、文化、民俗的现实体现。对于此类居住区,应视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整个区要普遍采取加强维护和进行维修的办法,以防止提早衰败;对那些既无文化价值,又无使用价值的危房区,应彻底清除,推倒重建。●近现代的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近现代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由于建造年代较晚,建造的材料和手段更趋现代化,虽有一定的老化现象,经过整建、维护,仍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有机构成型旧居住区内较少混杂其他性质的城市功能,其居住环境比较单纯,在更新中应从城市整体角度、从根本上保护功能的纯洁性,此外,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保存居民的同质性,对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网络都是必不可少的。案例分析北京菊儿胡同改造历史悠久的菊儿胡同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缩影,但也曾是危旧房较为集中的街区,吴良镛教授用“有机更新”的理论成功指导了菊儿胡同改造,菊儿胡同新四合院住宅工程获得1992年世界人居奖。有机更新通过顺应城市肌理、继承传统文脉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创造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居住空间。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旧城整体环境的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改造中,原有居住建筑的处理根据房屋现状区别对待:–质量较好的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具有文物价值的四合院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民居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菊儿胡同按照“类四合院”模式来规划改建,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在合院体系改造上取得重要成果:–将传统四合院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单元楼相结合,兼有单元式楼房私密性强和院落式住宅邻里感强的双重特点,在保障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较好地延续了传统社会网络;–居住区内的道路保留胡同式的街坊体系。–建筑外观尽量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灰瓦白墙,新建筑高度基本上是2~3层;–进行一系列与居住区发展相关的探索,如“住房制度改革,社区重建与合作、文物建筑保护等”2.2、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物质结构形态方面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是在结构形态上表现出自然、随机的特征,其物质结构形态的总体状况较差,住宅年久失修或原本就是非永久性的棚户,基础设施不全,在使用上远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对于具有历史、文化、建筑美学价值的旧居住区,在保留恢复的前提下进行全面整治;而对于大部分没有上述价值的平房或棚户居住区,则应通过重建方式予以更新改造。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中往往混杂一些其它性质的用地,可将此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将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与其他功能的改造结合起来,使居住区更新改造在经济效益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在其他功能的更新改造下被带动起来。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工业用地转变为游憩休闲公园的一例有影响力的作品。公园中心地带是自1985年来就已经废弃的钢铁厂,设计师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高炉等工业设施可以让游人安全地攀登眺望,铸造车间改成了电影剧场,厂房被改造成了展览馆、音乐厅、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庞大的煤气罐改造成游泳馆,高高的混凝土墙体改造为登山运动者的攀岩训练场,甚至将原来的天然气管充水进行深度潜水。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公园的游步道,形成了立体的游览系统,公园还设置了一个自行车游览系统,在这条系统中可以最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文化和工业景观,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公园成为了一个见证钢铁工业兴衰史的博物馆,是冒险者的乐园,是一处积极多义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社会结构形态方面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的社会结构形态特征表现为社会组织是有一定内聚力的矛盾整体,由于生活条件的恶劣和自身素质的限制,居民日常生活难以避免磨擦和冲突。应改善其生活条件,并通过自主建房、社区自主更新、拆迁回迁、重新分配等手段加强居民交往机会,加强同质性;建立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扩展社会网络。北京小后仓胡同原有住宅都是简易平房,多为危房,人口密度高达800人/km2,居住条件恶劣。居民大多数为该地段的老住户,职业构成以公共交通、服务行业、托儿所保育员、小学教师和幼师为主,不太可能依靠单位分得新住房。这些住户是保证北京衣食住行的基本队伍,若搬到郊区不仅会发生生活困难,甚至对城市生活也将产生影响。小后仓危房改建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原住户全部迁回原地,不增加新住户”的政策,保持了原有社会网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3、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的更新改造2.3.1、物质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结构形态在三类旧居住区中最为复杂,物质结构形态差异大,布局和使用功能混乱,社会结构形态极为复杂、松散。简单地重建、整建或维护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结构形态中存在的问题。(1)时段性混合区结构时段性混合区结构形态与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较为相似,原则上可以采取与自然衍生型旧居住区相类似的更新改造方式。(2)地域性混合区地域性混合区在同一居住区域里混杂着两种形成机制或目标完全不同的居住类型,应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别采取不同的更新改造方式。E.g.上海老城厢的“拆、改、调、留”拆——对于结构差、损坏严重的房屋,拆除重建;改——对现有旧房进行改造,达到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功能、改善市容市貌的效果;调——调整土地和房屋的使用功能,改进用地布局,合理优化配置用地;留——保留文物古迹和历史家住,进行修缮整治,严加保护。2.3.2、社会结构形态方面的更新混合生长型旧居住区结构形态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还不在于物质结构形态的环境恶劣和功能复杂,而是其社会结构形态的复杂和松散,这才是加快这一类旧居住区老化和解体的根本原因。对于复杂松散的社会结构形态,只有通过推倒重建的办法来重新建构良好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注意将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相近的人相聚在一起,以提高居住区凝聚力和集体感。二、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1、传统城市中心的特点城市中心功能不明显广义的城市中心功能是提供公共服务,包括公共管理、商业零售、金融贸易、文化娱乐四种主要功能。我国旧城中心行政职能比重较大,商业、金融、贸易等活力不足。城市中心商业首位度和聚集度不高商业首位度是根据中心区网点数、面积规模、零售总额在全市商业体系的分权评价中所占比重和排序得出,反映出中心商业在全市商业等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商业聚集度是指中心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密集程度,一般可取中心区商业服务业建筑总面积
本文标题:陈楠-第三章-城市更新的类型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0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