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离不开人们所属的民族文化背景,各民族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语言之中都蕴藏着各自特有的JxL俗、习惯和文化意念。下面着重谈一谈中国交际文化的特征、中外交际文化中常见的差别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打招呼西方人见面时常说“Hello!”“Howdoyoudo!”“Hi!”。中国人打招呼并不总是说“你好!”或“您好!”,其实,这两句话并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招呼用语。我们很难想象《西厢记》里的张生见到崔莺莺会说:“崔小姐,你好!”也很难想象《两游记》里的孙悟空和猪八戒见到唐僧会说:“师父,您好!”笔者怀疑这是“五四”以来掀起的白话文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现在由于几乎所有的对外汉语教科书都把“你好!”、“您好!”当作开场篇,外国学生见到中国人,一张嘴就是“你好!”或“您好!”其实,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中国是有限制的,存亲人或较熟悉的人之间是不能用这种方式打招呼的。我们何曾听到有人在见到自己的父子兄弟时,相互说:“爸爸,您好/儿子,你好”、“哥哥,你好/4,弟,你好”?这种情况即使在熟悉的朋友、朝夕相处的同学、同事之问亦然。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很多,通常是没话找话,寻个由头跟对方闲扯几句,以示友好和礼貌。如在吃饭时问前后,问:“你吃了吗?”河南某些地方的人问:“你喝汤了吗?”对方正在工作时,问:“你忙什么呢?”见对方急匆匆地赶路时,问:“你上哪儿呀?”对方到来时,问:“你来啦?”见到对方微胖,就说:“呀,你发福了!”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打招呼的方式只能在较熟悉的人之间进行。如果见了熟人一声不吭,会引起对方的猜疑:“此人对我为何如此冷淡?我并没有得罪他呀!他怎么这么不高兴?”这就是中国人的心态。西方人很注重个性和隐私,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上述打招呼的方式简直是不可思议。我干什么、去哪儿、吃没吃饭,关你什么事!我已经来了,你还问我“你来了?”岂不是废话?叫我如何回答?听到这些问话,他们心中会暗晴地说:“Noneofyourbusiness!(不关你事!)”二、人文关怀西方人在寒暄时也爱谈天气,但只限于对天气作客观的评价,而中国人一谈到天气常常会嘘寒问暖,以示关怀,仿佛是一家人似的亲切。气温突降时,问:“你冷吗?你怎么穿这么一点儿衣服?小心感冒!”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你管我冷不冷!我又不是小孩儿,你又不是我妈!西方人强调个人和自立,习惯于我行我素,不太理会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会有什么反应。对别人的行为举止,只要是属于别人个人权利以内的,他们一般也不乱加干涉。中国人与西方人有很大不同,我们强调群体,强涮“小我”与“大我”之问的互动。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成员自然都十分讲究人际关系,向对方表示亲切关怀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必要手段。所谓“拉关系”、“走后门”、“朝巾有人好做官”等现象现在依然司空见惯。m缘关系、娴亲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同乡关系一L下级关系等都对个人在社会中的立足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关系学在中国礼会仍具有最普遍的价值,可称是一门人人终生必修的课程。人们不仅关注自己,也要关注别人,连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穿着打扮都很注意对周围人群的影响和别人对此有何反应。生活在群体之中,人文关怀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尤其在熟人之间,更应当互相关怀,营造一种亲密的氛围。见到久违的朋友,巾国人常常问:“你身体好吗?…‘你怎么瘦了?”或者说:“你胖多了。…‘我看你脸色不太好。…‘你得多保重。…‘注意身体,不要累坏了。”等等。宴请时中国人常常会说:“慢吃!”意思是“恕不奉陪,请慢慢享用”;送客时会说:“慢走!”意思是“恕不远送,请从容而行”,等等。中国人听到这砦问候和关怀的话,心中会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而西方人会感到大惑不解。尤其是“慢吃”和“慢走”,他们会想:“他为什么让我慢吃?难道我吃得太快,跟饿狼似的,怕我噎着?…‘他为什么让我慢走?难道我走得太快,跟逃犯似的,怕我摔着?”在餐馆用餐,西方人常常采用AA制,各付各的费用,除非在用餐前,一人提卅“I,11pa),it”,其他人则默认,但酒水仍需自付,而中国人则常常会为谁来付款争抢不休。西方人点菜讲究实际,不铺张浪费,想吃什么点什么,吃多少点多少。进餐时西方人各吃各的,必要时问一声“你喝不喝酒?”或者把菜端到你面前,问你吃不吃。如果你说“不,谢谢”,他就自己喝、自已.吃起来。吃东两的时候不能大块地往嘴里塞,或往外“噗噗”地吐骨头、囟刺,要悄悄地吐在餐巾里。最好先用刀将大块食物切割成小块,鱼、肉要剔出骨头或鱼刺,冉用又送到嘴里。咀嚼和喝汤时不可以发出声音,即使在餐桌上聊天儿也是悄悄地进行着,为的是不影响邻桌的客人,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吃完饭要用餐巾擦嘴,并向主人表示谢意。在饭桌上打喷嚏必须扭过身子,用餐llJ捂件口和鼻,事后说声“对不起(sorry)”,别人则说“上帝保佑(Godblessyou)”(中国人则说“有人想你了”或“有人说你了”)。剩余菜肴一般II~_LII务员打包(doggiebag),名义上说是捎回去给家里豢养的狗准备的狗食,其实人吃也未尝不可。中国人在餐桌上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少人点菜讲究丰盛和排场,不摆满一桌子山珍海味誓不罢休,嘴上还要连连说“怠慢,怠慢!”宾主之问常常互相劝酒、让菜、敬烟,热闹非凡。主人高高举起酒杯,一次又一次地对客人说:“来,哥JLt'],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恨不得把客人灌醉了钻到桌子底下。一般说来,剩余菜肴尽管仍很丰盛,但当着客人的面也不好意思打包带走。不过,不少中国人对此倒也无所谓,反倒觉得此时此刻主人热情非凡,慷慨大方,对客人的关怀情同手足,一桌人聚在一起亲如一家,毫不见外。对于中外餐桌上的不同表现,最好暂不作孰优孰劣的评价,因为两者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当然,其中也包含着个人有无教养的问题。三、礼仪无论中外,人们在初次或久违后的见面时,通常以握手为礼仪。其实,对中国人来说,握手也是舶来品。中国传统的见面礼仪是拱手作揖、弯腰鞠躬和磕头跪拜。这些方式如今已在中国基本消失。中国人的握手礼虽说是从西方学来的,但总的说来,学得还不到家。按说,握手时要互相对视,不必使大劲儿,摇兄两t下即可松开,此外,一般总是长者、上司、王八和女十先向年少者、下级、客人和男十伸手,但是许多中国人常常颠倒乱来,两方人难以理解。有时为了表示内心由衷的热情,中国人常将对方的手紧紧握住不放,使劲儿摇晃,似乎握得越紧、摇晃的时间越长就显得越热情。客人造访必须事先有约,不可不约而至,做不速之客,并应不早不晚:准时到达约会地点,否则将被视为无礼。哪怕是迟到了五分钟,也娶I_口J州方道歉。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准则,但在执行中有宽有松。一般说来,西方人比较严格,否则被认为是无礼冒犯,而中国人却时有“不速之客”的到来,对于关系密切的“不速之客”,主人不仅没有不悦之色,反倒有几分惊喜,说:“唷,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为了表示亲切,西方人男女或女士之问还有拥抱或贴脸的礼仪。此类拥抱也不可认真和使劲儿,除非是夫妻或情人;贴脸只是双方面颊轻轻接触,不可动用嘴唇,也不可没完没了,一般为左右三下。男十之间一般行握手之礼,很少拥抱、贴脸,更不可为了表示亲密而拍打肩膀,勾肩搭背,手拉手同步而行(女士除外)。各民族在私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的远近是不同的。两方人不习惯距离太近,一般以保持50厘米以上为宜,否则会感觉不舒服,即使在排队购票、购物时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喜欢肌肤紧紧挨在一起。中国人交谈时为表示亲密,体距常小于西方,排队拥挤时,前胸贴着人家的后背也时有发生,人们觉得无所_}胃。阿拉伯人在一起,体距则更近。此外,谈话时,西方人常常双目注视着说话人,否则说话人会认为对方无礼,心不在焉,是埘自己的不尊重。中国人恰恰相反,不习惯别人长时间盯住自己,会觉得浑身不自在。在招呼别人过来时,西方人惯用手指向上连续弯曲的动作表示,中国人惯用手指向下连续弯曲的动作表示,认为西方人的做法很不礼貌,如同召唤小狗、小猫,或上级召唤下级。西方人很讲究衣着打扮上的礼仪,在一定的社交场合,男女各穿戴怎样的服饰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如出席正式而隆重的典礼、会议、宴请或舞会,看歌剧、听音乐,教师上讲坛,等等,男士必须西装革履,温文尔雅,皮鞋必须为黑色,女士必须长裙过膝,打扮得体。有些比较高档的餐厅、饭馆、旅社谢绝身穿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不佩带领结或领带,衣着随便的人十入内。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遵从传统的严格程度也有所不同,如在英国,遵从上述规定较严格,存美国,一般说来,对服饰的要求较为宽松。在西方,一般都有女士优先的原则。向公众讲话时,开场第一句话总是说:“女士们,先生们”,女士排在先生前头。如若男女同时进门,则由男士为女士开门,让女士先行进入。m门前,男士常常帮助女士穿上外衣。送礼不必过于厚重,一般说来,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束鲜花、一条领带等一些小礼品即可,没有直接送钱的习惯。一进门就要把礼物先递给丰^若是鲜花,总是递给女主人,但男宾不能送女主人香水、菊花、玫瑰花和百合花。主人接到礼物必须当场打开礼物的包装,无论喜欢或不喜欢,都萼表现m惊喜的样子,并连声说:“谢谢,谢谢!'’推却不受,或半推半就都是徂不礼貌的。如果礼物是小食品,主人须当即将小食品给在场的人分而食之。许多传统的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总觉得礼物太轻了拿不出手,而日总是先将礼物藏藏掖掖地放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等到告辞的时候再将礼物拿出来交给主人,口中还要不停地说着:“区区簿礼,小意思,不成敬意。笑纳,笑纳!”接受礼物的主人[J!lJ要说:“您也太客气了!瞧,又让您破费了f下不为例!”此外,中国人送红包也是司李见惯的,如压岁钱、礼金等。中国人招待客人一般说来都比较热情和真诚。客人一到,不必事先征求客人的意愿,立即奉上好茶、好酒,或递上烟卷,尤其在某些人口稀少的地区,一年到头很少有客人临门。一旦有客人到来,淳朴的主人恨不得倾其所有,都拿来招待客人。谈话问免不了要嘘寒问暖,问候家人。西方人则必须先询问客人想喝点儿什么,然后冉斟酒或倒茶,从不向客人主动递炯点火。客人吸烟也得事先征得主人同意。客人告别的时候,中国的习惯做法是主人必须送客,至少将客人送到门外或楼下,有的甚至送到车站。西方人没有这一套,将客人送到门口,为客人开门,甚至连站都不站起来,只是坐在沙发上摆摆手,说声“再见”即可。西方男士见到女士可以赞美女十漂亮、性感,这对于传统一点儿的中国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甚至会以为该男十说这种话很不正经,有挑逗女性之嫌。接电话时,为了,礼貌起见,西方人常常是先白报家门,说出自己的姓名、单位和电话号码,然后说:“CanIhelpyou?(我能为你做点儿什么?)”中国人则习惯于开门她山,直接问:“喂,你哪里?你找准?”西方人在电话里听到这种腔调,常常是不能接受的。通话结束时,两方人常说:“谢谢,再见!”中国有不少人则说:“挂了。”“就这样了。”中国人表示对某人、某物十分厌恶时,常大声说:“呸!”有时甚至喷出唾沫星子来,这也是西方人所不能接受的。英语中虽然也有类似的叹词,如“bah;pooh”,但和吐唾沫无关。四、等级观念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虽然随着清朝的覆灭而宣告废除,但其沉重的阴影至今仍然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民主、自由、平等的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早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就已经萌发,并逐渐在西方人心中乍根、发芽,而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广大人民在许多杰出的进步思想先驱们的带领下,经过近百年的不懈斗争,虽然有了巨大进步,但由于盘根错节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历史实在太长、影响实存太大,它依然会点点滴滴地渗透在中国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并构成中国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如重视人伦关系——长幼有序;重视等级关系——尊卑分明。延续至今,中国人对老人、长辈、师长、上级等的称呼必须用“您’’(方言除外),才显示说话人很有教养。对于亲属中的长辈,可使用其相应的称谓,如“爸爸”、“妈妈”、“大哥”、“二姐”等;对于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可使用其姓氏加职务或职称,如“张老师”、“王教授”、“李经理”
本文标题:中国交际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1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