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组织行为学授课教师:赵斌授课单位: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联系电话:130013815192010年9月博士副教授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组织与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目标知道组织与组织行为的概念以及了解两者之间的关联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清楚组织行为学研究分类和研究方法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组织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可以作以下表述: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组织行为学研究范围——定位于组织系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组织中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提高组织运行的有效性,即组织行为学的自变量可以理解为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涉及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1.1.1组织组织的不同定义“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对这些目标理性的追求”“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依托环境而生存的‘输入-产出’转换系统”“组织是契约的集合体,它由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构成,组织成员根据契约的规定进行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组织是各种权利的集合体—它是由各种权利集团组合而成的,各集团为满足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力图控制或影响组织对各种资源的分配”本书的定义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对经济组织而言,其产生的基本原因在于某些生产、经济活动的规模超过了单个人能力的极限,同时又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性,必须通过团队劳动才能完成。因此,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组织定义的内涵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适应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组织与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组织依靠环境获得赖以生存的资源和发展机遇,组织的产出、服务为环境所接受的程度是限制组织活动的边界条件。组织活动的效率受制于环境条件的优劣。因此,组织活动必须适应环境需要。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环境。组织的演变结构和过程、存在和演变是组织的两种形态。静态地看,组织的存在表现为在某些特定目标下形成的职位、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式结构,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动态地看,组织结构形成后,必然展开活动以完成组织目标,同时要适应环境变化而调整,提高组织的效能,这种运作、变革、发展的过程即为组织的演变过程。因此,组织既是一种维持结构,又是一种创造结构,并使结构发挥作用。组织的演变组织与环境协调适应的程度专业化和分工适度的规模组织与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活动可分为基本的两大类:直接导致组织目标完成的作业活动和确保作业活动有效进行的管理活动。由此可见,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组织与管理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管理工作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组织的发展演变是管理思想发展、管理技术提高的源泉1.1.2组织行为在第一个分析层次上,我们可以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在第二个分析层次上,可以把重点放在组织成员的小组、群体和车间工作中的相互影响上;最后,我们可以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每个层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观念并产生了对组织本质和功能自身的见解。在上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的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把组织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的宏观理论。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的研究并不互相矛盾。反之,他们互相补充。对组织本质、组织效率影响因素的全面、充分理解要求我们综合每个方面多获得的知识。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组织行为学定义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安德鲁-j.杜布林认为“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乔治-凯利的定义:“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本书将组织行为学定义为: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的产生与发展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光荣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重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分析研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及孙子兵法,历代著名的政治家商鞅、诸葛亮、唐太宗等,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治国安邦方面,都有不朽的贡献。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理论有待进一步整理、发掘与完善。这对建立中国式的组织行为学颇有益处。在西方国家,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表现为:1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兴起。2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3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表现为:1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梅奥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2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3组织行为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组织行为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组织行为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表现为1、勒温(K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4、组织行为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组织行为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表现为:1、组织行为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运用感官器官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优点:方法简单,使用方便,效果直观。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2、访谈调查法:运用口头的信息沟通方式(个别访谈,调查会),传递与交流,分析人的心理与行为。优点: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缺点: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用标准的问卷量表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与调查。问卷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五等分法等,如图所示:最支持支持中立反对最反对+2+10-1-2优点:应用范围广,可以对较大规模的人的心理、行为、态度进行分析与调查,并能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将定性问题定量化。缺点:问卷设计要力求标准与科学,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避免随意性。4、试验法和心理测试法:运用标准的测验量表,以及必要的试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测试与分析。优点:方法科学,严谨,有一定的准确性。缺点:复杂,繁琐,难以大面积推广5、个案分析法:运用个案调查、综合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作出全面分析与评估。优点:对人的行为研究比较全面系统。缺点: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与精力。6、模型法: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样,组织行为学也可以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同物理模型不同,组织行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如勒温所提出的一般行为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组织行为动态模型:B=f(P,E)B(行为)P(内部力场)E(外部力场)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组织行为学研究工作中经常发生工作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违反被试者“知情和同意原则”,这是由于主试者要使实验或调查取得较好效果,不让被试者知道试验的意图和过程。侵犯私人保密权利。有的试验者用物质奖励和行政命令诱使人员参加试验。美国心理学协会为此在1973年制定了一项有关试验情境的指南—《使用参与人进行研究的伦理原则》,其中列出了一系列必须坚持的伦理道德原则: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影响被研究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不应该给以任何恐慌,担心以及情绪冲击等不良刺激,并且应该避免产生不愉快、疲劳感等研究程序如果在实验中采取隐瞒研究的真实目的和意图的策略,在实验后必须把研究的真实目的详细地告诉被试人,以便使被世人理解这样的理由。研究人员还必须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有关个人的任何信息加以保密,保障个人的隐私不被泄漏。研究中的角色扮演要得到当事人的理解、认同。要保护人的权利、利益,尊重其人格尊严复习思考题试说明组织行为的内涵。组织行为学产生与管理学发展有何关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为何会涉及道德问题?案例研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试举例说明。劳动分工又哪些优越性和不利方面?其演进对组织结构有何影响?举例说明。第二章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主要内容社会知觉与归因能力与人格态度价值观学习与行为塑造学习目标重点掌握个体的基本心理过程中社会知觉的特点,归因的基本规律,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学习与行为塑造的主要方法。关于个体的心理特征,重点掌握工作中的能力与人格因素。第一节社会知觉与归因2.1.1社会知觉定义:社会知觉是指对人、人际关系、社会事件等的知觉。个体通过社会知觉来解读关于他人和环境的信息社会知觉过程的特点目前得到最为普遍接受的对知觉过程的解释来自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人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尽管有很大的潜力,但仍然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仍然会去倾向于对复杂信息做简化处理,往往会采用省力的方法去感知那些最明显的、对形成印象最必要的信息。知觉者会主动的有选择的、有组织地将获取的信息整合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意义的印象。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设法走一些“捷径”。典型特征: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上的过程。人们习惯在知觉同时运用知识经验进行解释,尽量获取关于被知觉事物的有意义印象。人们倾向于将人或时间相互联系在一起看待。2)人们在社会知觉中遵循图形-背景原则。所谓图形-背景原则,就是说人们倾向于关注知觉对象的一些显著信息,这些显著信息就像图形从背景中凸显出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描述他人的时候常常描述人的一些显著信息。3)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对各种信息进行归类是人们在知觉中将复杂信息简单化处理的一种途径。类别化加快了人们信息加工的速度,但也容易造成知觉偏差。类别华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刻板印象(stereotype)。所谓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一种概括性的固定化印象。4)人们在知觉过程中善于运用图式。图式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架构,这种认知架构可以被应用到以后的认知活动中。图式可以是关于某个人﹑角色或群体的,这种图式也被称作原型(prototype)。社会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选择性知觉对比效应宽大效应后视偏差投射效应2.1.2归因在人们的社会知觉
本文标题:组织行为学课件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1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