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浅谈古代名城—扬州的历史地位摘要:扬州是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建城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人文条件的差异,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传统。就扬州在春秋末年以来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而论;就它在唐朝而言,特别是在唐朝后期成为了维护唐朝政权的顶梁柱,就他在传统文化的丰富性而言,在全国几乎无法找到同样的城市与其相提并论。本文将以扬州为背景来介绍我国古代整个江南经济发展的历史场景。关键字:扬州历史文化江南发展一、先秦时代的扬州“扬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禹贡》:“淮海唯扬州。”淮就是指今天的淮河,但是“扬州”并不是指得今天的扬州,据说是禹划分九州的一部分,包括今天的扬州,但是领域要大得多,大约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和广东的一部分地区,不能和后来的扬州混为一谈。今天的扬州,最早的时候在春秋成为“邗”。“邗”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分国,后来被日益强大的吴国所灭,当时吴国定都长江下游的姑苏(今日江苏苏州),在吴王夫差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吴越争霸中打败越国,后来击败楚国,成为春秋时期江南的一大霸主。为了和齐国争夺中原的霸主地位,夫差决定修运河,以便方便调兵和调集粮草,于是“于邗江筑成穿沟,东北接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代著名的南北水利枢纽大运河的第一条人工开挖运河正式形成。从此古代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在这里开始发轫。周显王十四年,楚国灭掉越国,将江、淮、吴、越之地尽入于楚。楚怀王在此“城广陵”,广陵既是邗城,因为邗城所在蜀岗,东西广袤二百余里,所以改名为广陵。广陵是继邗城后扬州的第二个古称,现在还在用这个古名。邗沟从开辟到秦国的统一的二百六十年中,到春秋末到战国结束的时代,诸侯国家常年进行兼并战争,而由于铁制工具的大量使用,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也趋于繁荣。当时诸侯之间的军事活动和政治活动,实际上都是带动文化的交流,最主要的是从黄河2流域发展起来的华夏文化,与长江流域发展起来的楚文化、吴越文化,在这两百多年的交流中相互交流、相互摄取。毫无疑问,在长江流域对沟通大江南北文化交汇点的巨大作用是邗沟。二、秦汉到南北朝的扬州在秦汉时期,扬州开始了它的最初发展。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十八王,自称为西楚霸王,广陵(扬州的旧称)成为项羽的领地,刘邦建国后扬州有了第三个古称——江都)。西汉初年,刘邦以江都地区为荆州国,封其堂兄刘贾为荆州王,但是不久刘贾就为英布所杀,改为吴王国,刘邦以封其兄子刘濞。刘濞是一位有野心的政治家,有着强烈的政治愿望,在他期间,利用江淮间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进行活动,招纳“亡命之士”进行一些煮盐、铸钱等一些活动,大力发展扬州一带的经济文化,准备开始和中央王朝进行对抗。但是古代扬州开始了它的繁盛之路,这正是伴随这南方经济发展的开始。刘濞在“八王之乱”中兵败被杀,汉景帝改吴王国为江都国,封其子刘非,刘非在平定八王之乱中曾屡立功,故骄奢好勇,刘非在江都,好修筑豪华宫殿,招纳四方贤士。汉武帝即位后恐其步入刘濞的后尘,特派董仲舒为相。董仲舒是深通公羊学的大儒,曾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采纳,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董仲舒在江都任相时,对刘非以礼匡正,受到敬重,使这个刘非始终未能为非作歹,他以“治国以《春秋》灾异,退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他是最早把汉代儒学传到江、淮的学者。所以在西汉时代江都就成为江南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最高的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广陵(古代扬州)的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连遭劫难的时期。西晋太康元年(280)龙骧将军王浚从益州(四川成都)率千艘浮江而下,大举讨伐吴,吴主孙皓投降,四十多年的三国分裂局面至此结束,邗沟和汴水为统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晋武帝司马炎鉴于淮南地区物产丰富,漕运便利,复设广陵郡,封皇孙司马諊为广陵王,镇守江南。惠帝时期司马氏集团爆发了八王之乱,兵连祸接。东汉时期迁居山西的匈奴首领刘渊、刘聪父子乘虚而入,攻陷洛阳,怀帝、愍帝相继被俘,西晋灭亡。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即帝位,定都建康(江苏南京),东晋建立。五胡3乱华时期大量北人南迁,京都定在建康,所以广陵成为了军事重镇,人口数量激增。元帝大兴元年置侨州郡青州于广陵,大量青州门阀氏族迁居广陵,广陵迎来最开始的黄金发展时期,一度成为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在充实东晋的国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公元383年(太元八年),前秦符坚大举伐东晋,进逼淮南。当时谢玄为前锋驻扎在广陵,广陵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为以后的淝水之战中大败前秦军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东晋以来,汉人的政治中心的南移,北人的大批南移,军事运输的频繁,都成为广陵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刺激因素。“荆、扬户口半天下,江左以来,以扬州为重根本所寄。”沈约所说的扬州,指的是长江下游两岸之地,江北部分即指淮东、淮西地区,广陵、寿春是这个地区的两大城市,只是广陵的地位开始重于寿春。这一时期,出现许多的文学家,有临川王刘义庆,在元嘉年间为南兖州刺史,好文学,善文辞,罗致天下人士。还有徐湛之,湛之善尺牍,音辞流畅,为江南的一大文豪。从西晋到宋文帝的一百多年的时间,淮南地区一直比较稳定,是广陵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从宋文帝末年开始,却遭到致命的摧残。元嘉二十七那年,宋文帝轻信王玄谟之言,有封狼居胥意,令其大举北伐,向北魏进攻。玄谟进军至滑台,围攻二百余日不下,大败而归。魏太武帝拓拔焘追至南下,沿途所过城邑无不残破。同年十二月,魏武帝兵至淮上,又进至瓜洲,建康大震,当时魏军没有实力度越天堑,一举灭宋。所以次年正月,魏军北退,沿途烧杀抢掠,广陵手当其冲。“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树上,盘舞以为戏。春归燕,巢于林木。”广陵的惨象可以想象。在拓拔焘的凶残不久后,宋孝武帝时期,竟陵王刘诞据广陵而叛,孝武帝命令车骑大将军沈庆之进讨。城破,孝武帝下令城中百姓不论男女皆斩。沈庆之请求自五尺以下着全宥之,但是被杀者人有三千多人。“并聚人头于石头城,南岸为京观,谓之骷髅山”,这样的君残臣虐,令人发指。广陵在不到十年之内连遭浩劫,诗人鲍照正游览至此,。当时创痕犹新,血迹尚在,目睹惨状,悲从中来,写下了《芜城赋》,这是曾经繁华的广陵变成了芜城,令人痛心不已。齐、梁两朝和北魏,虽时有纠纷,总的来说,关系和缓时4间较长,广陵的经济、文化又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在公元550年广陵在遭横祸。公元550年,东魏降将候景叛乱,攻下建康,遣其将郭元建攻打广陵,当时祖皓为广陵太守,死守广陵。争斗异常激烈。城破后祖皓被执车裂,城中百姓“不论男女老幼皆半埋于土中,驰马射而杀之,死者约有八千人。”广陵在百年之中三次遭受大劫难,百姓深受其害。印证了八百年后,元好问的一句经典:“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三、在隋唐时代,扬州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全国富庶之最。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十月,以晋王杨广、秦王杨浚。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统帅九十总管,大举伐陈国,次年攻下建康。同年隋文帝下诏改吴州为扬州,此时扬州的地名历经江都、广陵、吴州后,正式命名为扬州,沿用至今。隋炀帝即位后,为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适应了东晋以来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曾在大业元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治河运动,把历史最大的水利工程南起杭州北至涿郡的大运河贯通成功,但是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并没有给隋朝带来多大的贡献,到了唐朝时期大获其利,可以说是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之一。在隋代,它仅仅是浮载隋炀帝的锦帆,三下江都。大业元年八月,杨广当皇帝后从东都洛阳首次下江南,乘龙舟,舟有四重,高约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内殿、正殿、朝堂;中有二重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可见当时隋炀帝的奢侈和扬州为提供炀帝的奢靡所消耗巨大的财力。大业六年三月,炀帝二次下江都。从江都乘龙舟,渡淮河,黄河,入永济渠,北抵涿郡,目的是为了部署征伐高丽,但是征伐高丽,需要大量的粮草、兵马。而粮草、兵马的的运输需要船运河,所以广陵成为江南运输粮草,北伐高丽的重要基地,每年通运河运输的粮草、兵马、人力巨大。所以广陵成为当时最富庶的转运港口,同时广陵人民为隋炀帝的暴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百姓的怨气甚重。大业十二年七月,炀帝三下江都,从洛阳出发,一路是莺歌燕舞,人声鼎沸。隋炀帝的多年暴政,导致民怨沸腾,在河南爆发了著名的瓦岗起义,起义遂席卷整个中原,大有席卷天下之势。公元618年,萧墙祸起,司马德戡以及隋炀帝最宠信的元礼监门直阁裴虔通等,“率骁果卫攻入江都宫玄武门,炀帝闻变逃至西园阁,不得后,令狐行达缢杀隋炀帝。隋炀帝被部将所杀,标志着隋朝的灭亡,5但是富庶繁华的扬州不会因为炀帝之死,随着隋朝灭亡而衰退,相反的是,古代扬州迎来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最辉煌、最灿烂的时期——盛唐。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十一月攻入长安,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德,依次削平各诸侯,代隋而取天下。唐朝在建立之初,就注意控制江淮地区。武德七年开始设立扬州大都督府,太宗年间降为扬州都督府,唐玄宗时期改扬州为广陵郡,唐肃宗年间设立淮南节度使,治广陵,后来到乾元年间改民为扬州,大都督名称不变,直到现今。四、安史之乱后扬州的历史顶峰地位天宝十五年唐王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享于中途于玄宗分到而逃,渡渭河而北上。七月皇帝即位于灵武,改天宝年号为至德。这是,永王李璘率军南下,根据于江淮,目的是阻止安史叛军南下,此时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唐王朝的国运之地,一旦失守,唐王朝将彻底崩溃。当时江南地区也迟迟未被安史叛军所攻取,并非他们不知扬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扬州为江南的米仓所在地,江南的繁华富庶,直接为唐王朝提供了必要的粮草和兵马,扬州为主的江淮地区实为唐王朝的大后方之地,而连接杭州到洛阳的大运河视为唐王朝的生命线,没有大运河繁忙的运输,唐王朝也不会在安史之乱后,在藩镇割据的状态下苟延残存近两百余年时间。安史之乱后天下大乱,安史叛军一路攻城略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流离失所,北方中原一带,更是生灵涂炭,百姓哀鸿遍野。但是安史之乱的战火始终没有波及到江淮地区,实在不幸中的万幸。而不幸中的万幸归功于一场震惊历史的一场著名战役——睢阳保卫战(睢阳:今商丘)。公元757年,安史叛军一路高歌,先后攻陷潼关,最后攻取洛阳,最后直捣长安,长安失守。这时雍丘令令狐潮背叛投降安禄山,令狐潮转而回军攻城,当时睢阳太守张巡与率部将骑兵迎战,大败令狐潮等叛军,令狐潮攻打数月不能攻下,伤亡过半,最后败退。安禄山在雍丘修筑城墙,断绝睢阳的粮道,准备内外隔绝。张巡撤出雍丘至睢阳于许远合兵守城,共有兵力八千六百余人,准备做长时期的殊死搏斗。公元757年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取而代之。安庆绪统帅叛军十三万攻打睢阳,目的十分明确,消灭进军江南的绊脚石。如果睢阳失手,江南必不可保,江南不6保,唐王朝将彻底亡国。所以睢阳一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关系着唐王朝的国运。公元至德二年,安庆绪开始发兵攻打睢阳,张巡激励将士昼夜苦战,大战十六日,擒拿敌将六十人,杀伤敌兵两万余人。七月易子琪增兵数万再度攻打睢阳城。城中粮草将近,吃草根、树皮,士兵减少到一千多人,最后减少到六百人,士兵仍是日夜苦战,敌兵攻城越来越急,,士卒多饿死,仅存四百余人,最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十月城陷,张巡,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都战死。张巡守睢阳十月,大小数百战,斩杀敌将数百,杀伤叛军十万之众,英勇壮烈,千古罕见。引录历史记载:“贼势凭陵,连兵百万,巡以数钱之众,横而制之。若无巡,则无睢阳;无睢阳,则无江淮。贼若依江淮之资,兵弥广,财弥积,根结盘踞,西向以拒王师,虽终于歼灭,而旷日持久。国家以六师震其西,张巡以坚垒扼其东,故陕、鄢一战,犬羊北走,王师因之而胜,声势才接而城陷,此天意使巡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师,师至而巡死也,此巡之功大也。”小小睢阳,成为了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虽然叛军最后攻下睢阳,但是安史叛军伤亡极大,最终无力南下江淮,
本文标题:扬州的发展历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4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