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公共营养师第二章医学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基础•重点:•基本结构(解剖结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人体结构概述细胞组织器官系统1、细胞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的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间质: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1)细胞膜细胞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支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作用: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部的稳定性,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等。(2)细胞质细胞质是细胞新陈代谢的中心,主要由水、蛋白质、核糖核酸、酶及电解质等组成。细胞基质和各种有形结构即细胞器。主要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及中心体等。内质网:是细胞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附着核糖体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结构。•未附着核糖体的滑面内质网:与糖原合成与储存、类固醇物质的合成有关。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及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关。线粒体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所形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囊状结构,是细胞进行氧化供能的主要场所,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溶酶体是一种囊状小体,是细胞内重要消化器官。(3)细胞核细胞核位于胞体的中央,由核膜围成,其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染色质含有核酸和蛋白质。核酸是控制生物遗传的物质。染色质是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在细胞分裂期为染色体,基本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组蛋白。DNA分子由不同核苷酸序列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段称为基因。基因可储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并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人的基因有3万多个。•细胞的基本活动:•新陈代谢:指细胞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兴奋性: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以生物电变化的方式反映出来。•新陈代谢停止,细胞死亡,生命结束。2、组织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人体四大类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人体基本组织的构成组织功能上皮组织上皮细胞、细胞间质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骨骼、血液肌肉组织骨骼肌、平滑肌、心肌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上皮组织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及排泄等功能•(2)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细胞间质和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特点:细胞分布松散,间质较多。•结缔组织主要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骨、血液及淋巴等。•它们分别具有支持、联结、营养、防卫及修复等功能。(3)肌肉组织由有收缩能力的肌肉细胞组成。肌肉细胞细长呈纤维状,称为肌纤维。根据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骨骼肌显微镜下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又称横纹肌。是随意肌,接受躯体神经支配,完成躯体运动。•心肌•仅分布于心脏和大血管根部•呈分支的短柱状•也是横纹肌,部分有自主节律性,但不受躯体神经支配,而受植物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心肌•平滑肌•呈梭型•无横纹•由植物神经支配•属于不随意肌平滑肌•由神经元(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组成。(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具有高度的感应性和传导性。•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树突较短,像树枝一样分支,其功能是将冲动传向细胞体;轴突较长,其末端为神经末梢,其功能是将冲动由胞体向外传出。•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元形态分类:•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神经元功能分类:•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对神经元起支持、联系、营养及保护等作用3、器官、系统和人体的分布不同组织不同器官不同生理功能系统•人体系统分类:若干器官结合起来共同组成完成某种生理功能的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人体。•人体九大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感觉器官等。•人体部位分类:•头•颈•躯干:胸、腹、盆腔•四肢一、运动系统组成及功能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一)骨和骨连接人体共有206块骨。骨骼肌附着于骨,收缩时牵动骨引起各种运动。1、骨的部位分类: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上肢骨、下肢骨2、骨的形态分类:长骨:多位于四肢,中空长管状,一体两端,体部为骨干,内有骨髓腔。两端膨大为骨骺。骺与干之间有一层软骨称为骺软骨,成年后钙化为骺线,骨不再增长。短骨:近似立方性,多分布于手腕和足后部。扁骨:呈板状,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不规则骨:多分布于躯干、颅底和面部。有的含有气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3、骨的组成:骨由骨质、骨膜、骨髓构成,并含丰富的血管和神经。(1)骨膜结构致密,覆盖在骨的表面,它里面有血管和神经。(2)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是人体最坚硬的结缔组织。骨质的外层十分致密,叫骨密质。骨质的内层较疏松,像海绵一样,叫骨松质。骨松质里面有红骨髓,大部分集中于骨端。骨的化学成分:•骨有机质:主要由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组成,使骨具有一定韧性和弹性。成人约占1/3。幼儿含量比成人多。•骨无机质:主要由钙盐(磷酸钙和碳酸钙)组成,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成人约占2/3。老年人含量较高。•幼儿骨质内有机盐含量高,富有韧性和弹性,但硬度小,不易骨折,易于变形。老年人反之。•骨为人体最大的钙库,体内99%的钙存在于骨内(3)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分布于长骨骨干的髓腔内以及所有松质骨的骨小梁之间,由多种类型的细胞和网状结缔组织构成。•胎儿和幼儿的骨髓是红色的,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及幼稚型血细胞,叫红骨髓,具有造血的功能。•5岁以后,四肢长骨的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成年之后,长骨骨髓里的脂肪组织增多,骨髓变成黄色,失去造血机能,这种黄色的骨髓就叫黄骨髓。但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又能转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长骨的骺、短骨和扁骨的松质内,都是红骨髓。•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及呋喃类,在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4、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由纤维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组织相连,构成骨连接。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间接连接又称关节,由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三部分组成,有些关节还有韧带(有加固关节的作用)和关节盘(有减少磨擦和缓冲震动的作用)。关节活动度较大。(二)肌肉运动系统中的肌肉为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形态分类: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部位分类:头肌、颈肌、躯干肌、四肢肌•全身的肌肉可分为头、躯干、前肢和后肢四部。•肌肉一般是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肌束方向及作用等特征命名的。二、消化系统组成及功能消化管:由口腔至肛门,为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口腔唾液腺、肝脏、胰腺及位于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胃腺、肠腺等。(一)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1、消化管的大体构造(1)口腔:消化管的起始部唇、颊、软组织、舌头(乳头、味蕾)、硬腭、软腭、腭垂(悬雍垂)、腭舌弓、腭咽弓、扁桃体、咽峡、上下颌牙(乳牙20颗,恒牙32颗)、唾液腺。牙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的器官,对语言、发音等也有辅助作用。•唾液的作用:①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②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人口腔后,唾液可起冲洗、稀释及中和作用,其中的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③可使食物细胞粘成团,便于吞咽;④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简单的分解。•口腔以上、下颌骨和肌肉为基础,外面覆以皮肤,内面衬以粘膜而构成。①口腔前壁及侧壁:口唇和颊②下壁:口腔底③上壁:以腭与鼻腔相隔④向前借口裂通向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腔。•口腔由上、下牙弓分为:•①口腔前庭:牙弓与口唇及颊之间的腔隙称为口腔前庭。•②固有口腔:牙弓以内称为固有口腔。当上、下牙咬合时,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仍借上、下牙弓后方的间隙相通。(2)咽:咽呈漏斗形,位于鼻腔、口腔的后方,上与鼻腔、口腔、喉相通,侧壁各有一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下与食管相连。咽是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腔与喉腔的要道。因此,咽是消化和呼吸共用的器官。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由扁桃体等组成咽淋巴环,可防御细菌对咽部侵袭,在幼年时期此种功能较明显。(3)食管(约25cm)是消化管最狭窄的部分与胃的贲门连接食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异物容易停留,食管癌好发部位)根据其行程分为颈、胸、腹三段(4)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缘为胃小弯,下缘为胃大弯。贲门与食管连接,幽门与十二指肠连接。幽门处有括约肌。胃分为贲门部、胃底、幽门部和胃体。胃的形状和大小随内容物多少而有不同。胃特别充盈时,其容量约有3000ml,而在极度收缩时(如饥饿),又可收缩成管状。胃壁的构造:胃粘膜呈淡红色,在胃空虚时粘膜有许多皱襞,充盈时,则皱襞减少或展平。胃的肌层发达,由外纵、中环和内斜共三层平滑肌构成。在幽门处,胃的环行肌特别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粘膜在此处形成环形皱襞称为幽门瓣,具有防止肠内容物逆流入胃的作用。(5)小肠:消化管中最长而弯曲的一段,起自幽门,下与盲肠相连,全长约为5m~7m,由上至下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三部分。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最重要部位1)十二指肠•为小肠的起始段,全长约25cm~30cm,相当于十二个横指并列的距离。上端起于幽门,下端至十二指肠空肠曲与空肠连续。十二指肠呈C字形包绕胰头。十二指肠2)空肠和回肠•空肠和回肠迂曲回旋,盘绕在腹腔中部和下部,其周围被结肠包围。•空肠和回肠的粘膜具有许多环状皱襞和绒毛,以增加小肠粘膜的面积,有利于营养物的吸收。(6)大肠:是消化管的末段,长约1.5m,起自右髂窝,止于肛门,包括盲肠、阑尾、升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大肠在外形上与小肠有明显的不同,一般大肠口径较粗,肠壁较薄。•1)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cm~8cm,位于右髂窝内,上通升结肠,左连回肠。•2)阑尾•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上端连通盲肠的后内壁,下端游离,长约6cm~8cm。•阑尾根部在体表的投影位置:•通常以脐和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为标志。临床上称麦克勃尼(McBurney)点,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固定压痛。•3)结肠•介于盲肠和直肠之间的部分,按其所在位置和形态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4)直肠•直肠位于盆腔内,长约15cm~16cm,接续乙状结肠,下端终于肛门。大肠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大肠还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储存场所。大肠中物质的分解多是细菌作用的结果,细菌可利用肠内较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但更多的是细菌对食物残渣中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的分解,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大多对人体有害。2、消化管的微细结构(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管壁由内向外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浆膜)。图1胃肠道管壁的基本结构(图为食管的各层结构)1)粘膜:粘膜由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组成。经常分泌粘液,使粘膜表面润滑,便于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及粪便排泄等。2)粘膜下层•粘膜下层位于粘膜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和称之为粘膜下神经丛的神经网。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有分泌粘液的腺体。3)肌层•肠壁的肌肉包括数层肌纤维,每层肌纤维排列方向不相同。大部分消化器官有两层肌肉,内环肌和外纵肌。但胃例外,其还有一层斜行肌;结肠也较特殊,其外纵肌层沿结肠纵轴形成三条分散的肌带(结肠带)。•肌层的神经网称为肠肌间神经丛,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之间。•除口腔、咽、食管的肌层和肛门外括约肌外,胃肠道肌肉一般是由平滑肌纤维组成的。4)外层(浆膜)•浆膜是一层结缔组织
本文标题:医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54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