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8ppt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课标理解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解说流程一、课标理解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课,讲述了从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在思想领域作出的一系列探索,主要包括“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及近代中国政治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这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时空观念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深刻体会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感受先进人物忧国忧民的思想,增强家国情怀。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史料研习,探寻“救国良方”产生的历程,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的过程;史料实证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法、史料分析法等,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研读史料,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从而突破本课的重点。1.本课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特点。2.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形式,解决难点。五、教法学法本课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理念,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我将会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思辨法、制表列举和比较分析等教法。教法设计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方法、即讨论,探究学习方法。来熟悉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有接触,学生相对熟悉,对于已有知识基本采用自主学习法,如洋务运动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学法指导(一)课前抢学(二)情景导学(三)自主互学(四)合作探究(五)课堂小结(六)练习固学六、教学过程抢学内容:组织学生抢读课本第二、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时间在4-5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熟悉教材,理解教材,以便教师能更好的讲授新课和学生更好的理解新课内容。(一)课前抢学核心素养:历史解释思考问题:1.播放视频:《大国崛起》视频片段。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国际背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二)情景导学(1)西方社会发生了什么的巨变?而中国面临什么状况?(2)为了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面对巨变先进的爱国分子采取哪些救国?投影显示:1)西方:工业革命、开拓市场中国:列强侵华,民族危机,2)学习西方,思想解放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三)自主互学问题一阅读教材P68-P70部分和结合漫画,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屠龙大会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为寻找济世良方打下基础。核心素养:史料实证问题二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本课中近代有识之士,他们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怎样的药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救世良方:良方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抵抗派:林、魏);良方二洋务派中体西用(洋务派);良方三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良方四90年代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四)合作探究第一组:探究“中体西用”思想;(P69)第二组:探究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P69-P70)第三组: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四组:理解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P69第4节,P70)第五组:知识点的指正和补充。突破重点和难点问题阅读教材(P69—P70)及研读相关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所知道的近代有识之士,他们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怎样的药方?然后,把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以突破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组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师生合作探究。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李鸿章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张之洞《劝学篇》1、探究“中体西用”思想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1)中学为体: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根本(2)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3)目的: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4)主张:创建近代军用、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办近代学堂等。1、探究“中体西用”思想有关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突破本课重点问题一。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第二组学生阅读教材(P69第3节)和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强可富,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励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珍,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薛福成《振百工说》1、分析材料找出早期维新思想的背景、代表人物、主张、意义、局限?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早期维新思想,为更好的学习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材料二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康有为材料三《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变者天道也,……传曰:‘逝者如斯’,故孔子系易,以变易为义。”把孔子打扮成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平等观念的倡导者,尊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教主。材料四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严复2、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维新思想的主张及特点?人物著作思想特点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主张君主立宪制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变法通议》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变法和图存相结合严复《天演论》人民主权以西方进化论作为理论依据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史料解读和归纳概括能力,从而突破重点问题二。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小组探究、归纳结果——维新思想及特点第三组阅读教材第三部分,再结合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维新变法思想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早期维新思想,为更好的学习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思想: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启迪民智);政治:推动戊戌变法,促进政治民主化;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第四组通读课本及研读史料,小组探讨,突破难点。材料一: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三:这些对洋务运动有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人,逐渐脱离洋务思想原来的方向和轨道,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提出了更为合理的主张和建议,开始代表和反映了当时中国新兴阶级的要求。——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思考: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特点?(本课难点问题)设计意图:对本课内容的再次回顾、理解、运用,及爱国主义的思想渗透。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爱国情怀。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器物阶段制度阶段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五)课堂小结设计意图:用图示的方式,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本节课的完整体系,以实现历史课的体系化,结构换、网络化。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1.19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直接原因是A.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B.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了有识之士C.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D.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B(六)练习固学2.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3.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到:“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A4.19世纪九十年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这体现出张之洞主张A.全面向西方学习以应付清政府面临的危机B.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C.加强个人修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D.倡导西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B5.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D.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不断涌入中国A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设计意图:强化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本文标题:人教版必修3-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28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8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