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案例】:一节地理公开课上,授课教师把教学内容通过15个问题贯穿起来,班级40名学生,提问了35人次,全部回答正确。临近下课时,老师问:“同学们,就本节学习内容,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一致回答“没有了”。授课教师和听课人的脸上都露出满意的神情。【辩析】:一些教师总是把“课堂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多少”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于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殊不知,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决多少问题,而在于学生能够提出多少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健康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主体地位才能够得以“回归”。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要给予真诚的鼓励,让学生敢于质疑;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善于质疑;努力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经常质疑。【案例】:一个学生由于匆忙赶回教室,不小心碰碎了教学楼里的花瓶。恰好被德育主任看见,立刻叫住了这个学生。令人遗憾的是,德育主任没有询问学生是否被碰疼,而是严厉斥责学生并要他赔偿。在一节获得专家好评的公开课上,当学生在黑板演示,黑板上挂的教具突然掉下来,砸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被吓了一跳。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慌乱,她镇静地将教具捡起,挂在黑板上,继续开始了教学。砸没砸伤孩子?吓没吓着孩子?自始自终没有过问。【辩析】:教育究竟该以什么为本?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反思。须知,教学不仅仅是展示教学技巧、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要对学生倾注浓厚的人文关怀。好课的标准不只是充分体现了“对话、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应该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成长、共同体验生命的过程,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注入生命价值。学生碰碎花瓶,教具砸着学生,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物而不是人,难道物“贵”而人“贱”吗?我们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而我们却在思维习惯里缺少情感的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细节里缺少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让情感常驻心头?又怎能学会感激,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教育和课堂闪耀出情感教育的光芒,才是教育和课堂的价值所在。【案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不料,这位老师却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就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补救的方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就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案例解析】现代教育倡导创新性教育,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使其向创新型学习者发展。案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一直鼓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来说,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思想,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是他们的创造力的表现和结晶,我们必须予以重视。那位母亲开始大发雷霆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破坏,而是好奇心的驱使。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心,孩子才会不断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地呵护这种好奇心,因为这种好奇心就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案例】:美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在被问及成功的因素时,他却说对自己在小学受到的一次惩罚念念不忘。小时候的麦克劳德非常调皮,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出于好奇,解剖了一条狗,想看看它的内脏,事后才知道那条狗的主人是校长。麦克劳德傻了,等着一个严厉的惩罚,可想不到校长的惩罚是让麦克劳德画一张狗的骨胳图和一张狗的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绞尽脑汁认真地画好图,交给校长,而事情的结果是校长非常满意而不在追究杀狗的事件。【分析】:搞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起重要性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它能对学生产生很大的教育“效应”。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能顺利开展工作最起码的条件;也是良好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应该是朋友的关系,在于学生交往时,老师要紧记自己是个教育者、领导人,时时不忘以种种方式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审视问题、处理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等。把学生当成知己的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可以消除学生害怕老师的心理,只有老师首先敞开心扉,显露真实的自我。让学生了解你,同时你也了解学生,师生间才能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形成牢固的亲和力。让学生感到老师既和蔼可亲,做事又有原则,与老师相处,既感到愉快,又学到不少知识学问和做人的道理。讨论与分析请老师们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及评论,结合讲座中所学内容(比如,对于学习活动的误解,学习活动的特性等),选取一、二个角度来阐明你的看法,最好能够提供本学科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不少于300字)。很早以前,英国有一个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对动物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狗的内脏到底怎么长的。终于有一天,好奇心促使他将学校校长心爱的小狗杀了看个究竟。为此,校长当然要惩罚他,不过校长既没有大发雷霆,大打出手,也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传来家长发泄一通,责令赔款道歉,更没有满口“开除,开除”不容商量,这样的校长并不少见,而是要求麦克劳德解剖小狗后,画出一幅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图。他愉快地接受了惩罚,也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两幅图现在收藏于英国皮亚丹博物馆。麦克劳德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对于这则故事,有人认为,尽管麦克劳德(简称“小麦”)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未必与校长的这次宽容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而且校长的处理有纵容之嫌,没有以此为契机教育小麦要“尊重生命”,如果小麦们今天对狗感兴趣就可以杀狗而不受惩诫,那,是否明天他们对人感兴趣就可杀人呢?也有人认为,虽然不能把小麦成为解剖学家完全归功于校长的这次教育,但是,假如校长不是这样处理“杀狗事件”,而是大发雷霆,请家长责罚或者开除了事,那也真可能把小麦成为解剖学家的可能性给扼杀了。校长对小麦的处理是宽容而非纵容,他也惩罚了小麦的“杀狗行为”,但并没打击小麦杀狗的目的——学习生理结构的兴趣。而且,是否可以假设,如果今日不让小麦们杀狗,明日他们才会“杀人”;或者说,因为今日杀狗,探究欲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明日才不会杀人。分析:迈克劳德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校长,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校长“惩罚”的两张图,迈克劳德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呢?通过这一实例,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英国终身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人的一生应该不断地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而实现人们的自身全面和整体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校在校的这一段时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之能够享用终身。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发展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全面地、合理地分析,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背景,合理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不能动不动就是呵斥、否定、以偏概全,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合理地引导和教育会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危害,使学生能及时地改正错误,从而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教师应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努力培养学生的优势,使学生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这样,当他们成人之后,就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由此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它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更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从实际出发,依据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让孩子在充满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反思自己,认知事理,从而自觉主动地改正错误。
本文标题:教育学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95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