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从过剩经济学到危机经济学
『管理前线』[管理文库]从过剩经济学到危机经济学作者:一锅小狗提交日期:2009-5-515:02:00访问:2257回复:52这一次所写的其实是过剩经济学的修改版,在这一个版本中,我从美国历史上的统计数据上证明了过剩经济学的一些观点。增加的第二部分则是经济危机的预测以及美元在将来的一些走势。发在这里,希望有人踢俺的屁股人只有在被人踢屁股的过程中才会慢慢长大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拍人砖头,利人利已,利国利民废话少说,从头开始吧目录引言第一章,实体经济过剩——产品过剩第一节,引言:郓城故事之一,烧饼过剩第二节,存货过剩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走出危机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第四节,走出危机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第五节,存货过剩之2。0版,产能过剩第二章:认识经济危机第一节;经济危机的预测方法第二节,经济危机的过程以及触底反弹的信号第三节,经济为什么先天具有加速增长的特性第三章:货币过剩第一节,郓城故事第二节,货币过剩的形成机理第三节,走出过剩之被动篇,大自然的手段第四节,走出过剩之主动篇,人类的智慧第五节,货币过剩之2。0版,外汇过剩第四章:金融过剩,虚拟经济与货币和实体经济脱节第一节,金融过剩的形成第二节,金融过剩之2。0版,金融衍生品过剩第三节,走出危机之前方的路第五章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第一节,经济危机的真正成因是人性的自私,贪婪与短视第二节,过剩与短缺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循环第三节,美元的现在过去与将来。7天酒店出行入住7天,77元特惠大床房更多品牌专区作者:一锅小狗回复日期:2009-05-0515:03:25前言过剩经济学在我心中最早的萌芽出现在2006年,当时我一个朋友朋友花尽了自己与父母的积蓄(25万)付了首期买了一套70几平米的房子,此后他每月的生活费只剩下了不足两千元(每月花四千多元供房子)。而在2000年,我一个根他情况相近的朋友只需花十七万就可以在上海买到很不错的房子,生活过的逍遥自在。在中国经济经历了连续七年超过8%的高增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严重的下降了!这让我对这种GDP的计算体系和它背后的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一些思考,我形成了一些简单而又初步的想法与理论,依据这些想法,我推算出中国房价早晚会出现一次大跌,最晚不会晚于2010年。大约同时,国内企业界有很多人也预测出了这一结果,并依此制订了一些防范房地产低谷的方法,象我们公司的母公司就制订了一个不开发售价高于三千五百元一平米房产的策略(后来又调整到四千元),退出一线城市,集中精力发展二三线城市市场。而国内一些建筑机械企业收缩与房地产密切的产品,转向路面机械市政工程机械等产品。2008年以后,当我们之前的一些预测一步步的变成了现实。我开始研究为什么我们企业界有那么多人预测出了这次经济危机,而更为专业的经济学家们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预测出这个房地产冬天。经过一系列的反思,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企业界用了一些宏观经济学中所没有的方法与概念。一,最终市场概念我们公司为什么会预测出房价的大跌?当时我们计算了房价与一般工人的收入,2006年,上海相当一部分房价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种房价只有月入万元以上的夫妻才能承担的起,而当时一般工人夫妻的月收入只有六千元左右。随着房价的越来越高,房地产供应越来多,投资者买的越来越多,住房者买得起房子的人越来越少,最终将因供求失衡而导致房地产崩盘。可除了谢国忠许小年等少数人之外,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房地产行业是由投资需求和自住需求两个需求拉动的,他们把这两个需求看成两个近乎独立的变量,但在我们搞企业的人眼里,投资需求是自住需求的衍生需求,无论是捂在手里三年还是五年,投资购房者们最终还是要把房子卖给自住者,而当房价高到自住者们再也买不起房子的时候,就是房地产市场开始崩盘之时。事实上,对企业界来说,从最终市场的来做投资决策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我自己是搞建筑机械的,我用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来研究房地产。因为只要房地产没有了需求,建筑行业就会萎缩,建筑行业萎缩,我们的建筑机械就没有人买,我们从来不会把房地产与建筑机械需求看成两回事。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把投资与消费看成了两个总和为一常数的变量,它们认为消费少了,投资就会变多。但这并不是事实。这个社会上有无数种产品,有面包,冰箱彩电等消费品,也有钢铁、机床,炉子等工业品。人们之所以生产工业品,是因为他们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品,人们生产钢铁是因为有人生产机床与炉子,人之所以生产机床,是因为有人在生产炉子。人们之所以生产炉子,是因为有人在生产面包,而一旦没有人生产面包,就不再有人生产炉子,没人生产炉子就没人生产机床,没有生产机床,就没人生产钢铁,一切生产都不复存在,正如市场营销学所说:工业品是消费品的衍生需求,消费为投资提供了最终市场。当消费持续不足之后,投资就没有了市场,最终必将引起投资的不足。就是说,从长期而言,消费与投资是共同发展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比如美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67%左右。可多余的投资跑到哪里去了呢?二,对资本折旧的理解不同在宏观经济学中,他们认为资本折旧率δ是一个固定的常数,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的作用(注一),随着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单位产出就会越来越小,小到等于折旧率δ之后,经济就趋向于稳定,因而严重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这与事实不符。在我们企业界眼中,资本的折旧分为三种1,自然磨损,即折旧δ。很明显,他与资本存量成正比,δ可以认为是一个常数2,技术更新,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原有的设备虽然没到使用寿命,但也被更替掉,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不断引进国外的新技术,由这方面带来的资本消耗很大,这才是中国与发展时期的日本德国的投资占GDP比重高过美国的根本原因,在国家进行技术引进的时候技术更新型的折旧自然很大。如果国家处于稳步发展之中,这部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常数。3,企业的停产转产与倒闭,。资本的价值与折旧中有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永续经营原则。一个工厂只有在持续运转,它的折旧才很小和接近一个常数,一旦企业停产一两年,再想恢复工厂的产能,至少需要再次投入原值20%甚至50%的资金,一旦企业转产,原有的设备安装与办公室装修要重新来过,这才是资本损耗中的大头!即使是在正常的年景,现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也有三五年,在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倒闭的企业数量相对比较少,而且倒闭的一般都是小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量也就很小。而在经济危机时期,大量的企业倒闭与停产,而且很多都是大企业,由此带来的资本消耗大大上升。而由企业倒闭停产所带来的资本消耗率的变化使资本消耗率d成为一个随经济周期而变化的变量。由于资本折旧率并不是一个常数,萨米尔森等人关于经济会在资本的边际效益等于折旧率时实现平衡稳定的观点也随之失去了基础三,对产量与销量的理解不同在宏观经济学中,它们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但在企业界眼中,现在是一个产能过剩的时代。我们从不认为产出等于收入。产量与销量(收入)是经济中同样重要的两件大事,长期来看,销量永远只可能小于或等于产量,你不可能长期出售一个根本就造不出来的东西。但是在一个产品过剩与产能过剩的社会里,销量是一个比产量重要很多倍的指标,在今天这个经济冬天,是美国人不需要汽车了吗?是中国人不需要房子吗?显然不是的,什么原因让美国的汽车厂停产,中国的房地产商人不肯造房子了呢?美国人不会造汽车还是中国人不会造房子呢?都不是的,是造了房子与汽车没人买,生产才停滞不前的,其根本原因是市场没有了,是消费所形成的最终市场不足带来了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所面临的危机是最终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所形成的危机。我们只有同时站在产量与销量这两个角度来研究经济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经济危机,事实上正是产量与销量的差额——存货的不断累积才是经济危机的形成的根源,当存货不断积累,越来越大,大到厂商不再相信存货一定能在可预测的将来被出售的时候,他们就停止生产新产品,由此导致工人们没有了新收入,没有新收入就没钱购买产品,存货就更加卖不掉,厂商就更不肯生产新产品。这种恶性循环就带来了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生产过剩从来都不是产品已经丰富到人们已经吃不完用不了,生产过剩所面临的真正危机向来都是有效需求的货币不足。即使是生产过剩的高级形式——产能过剩,也跳不出这一范畴。事实上,在二一世纪的今天,当企业界的思维模式早已从供不应求时代的生产导向、产品导向、推销导向,发展到供过于求时代的客户导向、市场导向以及社会营销导向的时候,宏观经济学们还停留在供不应求时代的产出=收入的思维模式上来研究经济实在是件很可笑的事,他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发现和预测经济危机。四,对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的理解不同宏观经济学认为货币有价值储藏功能,但货币只在微观上有价值储藏功能,而在宏观上,它并没有价值储藏功能!假设某一个中国人在2007年,少吃两万个馒头省下了两万块钱,到2009年他拿这些钱可以买到两万个馒头来吃,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贮存了价值(馒头)。因为区区二万块钱在中国二十万亿GDP中是微不足道的,多出这二万块不会引起任何物价变化。但如果每一个中国人在都在2007年储蓄了两万块钱,到2009年大家一起拿这些钱出来买东西的时候,由于全中国在2009年只生产了价值20万亿的产品,市面上流通了四万亿的人民币。物价上涨一倍。大家所能买到的仍然只有20万亿的产品。根大家没存钱时的结果一模一样!!,这个现象在经济学上叫合成谬误,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叫作量变累积引导起质变(详见注一)货币并不是价值,更不是财富,货币只不过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分配权,拥有更多的货币只能让你在社会上分得更多的产品份额,而不能增加财富与价值本身。它能够等同于价值与产品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一定要有足量的产品支撑。当这个前提与基础被人们打破的时候,货币就与产品脱节了,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被打破,货币也就不再能够储藏任何价值!当中国人拼命储蓄,而没有足量的可消费产品支撑的时候,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随之失效,这时候他们发现自己没地方花钱,买什么什么涨价,卖什么时候贬值。当他们买房子的时候,房价涨了,当他们买股票的时候,股价涨了,当他们卖房子的时候,房价跌了,卖股票的时候,股价跌了,咬牙什么都不买,把钱放在银行里,通货膨胀了,钱不值钱了.所有这一切都只有一个原因,钱太多了!!五,对金融在经济中功能的理解不同金融在经济中本来起到了一个润滑剂的作用,他降低了经济运行中的阻力,促进了社会的优势资源更多的流向优秀企业,为很多有潜力的企业提供了企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资金。但他本身并不是财富,更不是价值。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货币的分配权而已!连货币都不是价值,又何况是股票等金融产品?当太多的货币分配权(金融)追逐有限的货币,太多的价值分配权(货币)追逐有限的产品。这个链条就开始越拉越紧,拉断的那一刻,就是危机到来之时。任何一种润滑剂都不是越多越好的。比如发动机里的机油。发动机生产商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油尺,告诉我们加机油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则润滑能力不足,发动机功效下降,故障增多。这时候,多加五十块钱的好机油可能会让我们一年省下三千块钱的燃油,几万块的维修费用。但是润滑剂的作用也仅此而已,他终究不能取代柴油与汽油本身,他本身不能产生能量。如果你把机油当成了比柴油更好的能源,机油加的太多,不仅不会发出更多的能量,而且会带来烧机油,燃烧室积炭等一系列的故障。当人们拼命的发展金融产品,搞得金融衍生品的总价高于全世界GDP十倍的时候,一种新的危机必然出现,次级债只不过是这个危机的导火索而已,他从来都不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金融海啸这一百年不遇的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开始发现宏观经济学里很多观点与事实极度不符,宏观经济学认为人们的收入要么用来消费要么用来投资,可是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我们的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既没有用来消费也没有用来投资,我们想消费,但我们担心明天没有收入所以不敢消费,企业想投资,可是他们没有市场,所以无处投资,每个人都说经济危机是一种信心危机,可是谁摧毁了信心?又是怎样摧毁的呢?当金融危机到来之后,我们发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了,每个人都在谈
本文标题:从过剩经济学到危机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0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