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公共危机与个人岭南大讲坛·学术论坛第二十七期主讲嘉宾: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导)时间:4月13日晚地点:华南师大大学城校区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洪大用教授,安徽人,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处长,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社会》、《学海》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感谢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邀请,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对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它与个人关系的一些认识。我是今天下午从北京坐飞机赶过来,北京离这里将近两千公里,这么快的时间能够赶过来,这是现代社会的方便之处,我一会儿也会讲到,也是现代社会危机容易扩散的一个很重要的新条件。为什么我要讲公共危机与个人呢?去年三月份,应广东省委的邀请,在广东省委中心组的学习论坛上我做了“关于中国转型时期的公共危机及其管理”,主要是面向政府官员。这次我接到广东省社科联的邀请,知道岭南大讲坛要面向很多学生,以及一些公众进行演讲,因为对象不同,所以我要讲一些个人与公共危机的关系。第二个方面需要说明的,通常把公共危机理解为政府通过一定的机构、一定的制度来对发生的危机进行处理、平息事态、恢复秩序,但是这是一个一般的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我要讲到我对这2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任何一种危机管理,其实都离不开社会组织、离不开公众个人,没有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的参与和合作,公共危机的管理也很难顺利地完成。确定这个题目的第三个理由,我在2003年曾经参与主编和主持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关于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风险丛生的时代,加强公众的危机教育,或者说风险意识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我个人做了一点研究,虽然是初步的,但是愿意跟大家分享,使大家了解一些关于公共危机的一些危害、特点、趋势,以及危机当中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办。基于这三个方面的考虑,我把今天的题目定为“公共危机与个人”。作为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作为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这里会涉及到一些公共危机事件、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些概念,当代危机的客观性以及它的主观性,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存在的危机和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危机。第二个问题,讲一下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我要强调的是,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是公共危机管理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前提。第三个问题,公共危机的个体根源与管理公共危机的一种思路。整个演讲的主题,就是通过缓解个人危机来防止公共危机的发生,围绕这方面展开。什么是公共危机?个人如何认识公共危机与危机管理呢?这里有一些简单的概念,不要求大家详细的了解,但有一个初步认识。公共危机最初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一个人濒临生死之间,后来沿用到其他领域——个人家庭危机、政府危机、金融危机等等。危机在词面上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危险的根源,另外是指危机发作的一种状态,面临着一个特别严重的关头。这样,危机也就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公开3爆发,还有一种是没有公开爆发。公共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威胁到社会大众生产生活秩序,乃至生命财产安全的一种事态。这里讲公共危机,实际上有两个前提,它不等于个人危机,比如说个人因为失业、因为生病、因为家庭夫妻不和,或者家庭突然意外事故,都可能导致个人或者是家庭危机,但是没有造成公众范围内的影响,还是属于个人的范畴。公共危机不等于个人,或者是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组织内部的危机。但是这里关系也比较复杂,个人由于家庭的原因,或者其他的挫折,造成了一种反社会的情绪,也可能促发公共危机。一个企业如果破产了,一大批职工需要安置,引起群体性事件,也有可能引起公共危机。公共危机不等于个人危机,或者一个组织的内部危机,但是他们也有关系。另外,我们讲公共危机,是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超过民族国家范围之外,也有很多国际性的问题,比如说气温如果再上升一些,海平面也会上升,一些岛国就会淹掉。跨国的危机,不是今天研讨的范围内,但是一个国际性的危机也有可能引发国内危机,国内危机也有可能造成国际的影响,比如说2003年的非典,造成很大的危机影响,还有刚刚过去的西藏骚乱,也在国际上引起非常大的影响。这次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北美国家,对中国其实都是一边倒的声音,他们的媒体有一点肆意歪曲、颠倒黑白,已经造成了一种很大的反对声音,对我们的奥运圣火传递造成影响。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和特点洪大用:还有公共危机事件。危机本身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潜在的,还有显在的,已经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例如今年发生大雪灾、西藏骚乱等,公共危机事件是已经发生的,对大众生产生活造成威胁的一种事态。现在面临的公共危机事件有很多类型,学术界也有一些划分。4最简单的划分,由自然原因造成的和社会原因造成的,自然原因造成的比如说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有今年年初的大雪灾等。有人类社会自身原因造成的,比如说社会骚乱、战争、恐怖袭击等等。但是在现代社会里,要严格区分哪一种危机是纯粹自然原因导致的,或者是社会原因导致的,也会比较模糊,比如说美国的飓风袭击,跟它的防灾体系非常不力,也是相关的。还有像今年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其实已经有很多反思了,它不仅仅是一次天灾,有没有体制性的因素、有没有人的因素,现在看来这些方面还得继续反思,但是我个人认为跟我们的电力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反应的敏捷程度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体制性的反应迟钝,也是有关系的。对于人类自身原因导致的各种公共危机,有人就进一步地区分,比如说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像是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泄露。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社会的技术非常发达,技术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风险。还有经济原因导致的,比如说金融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还有现在中国股市,当然现在不能叫危机,但是大起大落,也是有很大社会影响的。还有政治原因导致的,由社会纠纷和冲突所导致的。不知道同学们知道不知道,前几年几起很重要的群体性事件,比如说安徽池州骚乱事件,还有就是重庆万州的骚乱事件,包括河北定州的冲突事件,很多都是由于群众性的纠纷,包括一些利益纠纷引起的。还有由于社会心态等等原因导致的。社会危机的类型有很多,看你拿什么标准划分了,但是,不管什么类型的危机,都有共同的特点。大体上危机有这样的几个特点:突发性、易变性、危害性。危机往往是突如其来的,在不知道的时间、不知道的地点、不知道的条件下突然发生了,比如说非典,比如说大雪灾,当然一开始也是有预报的,但是演变成大规模的突发事件,也是很难预料到的。另5一方面,危机尽管是突发性的,但是它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个意义上讲危机也是可以预防的,我在后面也会讲到。危机的易变性,也就是危机一旦发生,它的演变往往是不确定的,比如说非典,由于一些个案,造成那么大的危机,大家一开始也不是那么清楚。危机的演绎、变形,实际上是造成了危机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危机的危害性方面,任何一个危机一旦演变为危机事件,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包括物质财产的损失,甚至生命的损失。这些都是有形的,还有一些无形的损失,心理层面的,比如说美国的“9·11”袭击,对美国公众心理上打下的烙印很深,留下一个创伤。现代社会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它与我们现代社会的条件是密切相连的,我们现代社会面临什么样的条件呢?第一,人口的增长和人口密度的增加。我不详细展开讲了,比如说非典事件,如果是在人口稀少的地区,不容易传播开,也不可能演变为那么大的危机。另外,全球气候的变化,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及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怖主义的袭击,还有社会的各种紧张和冲突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共同的特征。现代社会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公共危机事件,因为一旦发生,造成损失的概率很大,而且造成损失的价值量也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现代社会是一个一体化的社会,比如说像我们国家城市和农村,由于交通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高度联系在一起,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在非典期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控制人员的流动。另外我们这个社会处于全球化时代,全球各个国家密切相关,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事件就可能造成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我们这个社会也开始在物质上越来越丰富和发达,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发生一场天灾的话,造成房子的损失,价值就不会很6高,但是现代社会,这种损失就可能非常大了。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存在着一种滞后现象,在社会学上有文化堕距的概念,是指什么呢?是指社会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价值观的层面,发展、变迁的速度不一样,通常物质技术层面的变化要快于制度的变化,而制度的变化要快于价值观念的变化,由此就会造成各个部分的错位,导致很多问题。我们很快进入了现代社会,我们很难想象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这三十年中国的变化,这个变化非常之大。社会在物质层面变化这么大,但是不意味着我们的观念和制度安排都能够跟上,所以这中间会有一个差距,往往导致我们应对危机的时候可能准备不足,比如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去年才出台了一部法律,这是在非典之后我们的制度建设进程加快的结果。危机的两面性、危机集中存在的几大领域在现代社会一方面公共危机频发,另外也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由此研究危机、推动危机管理的改进,成为学术界、政府和广大公众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家要着重了解的一点是,尽管目前是危机频发的时代,但还是要认识到危机的两面性。首先看一下危机的真实存在,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危机屡屡发生的状况看,其实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和冲突,人类社会正是在挑战各种危机,应对各种危机的基础上不断向前迈进的。我们国家从七十年代到现在,这三十年的时间,我估计在座同学可能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出生的,但是这三十年我们有着亲身经历,觉得有几个大的变化,社会学上讲就是大转型。第一个方面的变化,是在社会形态上,从总体控制型的社会向多元开放型社会转变,在改革开放之前,这个社会实际上政治、经济、社会高度统一,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里的单位制、农村里的人民公社制,那时候社会成员自由度非常小,我们小的时候一个村庄的人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没有基层组织的介绍信,你就寸步难行了。7今天这个社会完全不是这样了,你想到哪儿去就到哪儿去,是高度自由的。在资源的配置方式上,我们这个社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是计划经济体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社会成员依赖于你所处的单位、所处单位级别的高低来获取社会资源,改革开放之后,实际上中间也有一段曲折,但是最终基本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我们国家已经是客观的事实了。另外,产业结构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原来那个时代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但是农业占的比例非常高,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由以农业为主基本上走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减少。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整个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各种新的企业类型、新的组织模式开始出现。在城乡结构上快速的城市化,使得我们生活场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八十年代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的,但是现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大概是40%多。八十年代我们到北京上学,很少有流动人口,但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好像一夜之间增加了很多,到现在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甚至向农村蔓延,要征地、要拆迁。一个农村人转变为城市人,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角色变化,要适应城市的生活,要在城市里找工作、受教育、要有住房,由此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第五个方面是社会控制方式上的转变,原来主要是以行政为主的社会控制,现在是多元控制方式并存。在价值观念上,在原来那个时代是集体主义,强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尽管现在我们依然提倡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但是这个社会确实出现了一种文化趋向,这种文化趋向就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很明显地8是跟传统时代的价值观念不太一样了。这样的一个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社会转型过程,
本文标题:公共危机与个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0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