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翻译下列句子。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答:含义:。事例:。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10.D(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政2.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失道者(守城者)7.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排比:增强语言气势8.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10.否定句排比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11.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2.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3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4分)9、翻译下面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A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1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