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荷塘月色优秀精品获奖课件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朱自清采莲图荷花作者简介走近朱自清朱自清,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5(27岁)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轶事•1929年11月,与朱自清一起生活了12年的妻子武钟谦因病去世。留下三子二女。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1932年8月,与陈竹隐女士在上海结婚。陈是四川成都人,少先生7岁,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为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工书画,善度曲。婚后育有二子一女。朱自清(1898——1948)主要作品有:《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相关图片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清华园中的荷塘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荷塘月色题解: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整体把握1、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10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作者散步的路线是怎样的?2、综合、归纳。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2、综合、归纳。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2、综合、归纳。第一部分(第1节)点明心境,交代缘由。第二部分(2—3节)小径漫步,抒发感受。第三部分(4—6节)荷塘月色,景语情语。第四部分(7—10节)忆江南采莲,向往憧憬。2、综合、归纳。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出宁静小径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文章结构讲读第一段:(一)指名朗读朗读第1自然段,注意节奏要慢。(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问题探究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朗读第2自然段,作者在通往荷塘的路上,写了哪些景色?——小路,树木,月色。“幽僻”“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踱”字能否换成“走”字?为什么?1.“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踱”字能否换成“走”字?为什么?我的见解:从文中看,这里的“踱”字不能换成“走”字。“踱”字写出了作者若有所思的神态、放松随意的心情和暂时摆脱世俗的安宁。如果换成“走”字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流露出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慰,欣赏荷塘月色时的淡淡喜悦,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4、“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讲读第三部分: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月色下的荷塘(2)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3)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繁盛茂密。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洁净、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博喻: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5、“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另外还有一些比喻,如:描写荷花的“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通感用歌声比喻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听、嗅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的想象和联想。艺术表现手法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1、通感月下的荷塘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零星点缀(拟人、比喻)缕缕(通感)颤动(比喻、拟人)看不见的脉脉静(实)动(虚)素淡宁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4)本段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月下荷塘图,请从虚实的角度分析其妙处?这段描写,作者从荷叶写到荷花这是静态实写,再由荷香写到荷波是动态虚写,最后写到脉脉的流水这是虚写映衬。作者的描写既有静,又有动;既有虚,又有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写出了荷塘恬静和谐的美,形成一种优美的意境,使地上的荷塘和空中的明月相映成趣,同现实以及自己的心境形成对照。•(5)这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色。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给本段拟个小标题:•荷塘上的月色•(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浮”,•“洗”,•“笼”。(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3)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
本文标题:荷塘月色优秀精品获奖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2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