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教学设计《功》教学案例临西县第三中学李恒云作者简介:李恒云,职务:教务处主任;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单位:河北省临西县第三中学手机号码:13903195716地址:河北省临西县第三中学邮编:054900【课前分析】(一)教材分析《功》是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从内容来看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新授课,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功和功率。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初中物理课。功是在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描述力的另一种效果的物理量,本节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介绍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教材的编排符合,物理概念的教学的程序:包括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在引入和形成概念后,进而加以巩固和深化。教材中对两个物理量的引入都源自生活实例,建立的过程又是通过学生观察或是新旧知识的类比,最终又回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以巩固。(二)学情分析2八年级学生大致在15岁左右,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物理学中功与能量紧密结合,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在没有学习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三)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生活,分析、探究、讨论生活实例,经历过程培养情感。在设计理念上,主要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体现了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最大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要求制定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大小的计算公式、单位,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理解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观察、比较、讨论,学会判断力是否做功。2.通过自读、思考、讨论、实践,尝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物理问题,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会团结协作,善于观察和探索的习惯。2.努力培养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3.学会关爱他人,关心国家大事,树立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3功的含义及计算,是学习功率和以后学习机械效率的基础,功率概念及计算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实际生活中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利用W=FS、P=W/t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机械功的概念非常抽象,在生活中也很少涉及,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利用生活实例和图片,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做功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必要因素,要描述这个过程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通过汶川地震、新疆雪灾、青海玉树地震的实例,加入到课程过渡或练习中。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留意,都会发现有物理,更感觉到大灾面前有大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母爱的伟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珍惜。努力实现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中应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不丢弃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具体设计如下:1、复习提问相关知识师:(1)什么是力?单位是什么?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师:(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效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或改变物体的形状。师:(3)重力的方向?生:竖直向下。42、新课的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一些搬运东西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师: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怎样描述这个过程?生:都在用力移动物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效果一样使物体改变了位置。(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去寻找物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探究)板书:一、力做功3、功的概念:力学中的功与力联系紧密,功吸取了“成效”的意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师:小聪拉箱子发生了什么物理现象?生:有了成效,移动了一段距离。师:小明呢?生:虽然费了力,但箱子没有动,没有成效。师:重力也作用在物体上,有没有成效呢?生: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没有成效。师:物理学中规定,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教师板书:物体受力(F)(彩笔混合书写用彩笔混合书写是为了醒目)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距离(s)4、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得出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此时学生对功理解并不透彻。这时让学生多媒体中的生活劳动场景。师:对物体施力有什么不同?生:(1)推石头、搬石头。都有力无距离,不做功。(2)因惯性,有距离无力,不做功。(3)有力也有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互相垂直,不做功。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进行演示并分析。(如粉笔盒,学生文具、水桶等,可以提起水桶从教室前走到后面,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同时可进行图片展示)得出力不做功的三种情况:⑴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但物体静止不动⑵不劳无功: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有距离,但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⑶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移动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5距离互相垂直(利用身边的实例进行分析,不仅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使学生加深了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边观察边分析,轻轻松松突破难点)随即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和。2、下述情况哪些力做功:A.用水桶从井中打上水来B.手提水桶原地不动C.手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前进D.汶川地震后一男孩推水泥板救同学但未推动E.新疆雪灾发生后,我工程兵利用大型工程车推雪开辟生命之路F.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了一段距离G.苹果从树上落下砸在巨人头上(这样做能趁热打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同时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5、功的计算:师:同学们已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现请你们猜猜:做功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生:(发言)师:你们的猜想应怎样得到证实?生:(讨论后)师:能证实猜想是否正确,除了用实验外,也可以采用别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自己猜猜,结合我们的课本,也可以参阅课外的书籍、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讨论后)师: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板书]:二、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说明:计算式、决定式,但不是定义式)2、单位:牛·米N·m焦J1J=1N·m(每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都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大小的概念。)师:1N是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1J应该是多少呢?6生:1J就是把一个鸡蛋举高2m所做的功。(或把两个鸡蛋举高1m)自读例题后练习。[实战演练]:灰太狼用20N的水平拉力,把重100N的喜羊羊拖回了1000m外的家;红太狼把喜羊羊背上了10m高的狼堡;喜羊羊趁两狼烧水的功夫,逃脱了并从3m高的窗户跳了出去。试求:灰太狼、红太狼、喜羊羊各做了多少功?(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写在练习本上。练习题中编入热播动画片的主角,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多媒体中展示三位主角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活跃课堂气氛。)6、功率:展示玉树灾区画面。师: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里氏7.1级特大地震,在灾后救援和重建家园的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大量的大型工程机械?(过渡到做功快慢的问题)生:大型工程机械比人工快。(与现实生活讲效率相联系,同时通过玉树地震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要关心国家大事,学会关爱他人)然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复习相关知识,用类比的方法自学功率的意义、定义、公式。板书后强调,P、W和t的关系。[板书]:三、功率1、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做功率3、公式:P=W/t师:(1)做功多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2)做功时间长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生:(答)师:①P由W和t两个量决定。②P=W/t是功率的定义式、计算式,但不是决定式。每台动力机械都有它的额定功率,它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板书]:4、单位:焦/秒J/s瓦W千瓦kW1W=1J/s1kW=1000W(最后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加以反馈,这也达到了突出重点的目的)7[实践]:1、一台机械的额定功率为7500W表示什么意思?2、甲乙两人同时登山,甲先到达山顶,你能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吗?3、青海玉树灾区,一起重机15s内把质量为0.7t的水泥板提升了4m的高度,水泥板下压着一位母亲,她怀中抱着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奇迹般的活着,试求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三个练习题的选择都一定的目的。第一题为检查学生对功率物理意义的理解,第二题为巩固P、W和t的关系的,第三题是考察功率的计算,练习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7、小结: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收获。(教师做补充,尽可能把三维目标全面涉及)8、作业:1、完成P80自我评价2、调查一些机械的额定功率3、测量计算自己上楼的功率(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作业中紧扣重点,难点,激发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设计了以下题目)9、板书设计:第十一章功与机械1功一、力做功(彩笔混合书写)物体受力(F)沿受力方向移动一定距离(s)二、功的计算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2、单位:牛·米N·m焦J1J=1N·m三、功率1、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时间完成的功叫做功率3、公式:P=W/t4、单位:焦/秒J/s瓦W千瓦kW1W=1J/s1kW=1000W8【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本节课时,考虑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想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究。因本节课没有复杂的实验,观察、探究的都来自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同学们在团结协作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并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训练题难度适中,有针对性,并把学生们喜爱的动漫设计到题目中,是练习不再枯燥,检测效果好。练习中加入雪灾、地震的内容,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教学,效果良好。不足之处:(1)本节课共有两个概念,在功的概念教学耗时较长,应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时,也应掌握时间。
本文标题:《功》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4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