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111
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A.达尔文B.《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A.8个种群B.一个种群C.8个种族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基因型AAAaaa比例18%78%4%A.18%82B.36%64%C.57%43%D.92%8%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说明()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1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17.最早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种群,后来由于水的阻碍分为甲和乙两个群体。如果甲群体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剧烈变化,而乙群体的环境没有这种变化,群体甲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A.最初比乙慢B.开始比乙慢,然后与乙相同C.开始比乙快,然后比乙慢D.开始比乙慢,然后比乙快18.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20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是: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对这段话蕴含的科学道理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B.“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C.“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D.“自然奇品悉具”的根本原因是在人工选择条件下,金鱼发生了定向变异2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22果蝇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BB、Bb为灰身,bb为黑身。若人为地组成一个群体,其中80%为BB的个体,20%为bb的个体,群体随机交配,其子代中Bb的比例是%%%%2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24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一环节的作用()A.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C.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D.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25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A.优胜劣汰B.过度繁殖C.生殖隔离D.性状分离二、非选择题1.达尔文学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_________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19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20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s)是显性。在19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而到了20世纪则上升到了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1)在19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_____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_____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2)在20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_____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______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的,________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_______方向进行。(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多样性4、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________,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________,其产生的方向是________,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________。(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个体为35只,Aa(灰身)个体为60只,aa(黑身)个体为5只,请问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4)已知果蝇白眼(b)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白眼果蝇,那么白眼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5)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10-5,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的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通常经过长期的________隔离可达到________隔离。(7)通过对果蝇及其他生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可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________;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D解析:拉马克主要观点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用得越多就越发达。2.D解析:经常伸长颈和前肢并不能改变颈和前肢长短的遗传特性。3.B解析:遗传是确定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自然能从中选择有利的变异,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D5.C解析:种群进化的观点是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发展,不属于它本身。6.B解析:尽管猕猴有8群,但它们生活在同一地区,彼此可以交配。7.B解析: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隔离的两种形态,两者无必然因果关系。8.A解析:由于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自然选择加快了A种群的进化。而B种群生活环境保持不变,由于它已适应该环境,进化进程将较慢。9.B解析:本题为物种间生存斗争,A无关;高、低并不是进化上、结构上的特点,故排除C、D。10.C解析:概念题。11.C解析:A的频率为18%+7821%=57%,a的频率为4%+%7821=43%。12.B解析:隐性基因型个体不育,而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产生可育后代,因此显性纯合子和显性基因比例逐代增加,但总有少量杂合子,故隐性基因很难完全灭绝。13.B解析:A、C正确;多倍体植物是染色体变异所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B错误。14.A解析:只要基因出现的频率一定,性状出现的频率也保持稳定,故B、D错;环境变化并不能凭空产生性状,C错;一个性状对环境适应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111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68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