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桃花源记》导学设计
八语下七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李娟1课题:25、《桃花源记》导学案导学设计第1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读准文章的节奏。2、熟读成诵,能流利的背诵课文。3、把握课文大意。4、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重点】背诵课文【学习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及背景陶渊明年轻时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关于“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第1课时【导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读准文章的节奏。2、熟读成诵,能流利的背诵课文。3、把握课文大意。4、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导学重点】背诵课文【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导学过程】【导学一】导入示标,积累常识(5分钟)1、导入新课(2分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渴望。而在秦以后政权更替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于“世外桃源”的梦想应运而生,“世外桃源”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陶渊明就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悠然、从容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陶渊明是如何描绘这种理想社会的。2、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接下来,我们一一来完成这些目标。3、知识链接(2分钟)分别请两名学生朗读知识链接的2个内容,其他学生边听边将知识链接中的相关重点内容做上标记。【导学二】识字正音,读准节奏(10分钟)过渡:课前预习了课文,接下来老师检测一下大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八语下七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李娟2裁。④记……事:是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探究活动二】识字正音,读准节奏学法指导:①边听边读理解,圈画出生字和难懂的词语②根据课下注释或翻查字典、词典给下列字注音③可同桌交流或小组分工协作,加快进度。(1)初读课文,识字正音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黄发垂髫.(tiáo)怡.(yí)然便要.(yāo)还家间.(jiào)隔刘子骥.(jì)(2)自读课文,读准句子的节奏。学法指导:句子朗读的节奏应以意义为单位划分,不能把一个意义单元划断。①缘溪/行,忘/路之远近。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探究活动三】整体理解,熟读成诵1、读熟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简洁的话加以概括。学法指导: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加以概括晋太元年间武陵渔人发现并访问桃花源的事。2、熟读成诵,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能流利地背诵课文。【探究活动四】掌握重点文言字词1、一词多义学法指导: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会有不同的含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细心体会,请大家注意下面的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寻:①寻向所志:寻找②寻病终:不久舍:①便舍船:舍弃,扔下②屋舍俨然:房屋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志:①处处志之:做标记②寻向所志:标记中:①中无杂树:其中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中间之:①忘路之远近: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代指这件事况。操作流程:1、选取2个小组推荐的学生上黑板演板,其他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2、同桌互改、纠错。3、齐读一遍,强化记忆。过渡:能读准字音还只是学习的一小步,要读懂课文还要能读准句子的节奏。操作流程:1、同桌为一组准确、清晰地诵读全文。2、互相听、读,能指出对方同学在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3、完成第2小题。【导学三】整体理解,熟读成诵(10分钟)过渡:读了全文,你的整体感受如何?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操作流程: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抓住事件的六要素。2、点明学生展示,其他同学点评、补充。3、师生共同概括。4、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能流利背诵课文。【导学四】掌握重点文言字词(12分钟)过渡: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很重要,它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请大家把下面字词的含义掌握好。操作流程:1、完成导学案上探究活动四的题目。2、屏幕出示探究活动四的题目,学八语下七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李娟3③处处志之:补足音节,无实义2、通假字学法指导: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注意格式,先说什么通什么再解释。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3、古今异义学法指导:古义为句中意,今义为现代最常见的意义。①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不会改变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滋味好⑤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够⑦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⑧欲穷.其林古义:尽,走到…尽头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⑨豁然开朗..古义:开阔而明亮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⑩诣太守,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4、词类活用学法指导:该词原本是什么词性,在句中是什么词性。①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头。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奇怪。③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向前。④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⑤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⑥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探究活动五】当堂检测抽查重点词语的解释。生抢答。3、其他同学及时纠错。4、纠正导学案的错误。【导学五】当堂检测(8分钟)过渡:大家刚才用实际行动告诉我,大家对文言字词掌握的不错,那么能接受检测吗?操作流程:1、小组长抽查组员。2、小组长由语文课代表抽查。3、教师抽查。八语下七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李娟4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2、翻译课文。【学习重难点】掌握重点句子翻译【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理解下列特殊的文言句式学法指导:注意判断句、省略句的句式特点。1、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B)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武陵人捕鱼为业。D.不足为外人道也。E.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2、补充下列句中省略的成份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桃花源中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②(渔人)便舍船,从口入。③(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桃花源中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中人)皆叹惋。【探究活动二】读懂课文,翻译课文学法指导:句子翻译的第一要素是重点实词必须要在译句中得到体现,其次是译句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河两岸几百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其他树,(树下)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他)又走了几十步,(发现一下子就)开阔敞亮了。(只见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周围)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房前屋后)桑竹环绕,田间的小路纵横交错,(村里不时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躲避秦朝时的动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就跟外界的人隔绝了。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第2课时【导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特殊的文言句式。2、翻译课文。【导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句子翻译【导学过程】【导学一】理解特殊文言句式(5分钟)导入语:学习字词的目的是要正确理解句子的含义,这节课我们从句子入手。操作流程:1、学生根据句式特点读句子。2、点明学生展示,其他同学点评、补充。3、师生共同概括。【导学二】读懂课文,翻译课文(25分钟)过渡:我们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就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参考工具书自己试着翻译。操作流程:1、学生轻声读课文,自主翻译。2、在小组内解决有困难的句子。3、全班提出翻译难点,师生共同解决。4、完善导学案。【导学三】当堂检测(10分钟)过渡:大家的学习状态很好,请看大屏幕,老师找了自认为最难的几个句子,看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试试?操作流程:八语下七单元自信自主合作探究学案导学助你成功主备:李娟5【探究活动三】当堂检测课文重点句子翻译背诵过关。第3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整体把握全文,提炼本文的线索学法指导:贯穿全文的人物的活动1、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试根据线索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学法指导:复述注重情节,不要把复述搞成了课文翻译。【探究活动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法指导:能够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句子回答。3、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本文,你觉得作者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看到了一幅景色优美、百姓和乐的图景。吸引人的地方如:景色怡人、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等【探究活动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同桌互译互测。2、出示句子,学生抢答。3、师傅及时纠错、点评。第3课时【导学目标】1、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导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导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导学一】整体把握,提炼线索(12分钟)导入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渴望。而在秦以后政权更替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于“世外桃源”的梦想应运而生,“世外桃源”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陶渊明就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悠然、从容的生活画卷。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陶渊明是如何描绘这种理想社会的。操作流程:1、学生轻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2、点学生展示。3、小组内复述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导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0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