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明辨设题陷阱提高答题精度
专题十二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明辨设题陷阱,提高答题精度2017、2018年高考全国卷三套试题在论述类文本方面命题思路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运用。而解答每一题时,思路技巧又不一致,因此需要逐一突破。突破点一突破局部区域选项——注重细节五比较解答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需要用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代入原文或原文的相关区域进行比对,但是一般论述类文本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些看似接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却在表意上与原句大相径庭。这类题目往往题干要求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的,2017年开始往往是在“第1题”的位置出现,这类题目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转述、概括、解说、重组、变形等来命制题目选项,在命题过程中往往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篡改或者进行一定的扩大、删减等,这类选项在原文的区域也往往是涉及局部,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重细节五比较”。错误类型1以偏概全[类型解读]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增删、变换、改动文中表示范围大小或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常常以整体代部分(或相反)、以一般代个别(或相反)、以普遍代特殊等。[细节比较]勾画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的关键词;然后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都、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选项信息]【例1】(2018全国卷Ⅲ,T1-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信息]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答案】错误【解析】原文说的是“有机统一、具体转换”两个内容,而选项中“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只说了一个方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并且由原文“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可知只有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才会导致城市的发展失去基础,选项的说法扩大了范围。错误类型2混淆时态[类型解读]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就是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为“已经发生的事实”,或者把“可能发生”转述为“一定发生”,也可能反之。[细节比较]勾画选项与原文中一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然后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选项信息]【例2】(2015四川,T6-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处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信息]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答案】错误【解析】“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错误。原文是“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统一”之后,为了国家政治的需要,汉王朝才把“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选项把其当成了先行的条件,混淆了时态。错误类型3混淆是非[类型解读]命题者设计这类选项时,有意将原文材料中肯定了的事情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情加以肯定。[细节比较]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出现的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没、无、无非、拒绝、妨碍”等。[选项信息]【例3】(2017全国卷Ⅱ,T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处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信息]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富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答案】错误【解析】“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错误。由原文第二段的“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可知,外来文化影响着青花瓷的发展,不能说“无关系”。错误类型4偷换概念[类型解读]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细节比较]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仅仅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选项信息]【例4】(2018全国卷Ⅲ,T1-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处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信息]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答案】错误【解析】选项中的“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偷换概念,原文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错误类型5指代有误[类型解读]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往往在一些指代词上作文章,选项句对文中一些指代词的“指代内容”在范围、类别、程度轻重上有误。[细节比较]关注选项句或原文中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注意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表述是否正确,是否在类别上、程度上、范围上等方面有误。同时,还要注意让考生先掌握命题人有意设置的“错误项”,就是在具体比对时要有思维趋向。【例5】(2017全国卷Ⅰ,T1-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处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信息]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答案】错误【解析】“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由原文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中的“其”指“后代”,原文是不为后代设定义务,选项是为后代设定义务,虽有“混淆是非”之嫌,但更主要的是没有理解“其”的指代内容。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说一部文学史或艺术史,是作为“知音”的批评家为他们心仪的文学家、艺术家树碑立传的历史,并不为过。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②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某些事物的“爱好者”。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③知音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其文本辨识力自不待言。那粉丝有没有文本辨识力呢?通过深入粉丝的文化实践,研究者发现,粉丝对于特定文本是存在敏锐的辨识力的。20世纪80年代,有人用“全庸”之名仿作金庸小说,以图鱼目混珠。结果读者去芜存菁,终使各式“全庸”尽数淘汰。由此可知,粉丝像知音一样,都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但粉丝文本辨识的有趣一面在于,他们会因为极度关注文本的某些细节,而选择性地忽略其他细节。这种“专攻一点、不计其余”的辨别方式,主观随意性不言自明,与知音式文艺批评的理性、客观旨趣相去甚远。④粉丝欣赏要求突破高雅文艺欣赏所规定的“距离”,使欣赏化为广场式的狂欢。粉丝欣赏的参与性更突出的表现是,他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小说、影视作品、歌曲等原作本身的欣赏上,还会进一步消费许多衍生产品,如印有明星头像的T恤、玩偶等等。如此,粉丝将文化工业提供的资源带入其日常生活实践,并在使用中完成文本意义的重新组装。与此不同,“知音”则更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或作品主题,他们更像采矿者,努力掘开文本的岩层,提炼出深藏其下的金子般的创作主旨。⑤伴随积极的参与,粉丝的生产力也释放出来了:他们不会停留在文本的消费上,而是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数量庞大的、五花八门的新文本,如网络同人小说、模仿秀及流行音乐粉丝的翻唱和MTV翻拍等,这种新文本有时会达到与原作不相上下的地步。而“知音”呢,他们的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分析精辟的批评文本上,此外很难看到其他类型的新文本。由此可见,“知音”和“粉丝”不能相互替代。(选自2017年3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节)1.下列对“知音”和“粉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知音”只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精于深度耕犁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内涵,提炼出创作主旨。B.“粉丝”对特定文本具有敏锐的辨识力,并忠于自己的文本感受,他们的辨别方式没有主观随意性。C.“知音”都是高雅文艺的欣赏者,他们具有敏锐的文本辨识力,知音式文艺批评的旨趣更理性、客观。D.“粉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他们能以文化工业产品为资源,创造出的新文本,有的能与原作相媲美。【答案】D【解析】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明辨设题陷阱提高答题精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2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