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1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一、名词解释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思考题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p08(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2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样的客观事物也会有不同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实践活动,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即感性经验,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揭示事物的本职和规律,这也是人的心理的高级反映形式——意识的能动性表现。第二,人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即按照人的意志去改造客观世界。当然,人在反映客观现实和改造现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现实及其规律性的制约。2、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强化原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强调,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去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呈现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正强化;如果去除某一刺激,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即为负强化。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之间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强化只是一种提高反应概率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的强化方法对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一)影响强化效果的因素(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2)教师的威信——有效强化的重要条件(3)强化物的性质——有效强化的必要条件(二)有效强化的基本原则(1)一致性原则:教师首先得消除没有目的性随心所欲的评价行为,克服不良情绪对强化的干扰,其次教师要保证标准和方向上的统一,不能行为表现出来的与内心真实的评价不一致。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关系,确定共同的强化标准形成教育合力。(2)客观性原则: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评价水平已达到强化的准确与恰当。其次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成见效应,以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强化学生。最后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3)及时性原则:及时的强化有利于学生行为与强化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4)效能原则具体而言,为了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强化,可以采取下列手段:(1)让学生充分了解奖惩的行为标准(2)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个别差异(3)正强化比负强化好(4)惩罚只限于学生知错能改的行为(5)多使用剥夺式惩罚。3、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要点是什么,对高校搞好榜样教育有何启示?p34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属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它又被称替代性学习,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为。观察学习有三种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指对行为的简单模仿;(2)抽象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在观察他人行为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行为准则或原理,并在以后的行为中能根据这些准则或原理表现出类似的行为;(3)创造性观察学习,指观察者通过观察可以将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组合成不同于个别榜样的新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1)注意过程,它是观察的开始,是人们主动地感知信息。只3有当学习者注意到示范者的行为时,模仿才有可能;(2)保持过程,学习者通过表象和言语编码,将观察到的东西保存在记忆中;(3)动作再现过程,是学习者再现以前编码的信息和言语表征,并将其转化为动作的过程;(4)动机过程,学习者必须有动机地去模仿观察到的行为,这样学习行为才能发生。行为结果对学习者提供信息和动机作用。这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高校搞好榜样教育的启示:该学习理论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视个体轻视社会的倾向,把学习心理学研究同社会心理学研究相结合,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解释了行为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重要作用,对于教师认识学生的社会行为,如亲社行为、侵犯行为、角色行为等的形成和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观察学习中,需要回答谁去观察和谁被我们观察这两个问题。在高校中被我们观察的对象往往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榜样。榜样作为我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典型人物或事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我们区分好的榜样和坏的榜样。在高校中想要开展榜样教育,就要大力弘扬好榜样的影响示范效应,而坏榜样作为反面教材也能对学生起到规范惩戒的作用。由于榜样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社会背景等特点,应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可接近感。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性,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榜样行为的示范有多种方式,既可以通过直接的行为表现来示范,也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来描述某种行为方式;既可以是身边真人真事现身说法的示范,也可以借助各种传播媒介象征性地示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充分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1、师:以身作则;2、生:树立榜样;3、社会名人)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如何?学习动机对大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核心,应吸纳跟着大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效果。一、激活和定向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引发作用,使个体处于驱动状态,从而形成个体投入学习活动的动力,并使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或对象,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二、调节和维持作用。它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学习动机对所引发的学习行为还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学生出于某种执著的追求,会坚忍不拔地坚持学习活动,以实现自己的追求。(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一致性表现为: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不一致性表现为: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2)虽然学习动机有促进学习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佳,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过弱或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因此,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中等强度的动机。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着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在最佳的动机水平,学习效率达到顶峰。之后,学习效率则随着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同时,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还会因学习材料的性质、难易程度等因素而产生变化。如果任务较为简单,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就需要较高的学习动机;如果任务较为复杂,要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就需要较低的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5、分析大学生学业归因的特点及问题,提出培养他们积极归因的策略。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人们往往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等。目前大学生的学业归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光环效应式归因,也就是说好就什么都好,不好就什么都不好。这意味着对学生的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太过于绝对,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4(2)自我保护式归因,也就是说都是别人的错,实质上是一种自私利己主义的归因,是一种为自己找借口的错误归因。(3)自我损害式归因,“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就是这样归因的典型代表。但是这种归因方式也只是一种片面的深刻,虽然突出了老师的作用,但是却忽略了人性的特点,是一种典型的教育主义的论调。实际上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除了教育,遗传、环境和努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点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学生对学习成败的归因对学习动机有显著的影响。积极的归因有利于学习,消极的归因有碍于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就尤为重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1)培养学生成功的归因观,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意识化、体验化、澄清化、练习与迁移)(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3)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4)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采用直接指导、强化矫正、团体训练
本文标题:(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4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