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图1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从1919—1949年的30年间,共进行了大小深浅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7次。为1919年的《南京新建设计划》、1920年的《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1926年的《南京市政计划》、1928年10月的《首都大计划》、1929年12月的《首都计划》、1930—1937年的《首都计划的调整计划》和1947年的《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建国后,从1950—2000年共进行了深浅不同的总体规划7次,为1954年《城市分区计划初步规划草案》、1957年的《南京城市初步规划草图(初稿)》、1960年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1975年的《南京城市轮廓规划》、1980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1992年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1998年的《南京城市近期建设规划(1999—2001年)》。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1929年编制的《首都计划》和1980年、1992年编制的经国务院批准的总体规划。1927年,国民政府设立“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1929年编制完成的《首都计划》,是南京城市规划史上第一部正规的设计文件。按照该规划进行的道路建设,构成了今天南京城市的基本框架。“一五”时期,以苏联城市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布局形式进行规划,城市人口规模按劳动平衡法计算,近期132.7万人,用地规模130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200万人,用地规模260平方公里。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理论分七种用地,追求平面构图形式。“一五”末,根据中央“发展中小城市,控制发展大城市”的原则及提倡节约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1957年编制的规划,缩小规模,远期人口控制在130万人,用地139平方公里,超过规模则安排到外围卫星城镇。此规划过于迁就现状。“大跃进”时期,建工部提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也要来个大跃进,……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要提前实现。南京规划部门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的人民公社规划、卫星城镇规划等。1960年编制的《南京地区区域规划》是大跃进时代产物,存在“规模过大、占地过多、标准过高、求新过急”的“四过”现象。紧接着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国家计委提出三年不搞规划、下放精简规划人员和机构,以至造成这一时期内城市建设布局混乱。1974年重设规划处,1975年编制《南京城市轮廓规划》,提出“改造老城区,充实配套新市区,控制发展近郊工业区,重点发展远郊城镇”的规划原则,并以内外交通为规划重点。1978年,市规划局成立后,组织力量开始编制《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布局,根据南京的实际,提出富有创意的“圈层式城镇群体布局”,于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次具有法律依据的规划文件。二、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介绍1、首都计划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1928年定南京为特别市,1月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着手国都规划建设,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国民政府本着用材于外的原则,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使主其事,聘请吕彦直建筑师等国内专家相助。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以美国矩形路网为道路规划的理想模式。规划者对欧美模式采取三种态度分别对待,第一,在欧美得到实践检验、具有普遍使用价值的规划模式,直接运用于《首都计划》。如道路、铁路的设计,规划形式及指标都直接借用了欧美规划的成功经验;第二,不符中国国情,不能直接用于南京发展的,进行调整后再予运用,如确定城市人口、城市分区用地方面,大都参照欧美的规划指标稍加修改;第三,欧美国家实践后出现问题的规划模式,则弃之,以新的规划观念和模式代替。如城市干道布局力避对角线式。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思想与观念。《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首都计划》的主要内容:共编制了南京史地概略、人口预测、都市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的选择、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的改良、公园及林荫道、交通的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的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的地址、渠道计划、市内交通的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的研究、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之程序、款项的筹集等二十八项规划内容。规划的国都界线,南起牛首山,北至常家营,西至和尚路,东至青龙山,界线全长117.2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远期人口规模预测至百年后,远期南京城市人口为200万人,以六年为近期期限,规划分区为:中央政治区在中山门外紫金山麓;市行政区在鼓楼以北的傅厚岗;两个工业区在长江两岸;住宅区分三个等级除旧城区外在城北另设高级别墅区;商业区在明故宫;文化区在鼓楼、五台山一带。道路系统规划采用方格网,路网密度高,交通组织灵活。规划的干道有:中山路(今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陵园路、子午路(今中央路)、热河路、太平路、朱雀路、白下路、玄武路、中华路等。此外还有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国府路(今长江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今湖南路)。计划还拟将旧城墙辟为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市内交通保留从下关至建康路的宁省铁路(即小火车)。计划在新街口建立环形广场,周围成为全市交通、商业、金融中心。工业区规划是根据孙中山南京新建设计划安排于沿江两岸,江南片为第一工业区,以发展不含毒、危险小的工业为主;江北片为第二工业区,作为污染性工业之基地。商业中心拟在明故宫旧址处,这一规划安排目的在于引导全城向东发展,实现城市以同心圆式向四周均匀拓展的目的。文教区规划基本保持现状,以鼓楼、鸡鸣寺一带为基础。公园区除在市中心设新街口公园之外,还计划以林荫大道联系全城公园,使之浑然一体。在交通规划上,城内道路拟分干道、次干道、环城大道、林荫大道四种类型。环城大道拟利用明代城垣改筑为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道路,城垣内侧拟筑林荫大道相辅,供游人通行。市郊公路共设九条,以城市为中心向外放射,并以横路联络状如蛛网。铁路规划考虑了新线铺设的走向、总客站位置的调整以及火车渡船、过江隧道的设计构想。其中作为近期规划的客站选址,拟模仿欧美模式,总客站设于将来市中心位置--明故宫、富贵山之间,意在促其为一优美繁盛之商业区域,与纽约中部铁路之总站,具有同一之效力,以此引导城市中心区向东迁移。港口规划以美国各大内河港为样板,试将南京建为国际贸易港口。南京港分为下关、浦口两部分。飞机场规划设有红花圩、皇木场、沙洲圩及小营四处。红花圩机场紧接中央政治区之南,平时作为民用,战时可作军用机场,用来保护政治区。图2《首都计划》国都界线图图3《首都计划》首都道路系统图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编制过程:1979年初,南京市规划局根据中发[1978]13号文《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的精神,组织铁路、水运、公路、民航、市政、公用等有关部门和部分工厂、企业技术人员并邀请南京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专家,参加编制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79年6月,形成初稿。1979年7月17日和7月30日,市规划局分别向国家城建总局、江苏省、南京市和南京军区领导汇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稿。1980年3月,市规划局邀请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工学院的教授和北京、上海、天津、武汉、广州、沈阳等地的城市规划专家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讨论、征求修改意见。1980年6月18日,市政府原则同意南京市总体规划草案。1980年9月2日,历时一年半、三易其稿的南京市总体规划方案在玄武湖梁洲展出,征集市民和各方面的意见。1981年6月,市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同年7月14日,市政府向省政府报请审批。9月,省建设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技术鉴定。1982年7月23日,江苏省城市规划审议鉴定委员会举行会议,会议由副主任委员杨廷宝副省长主持。经讨论,原则同意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技术鉴定综合报告。1982年8月22日,省人民政府以苏政发[1982]151号文报请国务院审批。1983年11月8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238号文予以批复(见附件),原则同意苏政发[1982]151号文《关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报告》和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并提出要严格按照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和改造,使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经济繁荣、文教科技事业发达、环境优美、有古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主要内容:规划的范围包括南京市区及六合、江浦、江宁三县共4,71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近期为1985年,远期至2000年。规划内容包括:一、城市性质;二、市区规模;三、总体布局;四、工业规划;五、城市交通规划;六、园林绿地规划;七、城市住宅及主要公共建筑规划;八、城市水源和给排水规划;九、城市燃料动
本文标题:(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55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