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微专题27+交通工程+
第1页微专题二十七交通工程第2页课前自学第3页年份试卷命题情景命题规律Ⅰ卷考查铁路线的分布及选择Ⅱ卷考查飞机场的主要作用及优势2019Ⅲ卷考查公路沿线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Ⅰ卷考查地形对车速的影响;考查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考查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2018Ⅱ卷考查地形对澳门交通工具的影响2017Ⅲ卷考查交通对经济发展合作的作用;考查白令海峡跨海大桥建设成本高的原因主要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及交通运输的作用第4页2016Ⅱ卷考查道路建设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及采取的合理措施Ⅲ卷考查“河上很少有桥”的原因Ⅰ卷考查甘德国际机场繁忙及衰退的原因;考查青藏铁路沿线为保护冻土采用热棒技术原理2015Ⅱ卷考查尼日利亚现有铁路及拟建沿海铁路的分布特点及作用;考查铁路沿线气候特征对工人的影响及铁路建设对我国工业部门的有益影响主要考查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及交通运输的作用第5页1.分析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2.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建设的因素。3.分析交通运输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6页第7页一、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第8页二、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因素1.自然条件影响因素影响分析平原①对线路的限制较小,运行安全,速度较快;②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如京沪高铁的许多路段采用“以桥代路”,一是少占耕地,二是避免线路交叉,保证运行安全地形山地①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②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弯曲线路;③随着技术提高,提高线路直达性和运行安全,采取挖隧道和以桥带路的措施,但增加了工程量、投资成本和技术难度;④山区地势起伏大,弯道多,故速度慢水文尽量避开河流、湖泊、沼泽、海湾,减少桥梁建设,减少工程量、投资和技术难度地质山区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易发路段第9页气候考虑沿途暴雨、暴雪、大风等不利条件。①热带雨林气候区,要预防高温、中暑、晒伤、毒虫叮咬、野生动物的袭击等;②亚欧大陆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路段,要预防干旱、缺水、风沙,夏季高温、中暑、晒伤,冬季低温、冻害;③青藏铁路要预防高寒、缺氧、冻害、暴风雪等;④沿海铁路要预防海风、海浪、台风、风暴潮等生态环境减少沿线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青藏铁路以桥带路目的是为藏羚羊提供自由通道第10页2.社会经济条件区位因素影响分析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方向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技术因素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第11页三、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1.选择地址——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1)地理位置:河流入海口处,或沿海中间位置;或处在国际航道的枢纽位置。(2)水域条件:要求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不淤不冻(泥沙、最冷月气温)、背风避浪(风浪小)(注意海湾与风向的关系)。(3)陆域条件:要求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便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第12页(4)施工建设:主要包括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要考虑施工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态环境)对施工及施工人员的不利影响,造成对施工技术、施工周期,建设材料的要求提高,增加投资成本。第13页2.发展快慢——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1)经济腹地(决定因素):取决于相连接的河流流域及交通线。(2)城市依托: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城市各种产业的发展。(3)交通联系:水陆交通的枢纽,便于客货物的集聚、中转。(4)附近港口数量。(5)造船技术的发展。第14页3.港口地位的变化要考虑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4.港口职能——如秦皇岛为煤炭输出港(1)货物对交通的需求,包括运输量或出口量以及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2)港口的优势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尤其是与港口相连的交通运输方式。第15页四、航空港1.选址(1)距城市较远的地方(地价低,飞机场占地广,减少投资成本;噪声污染大)。(2)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地势较高的地方。(3)地质条件好。(4)风速较小,跑道延伸方向应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减少风阻,缩短跑道长度,提高安全性。(5)低云、雾和暴雨天气较少。(6)受起飞重量、风阻、燃油效率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跑道长度存在差异。第16页2.兴衰运输需求的变化(人口、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重要性、技术条件(油箱大,飞行距离远)的变化决定了机场的兴衰,如甘德机场。第17页五、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1.汽车站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转换之地,是交通运输中的重要节点,人流量大,必须充分考虑人流集散。2.火车站城区外缘(地价低,减少投资成本;避免对城区造成交通拥挤和环境破坏;还能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交通干线附近,并且有便捷的干道相连(便于客货物集聚中转)。3.高铁站与老火车站分离,城区外缘。第18页六、交通运输建设中各种措施的应用1.交通运输建设中高架桥的作用(1)平原地区“以桥代路”的目的:一是少占耕地,二是避免线路交叉,保证运行安全。(2)山区修建高架桥的目的:提高线路直达性和运行安全性。(3)生态环境脆弱区修建高架桥的目的:为野生动物提供自由通道,保护生态环境。第19页2.包兰铁路沿线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止铁路或农田被风沙侵袭和掩埋;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成活。3.高铁沿线的高立式挡风墙阻挡沿线风沙侵袭,保证运行安全。4.交通运输建设中修建隧道的作用缩短运输距离,保证运输的直达性,提高运输效率,节省运输燃料和时间。第20页5.青藏铁路建设采用热棒新技术的原理(1)主要作用: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2)设计原理: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3)工作流程: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4)倾斜设置:使热棒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第21页6.青藏铁路建设中,为解决多年冻土层不稳定对路基的影响,采用了自动温控通风管技术。(1)主要作用:保证冻土温度稳定,保证运行安全。(2)基本原理:通风管两端挡板在气温高于0℃时关闭,低于0℃时打开。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气温经常低于0℃,夜间多打开。第22页7.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75千米。主要作用:保证主航道通航能力。第23页七、交通运输建设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对农业(1)不易长期保存的产品,农业部门对交通运输依赖性更大。(2)扩大了市场的地域范围,减少运输成本,利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第24页2.对工业(1)沿江、沿海港口和铁路、公路沿线、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高科技产业建在高速公路与机场附近。(2)交通便利的地区,便于原料、燃料、产品的运输,减少运输成本。(3)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扩大了工业生产的原料、燃料的来源范围、种类、数量和产品销售市场,使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工业生产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区位,实现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第25页3.对城市(1)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在河运起点、过河点、交汇处、入海口附近、交通线附近及交通枢纽处,对城市有较大的吸引力。(2)对城市化的影响: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城市数量的增多,规模的扩大,等级的提升,布局合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与交通条件的改善密切相关。第26页(3)对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影响:①交通运输的通达度影响城市土地地租的高低,从而影响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如城市中心因有多条道路交会,交通便利,多形成商业区。市中心附近有住宅区,是由于该地的交通通达度较高而形成。②在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时,工业用地内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都要有便利的交通。一方面便于原料、燃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输出,另一方面便于工人上下班。各种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吸引外商投资,首先考虑的就是修好道路。第27页4.对商业(1)商业中心必须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2)一般说来,交通越便利,商业网点的密度越大,效益也越好,组织形式也以固定形式为主。(3)随着交通运输技术的进步,商品产地的距离对商业网点的效益影响将减弱。第28页5.对人口(1)对人口分布:一般而言,交通便利的地方,人口分布的密度越大。(2)对人口迁移: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6.对环境(1)对环境产生各种污染。(2)造成植被的破坏,湿地的减少,生物物种的减少,干旱地区导致荒漠化发生,湿润、半湿润地区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3)在山区会导致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第29页7.对资源(1)尽可能少占用耕地资源。(2)对能源需求主要表现在能源的种类和能源的消耗强度两个方面。(3)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考虑对原材料和其他资源的消费。第30页课堂探究第31页一、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因素1.(2014·全国大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某国南部沿海部分地区。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第32页(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的航运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33页(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我解答】(1)该地区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陆上缺少东西向(横向)水运通道。沿海多沼泽,海域水浅,泥沙多,风浪大,不利于航行,不适于建港。(2)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湿地、海湾)。(3)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海浪和海风影响。第34页(4)(该国南部沿海少港口)H港依托沿海运河,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M河流域广阔,腹地广,河道航运繁忙;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第35页1.分析运河线路布局的分析思路思考角度:(1)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原——工程量小;山地——工程量大。②水文:沿途水量多少及变化;尽可能利用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减少工程量。③生态环境:注意减少沿途生态环境的破坏。(2)社会经济条件:沿途人口、城市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第36页2.分析交通运输线分布特点思考角度:(1)线路数量(密度)。(2)线路类型。(3)线路分布与走向。(4)是否形成交通运输网。第37页1
本文标题: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课件:微专题27+交通工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79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