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六章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上)
第六章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上)第一节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述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期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鼻祖俄国的陀斯妥耶夫斯基一、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1、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背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欧美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与现代经济结合人的自由度降低,异化程度加深精神上的惶恐不安加剧频繁的战乱俄国的十月革命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2、现代主义哲学背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唯意志哲学世界由盲目的意志统治着,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人生注定充满了痛苦与挣扎,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类历史也是人与人之间一场无止境的互相残杀。德国哲学家尼采(1844—1900)“权力意志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集中体现,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必须摒弃理性,艺术世界就是“梦与醉”的世界。“上帝死了”,“一切价值重估”的口号,为现代主义文学怀疑一切和反传统这一总的创作倾向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一1941)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或称“意识绵延”.它是宇宙的主宰和动力,客观存在的万物是其表象。直觉主义理论人对世界之本体的认识不能凭理性,只能靠直觉。(直觉能打破空间设置在创作者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握住智力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潜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都出自本能冲动;人是充满矛盾冲动的生物,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本能欲望受社会习俗、道德法律和良知理性的束缚。文艺创作就是被压抑的本能欲望的升华,创作活动就是“白日梦”。3、现代主义形成的文学背景超越与衍变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些作家.像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内宇宙。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对“生物的人”的描写。传统文学合规律的发展与延续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思想特征1)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认为既有的文化传统乃至整个人类光明都有悖于人的生命欲求、有悖于人的价值的实现,应予摈弃。如,未来主义主张扫除以往的一切艺术遗产和现存文化,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破坏欲;表现主义着力探索现代社会中人的苦闷与焦虑,对文明发展的意义采取怀疑与否定态度。表现了对世界荒诞现实的认识和对暴力世界的恐惧与厌恶。深刻揭示了西方社会以“荒诞”和“混乱”为特征的历史文化本质,形成了对人所生存的世界境况的独特理解。2)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①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艾略特的《荒原》人被物质世界所制约而走向异化②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结成群体的社会后,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中制约着人,尤其是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社会,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卡夫卡《变形记》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现代人自我价值与个性丧失的悲剧。③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丑恶现象。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固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作品中展示的常常是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④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现代主义作家从这种观念出发,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受他人与社会压抑下的人的自我和个性。他们笔下的人物的特点是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趋于非个人化或社会化。对自我问题的探讨,表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思考。2、艺术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现代主义作家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2)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它的价值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3)现代主义文学提倡“以丑为美”、大量描写丑的事物。通过艺术来再现人性中的丑,来让更多的人正视人性中已然存在的丑的一面,从思想上对丑恶现实进行反抗。着意于描写丑、暴露丑。死亡、黑夜、堕落、犯罪、畸形、变态、疯狂、瘟疫、尸体……企图在丑的自我暴露、自我否定中肯定美,使丑升华为美;这种美学追求的背后,蕴含着对人生的严肃而崇高的爱。4)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但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大量采用“自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偶然结合”、“意识流”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旁,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也导致了相当多的不成功的艺术作品。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1、源起与发展概况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反文化的姿态、反权威的立场对价值的疏离、对意义的祛魅。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权威视野、价值理性、意义世界的反动。旅行理论TravelingTheory。概念新车:ConceptCar.扎格纳特神车:JuggernautCar1958,纳博科夫(Nabokov)《洛丽塔》Lolita。2、贝尔后现代理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前工业社会是人同自然的竞争;工业社会是同经加工的自然界的竞争,以人与机器之间关系为模式,利用能源把自然环境转变为技术环境。后工业社会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以信息为基础的智能技术与机械技术并驾齐驱。前工业社会面向过去的倾向;工业社会适时当下;后工业社会面向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维度之间的矛盾。新的宗教救赎。3、利奥塔后现代研究《后现代的状况》。文化不可通约性。解构了宏大叙事,科学仅仅成为一种话语体系。知识的精神维度消失,彻底外在化,成为一种商品,不再是目的本身。立法者变为阐释者。精英变为终端机的聆听者和机械命令的执行者。数据库成为后现代人的本性。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初期阶段。4、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研究《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政治无意识》、《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市场资本主义时代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出现则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大众化。商品化、甚至文化的反文化倾向。后现代主义的表征是深度模式削平导致平面感;价值、道德感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还乡意识、怀旧感。主体性的消失意味着零散化。非英雄、反英雄甚至非人的诞生。没有中心、没有对象、没有世界、没有历史甚至没有了人。距离感消失肇因于复制。本源的丧失,根本的丧失。类像:没有原作的摹本。非真实化的感受。5、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生产之镜》、《消费社会》、《象征交换和死亡》、《完美的罪行》等。文化商品化,商品符号化。媒介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并且不留痕迹地离开世界的罪恶。真实的内爆导致了图像的真实取代了在场的真实。传统社会的在场感消失了。大众传媒成为了“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系统”。仿像、内爆、超真实等。超真实虚拟支配了世界,支配了真实,虚拟取代了真实成为了超真实。消费社会的以攫取财富为目的,并且不断制造欲望。欲望的生产。生产欲望。超前消费恶化无限消费甚至于一掷万金成为消费表征。消费的速度成为社会的表征。速度产生的眩晕成为现代人的普遍感觉。广告中虚假幸福与民主的承诺。人造物质的丰富与自然权利的匮乏。碎片化的生存城市的异化人的片段化、零散化、即时化。流浪汉与观光客。媚俗的文化消费。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模糊。第二节象征主义戏剧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莫雷亚斯于1886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将这派诗人称之为“象征主义者”。后来一般都以此作为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很快,这个流派从诗歌扩展到戏剧,并成为一个波及欧洲数国的戏剧流派。比利时诗人M.梅特林克于1886年去巴黎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并于1889年发表剧本《玛兰纳公主》,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象征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注重主观性与内向性,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他们称自己的艺术是对平淡无味的自然主义的反拨。自然主义把外在的、客观的东西放在首位,同时把人们的行为都说成是生理上的原因造成的。象征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是由于受到叔本华、马赫等主观唯心主义,特别是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影响,信奉神秘主义,沉溺于个人的返躬自省,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非理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认为存在于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是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能力达到的,只好借助艺术家的直觉创造出来的象征,把它暗示出来。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如《青鸟》中各种各样的“幸福”、“欢乐”,“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时则用各种象征手法表现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闯入者》中用音响象征“死神”的闯入,《骑马下海人》中笼罩人类命运的大海的波涛声,等等。因此,尽管它们的思想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一般认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上述特点,是由于该派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深感厌恶、绝望,遂将笔触从现实的“此岸世界”转向“彼岸世界”,并认为这种“彼岸世界”只有用剧作家的直觉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凭借理性去认识。因此,这派剧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象征主义戏剧的另一特点是: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这类表现手法,后来被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大量借用,甚至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写实主义象征主义题材社会个人(个人的精神追求与生命体悟)表现方法再现(客观)表现(主观)效果通俗明确多意朦胧目的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流派的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1890)、《青鸟》(1908),爱尔兰剧作家J.M.辛格的《骑马下海人》(1903),德国剧作家G.豪普特曼的《沉钟》(1896),俄国剧作家Л.Н.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1906)等。一、梅特林克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是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先后写了《不速之客》、《群盲》、《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青鸟》等多部剧
本文标题:第六章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欧美戏剧思潮(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13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