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报告人王宪纲领概要•1.作者及背景介绍•2.概念篇(1-2章)•3.表现篇(3-10章)•4.总结篇(11章)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1931-2003),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他在纽约大学首创了媒体生态学专业。媒体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和对媒介文化深刻的洞察。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主要著作波兹曼出版过20余部著作。他的主要著作包括《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诚心诚意的反对》《如何看电视》《疯狂的谈话,愚蠢的谈话》、《建造通向18世纪的桥梁:过去怎样改变来》其中《娱乐至死》《童年消逝》《技术垄断》被成为媒介批判三部曲。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电视是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实验室播放阶段。•美国新闻史学家埃默里曾经这样描述电视所带来的宏大的社会景观:“电视的经济力量是惊人的,它对公共事件的报道也是如此。•七十年代初,95%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这个方盒子几乎改变了美国人对所有东西的看法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随之,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正如本书的封面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在电视机面前如同失去了大脑,没有了思考能力。开篇——肯定赫胥黎的预言乔治·奥威尔(1903-1950)在《一九八四》(1949)中描绘了未来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情景奥尔德斯·伦纳德·赫胥黎(1894-1963)在《美丽新世界》(1932)人们将由于想了失去了自由,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概念篇——媒介,认识工具(1—2章)第一章:媒介即隐喻:媒介能够反映现实1,作者承认:媒介即隐喻,即是说,每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2,不同的媒介传达不同的信息内容,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3,媒介影响之大,反映之广,让我们无时无刻不生存与人类自己构建的世界中。我们的媒介,它们更像是一种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概念篇——媒介,认识工具(1—2章)•第二章、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在我们的认识论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第一条线:不同的媒介展现了不同的真理•1.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2.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第二条线:由于不同的媒介对智力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印刷时代,对人们的要求智力水平较高,而电视时代,人们不用很高的智力水平就可以理解。概念篇——媒介,认识工具(1—2章)•媒介对智力或者说认知能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如何的,孰好孰坏的,是作者在接下来几章要论述的。•作者为使论述严谨:•1.我相信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2.像电视这样的新媒介产生的认识论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没有争议的。•3.我说的只是以电视为中心的认识论污染了大众交流和相关活动,而不是说它污染了一切。表现篇(一):全民娱乐到来前的理性—印刷时代(3,4章)一全民娱乐到来前的理性—印刷时代(3,4章)很明显,20世纪以前的美国文化形态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在印刷机统治下的严肃又理性的公共话语模式。(一)阅读蔚然成风的优越条件1.信仰的驱使。2.来自英国文化教育程度较高。3.建立“读写学校”。4.从自己的故国原封不动地搬来高深的文学传统。表现篇(一):全民娱乐到来前的理性—印刷时代(3,4章)•一全民娱乐到来前的理性—印刷时代(3,4章)•(二)印刷时代文化的变革•1.报纸的兴起。印刷术为各阶层的人们打开了同样的信息之门•2.以铅字为基础的文化。图书馆迅速扩大和发展,图书的发行渠道扩宽,小说及作家风靡。•3.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兴起。•最后作者说:我并不是说印刷术只是影响了公众话语的形式。只有意识到形式决定内容的实质这一点,我的观点才会显示出其重要性,我要探索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表现篇(一):全民娱乐到来前的理性—印刷时代(3,4章)•(三)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两个世纪以来,习惯了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人,崇尚知识,喜欢阅读,热衷辩论,这无疑是一个人人皆思考、理性精神萌发的时代。•1.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辩论——印刷术控制话语性质的力量•2.印刷时代的语言——语义的、可释义的、有逻辑命题•3.印刷时代的思维——理性思维,对于知识的分析管理能力”。•4.印刷时代的社会文化——印刷文化与美国的理性时代并存。(社会制度,宗教,教育)•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一)躲躲猫的世界——信息过剩状态下,信息一会这个,一会那个,出现在受众面前,又转眼消失。•1.电报话语:“知道”而不是“了解”•“内容无聊,表现无力,形式散乱”。“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这正是电报的传统:通过生产大量无关的信息,它完全改变了我们所称的“信息—行动比”。于是人们生活一个破碎而断裂的世界。电报通信是在1837年由美国S.F.B.莫尔斯首先试验成功的。电文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创造了何等的奇迹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2.摄影语言:造成“看”代替了“读”•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与字词和句子不同的是,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成观点,摄影本身无法再现无形的、遥远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然而由于其直观性,照片图像“试图替代言语诠释、理解和验证现实”。1837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法”。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电报和摄影术的使用带给人们的是“伪语境”:•伪语境的作用是为了让脱离生活,毫无关联的信息获得一种表面的用处——过去的人们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是为了让无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制造问题。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3.电视语言:电报、图片、电影、广播这些技术的合体。•电视的地位:•(1).电视是新认识论的指挥中心。任何一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政治、新闻、教育、宗教、科学和体育——都能在电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电视的倾向影响着公众对于所有话题的理解。•(2).随着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深入,人们不会为电视带来的感到惊喜和迷惑,它已经彻底地融入了美国文化。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二)娱乐业时代•本章开篇作者以诙谐带有讽刺的故事,来提出:电视认识的影响,它不会像印刷认识一样提高人们的修养,反而会给人们带来令人支离破碎的、浅薄的知识。•电视时代谁是公众的宠儿?所有的这些,证明了一点: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行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变了。•—There’sNoBusinessButShowBusiness.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三)电视带来的娱乐时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未能幸免•——娱乐时代下的新闻•1.“好…现在”一个新闻结束,另一个新闻开始,这两者之间毫无关系。•2.新闻的可信度已经取决与新闻播音员的被接受程度。•3.所有的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制造一种情绪,就像剧情和戏剧一样。•4.电视的新闻时间简短,大量图片堆积,不能给人以思考。•5.电视新闻“严肃性”的自相矛盾性。•6.艺人和名人的信息转换成“严肃”的文化内容。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娱乐时代下的新闻•作者犀利的指出,这样的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的外壳下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他嘲笑到,这是达达主义,虚无主义,是精神分裂,是杂耍。•严峻性:在新闻包装成杂耍的同时,电视也引诱其他媒介这样做,于是整个信息环境都变成了电视的一面镜子。•“给我22分钟,我们将给你整个世界。”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娱乐时代的宗教•作者反问真的能通过电视“走向伯利恒”吗?•1.电视上,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被明白无误的表现为一种娱乐形式。失去了宗教原本具有的神圣,这样的信仰,能称之为信仰吗?•2.宗教之所有成为娱乐是有电视本身的倾向决定的,而不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电视传教士存在的缺陷。•不是所有的话语形式都能够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700俱乐部视频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娱乐时代的政治1.电视广告催生出了形象政治,那些想当上帝的人把自己塑造成观众期待的形象。2.现在所有的政治语言都采用了娱乐的形式,那审查制度就是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奥马巴竞选广告布什总统搞笑视频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娱乐时代的教育•“作为一个好的电视节目,《芝麻街》没有鼓励孩子热爱学校或任何和学校有关的内容,它鼓励孩子热爱的是电视。”作者借用约翰·杜威的话说,课程的内容是学习过程中最不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而这是电视节目不能学到的。反而,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芝麻街》于1969年11月10日,在美国的国家教育电视台上播出。表现篇(二):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电视时代(5—10)•——娱乐时代的教育•作者认为,电视对教育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它提出了教学和娱乐不可分的理念。那么电视节目中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1.节目都一个是完整独立的,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不需要具备其他的知识。•2.在电视教学中,让观众心生困惑就意味着低收视率。电视教学中缺少阐释。•3.此外,现实中的教室也被改造成一个教和学都以娱乐为目的的地方。总结篇:赫胥黎的预言成真•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枯萎,一种是奥威尔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赫胥黎的警告俨然已经来到,我们或许会被自己所以来的东西所毁灭,所以为今之计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深刻而持久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任何其他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而学校以及老师是唯一可以担此重任的场所和人。用谁之手摘下严肃的面具?•作者说,电视的恐怖之处在于,以一种貌似严肃态度实则娱乐的态度阐述着的社会事务,那必然必然带给人们娱乐至死的结果。•他倡导电视做好自己是“杂耍人”的角色,让人们知道自己身处的电视不过是一种娱乐,而非真正的生活。•谁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媒体本身?电视自己可以纠正吗?问题•1.作者将电视娱乐至死的原因:形式决定内容,这是技术决定论者吗?那到底该归因于谁•2、赫胥黎的预言正在上演吗?或者最终人类会毁于电视吗?•3.与印刷媒介相比,虽然人们面对过度娱乐,电视或者网络媒介能带给我们更多,那这种“得”与“失”怎么衡量?•4.知识份子,有足够的智力通过阅读获得知识,那是不是不该接触电视?
本文标题:娱乐至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6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