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1/7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定性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孙国文摘要: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中的传统经典研究方法之一,是以解释主义、批判主义、建构主义为主要的内容的人文主义基础之上建构起来的,也即,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人文主义的方法。强调个体间的互动,强调行动者意志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充分挖掘有效信息。定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收集资料、处理文字信息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定性研究通过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揭示出一般性的具有代表性的规律或者运行模式。但其本身的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主观性太强。为此,在实践中尽量避免和克服这种缺陷,必须引入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运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强调数据与图表的运用,展现出明显的客观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定性研究的补充,因而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定性研究;人文主义;优势劣势分析;定量研究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近代以前,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社会科学与定量研究绝缘。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影响以及定量研究在自然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自19世纪后期以后,定量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步取代了思辨研究。从20世纪,尤其二战以来,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所带来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局限性,定性研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定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所以定量研究的方法发展十分迅速,而定性研究方法则由于其来自于与定量研究所不同的哲学传统。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人文主义,包括解释主义、批判主义、建构主义。首先、解释主义。它存在两个传统,即大陆传统和英美传统。大陆传统希望通过对人类意义的研究来认识客观现实。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体所构成的,个体所实施的是有理性的社会行为,行为者通过自己的意志,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主要是有意义的行为。英美传统将语言引入到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中。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套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法。当人们了解特定行为群体的语言,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形式和文化。其次,批判理论。它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法兰克福学派时期和新法兰克福学派时期。法兰克福2/7学派认为,社会科学的目标不仅要理解或解释社会及其构成,而且要解放人类并确立他们的主权。其核心就是把社会视为批判的整体,充分贯彻辩证方法,揭示社会矛盾运动的本质。新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社会科学是一种以语言交往行为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是“重构”的社会科学,试图把理解和说明融合在一起。第三,建构主义。其存在三种形式,即社会构造论、社会建构主义和彻底的建构主义。社会构造论认为社会世界是社会地被构造的,即社会行为者使用认知结构从认知结构上构造了他们的知识世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的实际内容事实上都是社会地得到建构的,即科学通过社会行为来构建。彻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二是由认知主体来积极建构的。总体来看,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在对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研究时,需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差别。要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充分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主观性。从本体论上看,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人的行动是社会取向的,人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具有社会相关性。人不仅通过自我而且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人作为主体不是封闭性的系统,而处于社会中的存在。人与人构成相互之间的“主体际性”,从而建构起人类世界。定性研究就是通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的。从认识论上看,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而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人或事物的接触和沟通中建立起来的。人们通过交换彼此的观点,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和共识。由此可以看出来,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对象是动态的;偏向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共融性内容所引发的意义;强调获取哪些被研究者自身以及他人看世界所展现的内容;强调以自然的和参与性的观察为手段,注重对研究对象的过程进行具有丰富性、生动性、深层性的描述。也即,定性研究实际上是属于解释范式的。二、定性研究的研究方式定性研究作为解释范式的主要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解释。主要是对研究对象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可以这样理解,定性研究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度量。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定性研究属于人文主义的自然范式,即研究在自然环境和条件中进行,而研究所获的结果和意义也只适应于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整体地”理解和解释自然情景。从研究的逻辑过程看,定性研究基于描述分析,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的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归纳的过程是先列出事实材料,将这些资料与事实甲乙归类,然后从中得到3/7一些启示,抽象出概念和原理。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其中参与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序、行动决策依据,通过参与研究者能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一员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然后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以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相互联系中产生的。定性研究要求我们搜集那些以文字或图片等形式的描述性资料。其所得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定性研究的过程一般包括:确定研究问题——陈述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资料——与研究对象建立关系——深入调查、搜集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形成结论。三、定性研究的优缺点分析定性研究在实际的社会调查中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定性研究方法是由访问、观察、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组成,原始资料包括场地笔记、访谈记录、对话、照片、录音和备忘录等等,目的在于描述、解释事物、事件、现象、人物并更好地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主题的研究方法,它由一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术语、概念和假设等组成。定性方法在社会研究的微观领域和人的感受方面具有优势。二是它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程序、行动决策依据,还能获得一个特定社会情景中被研究者的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动。三是定性研究比较注重参与者的观点,关注不同的人如何理解各自生活的意义,从而揭示各种社会情境的内部动力和人类经验中那些特性层面。四是定性方法还在社会研究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方面具有优势。它不会像定量方法那样预设研究步骤等条条框框,不会限制和约束研究自由,只会增加发现和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所以,定性研究方法在打破传统的教条模式,消除社会科学研究的保守性,摆脱狭隘约定框架的束缚,扩大探索的范围和视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迅速发展,社会现象的异质擅变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定4/7性研究方法不断暴露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和不足。一是研究对象概括不全。定性研究选定的对象往往不能代表整体。由于现实条件局限,定性研究者只能以少数对象作为研究客体,于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对此项研究的“代表性”产生质疑。二是研究工具的主观性,调查资料缺乏信度。定性研究的工具就是实施调查研究的研究者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性,在实地调查中可能由于个人主观随意性或者理解性偏差,导致资料收集缺乏真实性。有时,调查者介入调查对象的生活中,会涉及到伦理问题,干预调查对象的生活,导致观察访谈的结果不真实。此外,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会对调查就过产生主观性的影响。二是研究推断不确定定性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研究对象的“特征”、“性质”等不可量化的信息,不能对特定事件给出严格的描述、说明、解释和阐述,不可能提供有力的证据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现象和本质之间的推断关系。三是研究结果真实性不强定性研究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主观体验和感受,欠缺客观性和真实性。定性分析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其以归纳分析为逻辑过程的方法论系统缺乏严格的公理化系统的逻辑约束。综合来看,虽然定性分析在研究方式上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具体的研究中主观性强,在学界受到广泛质疑。如果在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时只限于定性研究,那么对客体对象的理解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为此,如何克服定性研究的缺点,更好的发挥定性研究的优势,一直是学术界致力于探索的论题。四、如何克服定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争议不断,但是对于克服该研究方法的缺陷,学界一致的观点是必须引入定量分析。也即要在社会研究中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定量研究侧重于较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它的逻辑过程本质上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演绎分析的过程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搜集能够检验假设的资料或事实,将事实与假设加以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果。由于定量研究具有的演绎性,因而它从一开始就倾向于以理论为基础。研究者从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通过对实际事物的观察来检验语言的正确性,从而检验这种一般性的理论。因此,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的。这种截然不同于定性研究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逻辑。美国著名学者华莱士在其著作《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中提出了“科学环”的概念,认5/7为任何科学要形成、发展、丰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必须经过理论的建构和理论的检验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见图1-1)[1]科学环的首要环节是理论的建构,包含两条建构路径。注:图中的矩形里的内容表示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原料、信息或对象;椭圆里的信息表示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的方式或方法;箭头表示建构与检验过程中信息的传递路径;竖直虚线的左半部表示理论的建构环节,右半部表示理论的检验环节;横直虚线的上半部表示抽象的理论,下半部表示可供人们感知的客观事实。第一条建构路径是归纳建构。它是指“人们通过对特定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大量经验观察的资料累积,总结出关于该现象的普遍性假设”[2]。第二条建构路径是演绎建构。就是以某种既有的理论为起点,提出某种假设命题,再通过概念和变量之间的逻辑推演,否定或肯定既有理论,得出新的结论。与归纳建构不同的是,部分演绎建构是出于建构理想类型的需要,在受到某种理论启发的前提下,对现实进行的抽象或根据现实进行的反事实想象,即逻辑推演。从两条建构路径来看,归纳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定性研究中特殊到一般的的归纳过程,而演绎建构是理论到客观事实,一般到个别的验证过程,属于演绎的过程,与定量研究的过程密切相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单从一端研究而忽略另一端,结果就是科学环呈现出“断裂”状况。为此,在定性研究中引入定量研究显得很有必要,只有二者的统一才可以尽量克服定性研究中的缺陷,同时又能够发挥定量研究的优势。“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社会学者Layder,D.提出了一种截取6/7两者之长———因果关系与个人意义的建构兼顾、宏观与微观结合的研究‘新策略’,即合并使用质的资料收集及量的测试方法,在个人、活动、情景、脉络及历史五个不同的社会生活层次上对社会问题展开研究。”[3]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艾尔·巴比认为:“深入的定性研究结果,通常可以借助一些数字化的检验来确认。例如,当希尔费曼(DavidSilver-man)想比较病人分别在私人诊所和国家卫生部门(NationalHealthService,NHS)接受癌症治疗的效果时,他的做法便是深入分析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希尔费曼以定性观察为基础的数据资料,以及他对情况的深入了解,都使得他能够采取更适当的定量分析……这个例子进一步显示了社会研究中方法结合的特殊力量。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特别具有潜力。”[4]P400—40
本文标题:社会研究中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6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