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练技术的四大技巧教练的四个最大的武器,称为聆听、发问、区分和回应。1.聆听——从对方的叙述中了解他的目标和现在的位置。2.发问——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他的潜力所在。3.区分——让对方更加清晰: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目标有用的,哪些属于“添乱”之类。4.回应——发挥镜子的反射作用,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聆听为什么教练要聆听?聆听什么?怎么听?用教练的话说,聆听是为了获取资料,了解真相,得到回应,然后有针对地给予回应。有一位章小姐,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某个先生,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他人不在,弄到后来该办公室人际一点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工作绩效。章小姐的上级吴总是一位教练。当吴总得知章小姐的情况,便和章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吴总:“小章,你喜欢吃榴莲吗?”章小姐:“不喜欢。”吴总:“那如果我喜欢吃榴莲,你会不会觉得我错了呢?”章小姐:“当然不是啊。”吴总:“那你会不会觉得喜欢吃榴莲的人很讨厌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章小姐:“哦,当然不会。”吴总:“你有没有发现,你不喜欢某样东西,不等于那样东西就不对?你可以不喜欢榴莲,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欢那个爱吃榴莲的人,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哦!”章小姐一下领悟了很多事情。吴总说:“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和你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呢?你会试着去了解对方的独特之处吗?”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朗州刺史李翱,原本是学儒家的学者,素来听闻药山禅师悟道高深,便亲自去到禅师所在的深山求法。当侍者将李翱引进药山禅师的丈室,药山正全神贯注地读经,对李翱丝毫不加理睬。李翱个性急躁,便喃喃抱怨说:“亲自见到本人,才发现他并没有像传说中和我想像中那么有道行。”说完便起身要离开。药山立刻说:“你为什么宁愿相信自己的耳朵,却轻蔑了自己的眼睛呢?”李翱于是拱手向药山致谢。...为什么人会变得固执?聆听的功力不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固执的人和别人沟通时,听到的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就像章小姐,只要她的那个先生一过来搭话,她马上就会在脑子里跳出反对的观点:“他肯定又来烦我了。”“他找我肯定不是好事情。”也像上面故事中的朗州刺史,并不是被传闻左右了自己,而是因为自己脑海中固有的“听到的东西”影响了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没有了仔细而有效的聆听,你就会形成永远无法看到、也无法突破的盲区,这时,固执就成为人性中的弱点。一般而言,教练在教练他人的过程中,需要聆听的是:对方的话语:他讲话的内容够清晰吗?明确还是含糊?是什么样的语气,坚定、肯定还是软弱?身体语言:他讲话时是什么表情?是什么姿势?他的身心是一致的吗?此刻的他是放松的吗?他讲话之前的行为是什么?和行为后有改变吗?对方的信念:他话语后面的正面信念是什么?信念后面还有什么信念?这份信念有多强烈(伴随的是什么情绪)?他的信念有助于他的目标吗?价值观:他话语后面的正面动机是什么?这件事后面他追求的价值是什么?那份价值后面还为了什么?最高价值是什么?他的价值观有助于他的目标吗?情绪和感觉:那份情绪是什么?他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吗?...他的情绪和感觉给他的信号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有认识到这份情绪吗?他有学习到这份情绪的意义吗?他的这份情绪和感觉有助于他的目标吗?他的焦点所在:他的焦点在目标结果上呢,还是在问题上?他的焦点在过去呢,还是在现在或未来?他的焦点在外,还在内?他的焦点在别人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聆听的三个境界聆听包括以下三个境界:一,用耳朵听,这是聆听的最基本形式,当然也是最低的阶段;其次,用眼睛、用耳朵、用自己的感觉进行全身心的聆听,是第二个阶段的聆听;第三,最高境界是“无心胜有心”,完全不用自己任何判断地聆听,能不受任何经验限制和束缚地聆听到自己想要的任何答案,那是“无”的境界或者说是“中立”的境界;在第一个最低的阶段,你只可以听到话语;在第二个阶段上的聆听,你可以听到很多回应,包括语气、身体、情绪、感觉、行为层面、他所在环境层面给出的回应;一般来说,如果教练能听到第二个境界,都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力,实属不易;在最高境界上的聆听,才可能听到的不仅仅是话语,不仅仅是回应,而是听到对方深层的内心世界。有句话说:“透过那有声的语言,听到那无语的存在。”这种境界只有很少数的成道者才能真正达到。由此也可见,教练的聆听并非仅仅是指一般我们日常习惯的用耳朵去听的意思,而是接纳回应的意识和能力。在NLP技巧中,有感官敏锐度的训练、对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觉察层次(理解层次)、感知位置、检定语言模式等都可以帮助大家提升教练过程中的聆听能力。发问世界顶尖的NLP潜能激发教练安东尼·罗宾是很多世界级名人的心理教练。他的发问技术是一流的。在他已经出版的《唤醒你心中的巨人》一书中,几乎全篇都用发问来引导读者,无怪乎他说,所谓的“成功的人生”就是“问自己一个更好的问题”;问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发问的。过去这些年,我的人生就一直受到这些想法的引导: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命运?为什么有的人虽然在困难环境中却能开创不凡的人生?又为什么有的人却在优越环境中毁掉自己一生?是什么因素使得有些人成为后人的榜样或者是警惕?富有和贫乏有什么差异?能与不能分别在哪里?为与不为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人能冲出极其凶险的逆境,高奏人生凯歌?为什么有人虽然环境优越、才华横溢,人生却变成一场灾难?为什么有人...能把考验化为动力,使他前进,有人却通不过这个考验,以至于困难一生?是什么差异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如此悬殊?我要如何才能有效地掌握人生?我目前要怎么做才能开创前途并帮助他人?我得怎样用有效而且愉快的方式去拓展知识、学习成长,并把心得与他人一同分享?……他还认为:在任何时候,三个必须做决定的问题主宰了我们的人生,决定我们日后的成就:一、你要决定怎么看?二、你要决定怎么想?三、你要决定怎么做?既然信念是决定我们潜能发挥程度的关键,那么信念到底是什么?正面、负面的信念都有很大力量,那么我们该拥有哪种信念?如何去培养它呢?信念来自于哪里?为什么有人拥有推向成功的信念,而其他人拥有失败的信念?……安东尼·罗宾认为好的问题具有以下的功效:一、扭转注意力;如我们对比以下的问句:1、我为什么会这么沮丧?为什么别人不喜欢我?2、我怎样才能改变目前的沮丧,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且更受欢迎?1、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不公呢?2、这家伙在这件事情上有什么值得我敬佩的呢?1、岂有此理?这岂不让人生气?2、在这件事情上我可以学到什么?我要如何找出其中可能的机会?1、今天我又少赚了多少钱?2、今天又有什么让我感到高兴?什么值得我感谢?二、好的问题让我们注意所忽略的事情;如: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绿色的?这个房间里有什么是红色的?什么是我的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三、好问题能发掘出我们可用的资源;我怎么样才能挽回这种不利的局面?我怎样才能不但挽救这家公司,同时还使它更上一层楼而比以前更好?除了这点,我还可以在哪些地方做出改良呢?为什么教练要发问?发问什么?怎么发问?...教练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有帮助的问题。有人说:“教练就是帮被教练者如何去问他自己。”另外,通过教练的不同角度的发问,帮被教练者发现自己的盲点。这也是教练的最大价值之一。美国著名的领导力专家隆纳·海非斯说:“好的领导是问正确的问题。”好的发问本身就是洞察力的一部分。问问题的种类:选择性问题;开放性问题;选择性问题:答案是回答“是”或“否”的问句;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供选择之答案的问句;难道式问句——没有选择的选择性问句;开放性问题,即5W1H的问句:what(which):如,你想要的是什么?Who如,做得到,还是做不到,决定的人是谁呢?When如,什么时候可以做到?where:如,哪里可以更好?Why如,为什么你想要这个结果?How如,你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件事?作为一名教练,需要很清楚地知道问每种问题的作用是什么。选择性问题的作用在于引导性,而开放性的问题在于其开放性;引导性问题往往又叫限制性,它引导你去发现你想要的那个答案,所以给你的选择本身只是一种引导;开放性问题和限制性问题相反,它不在乎你是什么选择做答案,需要你开阔自己的思想,不拘泥于现有看得到的答案,看到隐藏在问题后面的更多可能性。发问问题的方向:为了收集信息;...为了明确目标;为了启发引导;为了激励对方;为了挑战对方;区分为什么教练要区分?区分什么?怎么区分?区分的目的在于提高被教练者的自我洞察力,让被教练者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从而支持被教练者迁善心态。区分事实和假设所谓的假设,就是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即我们心中所预先假设会发生的事实,它来自我们过去经验的折射。打个比方,当你看见一个人拿着杯子,你知道他想去哪里吗?很多时候,还没有等别人你就抢先回答了。因为经验会告诉你,他拿着玻璃杯可能是去接水,去刷牙、去浇花等等。然而,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有可能他拿了杯子什么也没有干。这就是事实和你脑海中的假设的区别。有一位公司经理,生意上遇到了困难。为了摆脱困境,他想找另一位老板合作。不过,以前他和那位老板打交道时,人家好像对他的生意不怎么感兴趣,也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找他?不找他?被他打发走怎么办?”这个“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让这个经理茶不思、饭不香。教练听完这位经理的叙述后,教练他说:“对方还不知道你有这个想法,根本不知道你要和他合作呢——你都已经替他决定好了,那还谈什么后面的事?”在教练的鼓励下,这位经理终于去找老板谈了,结果谈得很好。显然,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自己被自己吓住”了。大家常常会给自己做些假设:我做不好怎么办啦?做不成功太没面子了吧?看样子,这桩事情要“黄”了吧?这种内在的恐惧,阻碍了人的潜力发挥。教练就是要帮助你把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把阻碍减到最低。区分事实和真相所谓事实不等于真相,是因为我们知道所有的事实常常是透过我们的主观经验而形成的,所以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真实。很多我们认为一些是事实的东西,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信念。本文开始提到那个案例:有一位章小姐,特别不喜欢同一个办公室的某个先生,平时总是避免跟他合作,甚至,一接到找他的电话就说他人不在,弄到后来该办公室人际一点不和谐,严重影响了工作绩效。章小姐的上级吴总是一位教练。当吴总得知章小姐的情况,便和章小姐有了这样一次对话。吴总:“小章,你喜欢吃榴莲吗?”章小姐:“不喜欢。”...吴总:“那如果我喜欢吃榴莲,你会不会觉得我错了呢?”章小姐:“当然不是啊。”吴总:“那你会不会觉得喜欢吃榴莲的人很讨厌就不和我一起工作呢?”章小姐:“哦,当然不会。”吴总:“你有没有发现,你不喜欢某样东西,不等于那样东西就不对?你可以不喜欢榴莲,你也可以甚至可以不喜欢那个爱吃榴莲的人,但并不妨碍你和他一起工作呀。”“哦!”章小姐一下领悟了很多事情。吴总说:“假如你和你家里的人,和你身边的人有了不同的喜好,你会怎样和他沟通呢?你会试着去了解对方的独特之处吗?”这个案例就是教练帮被教练者区分对事实和真相——她的不喜欢是事实,但真相却是她的目标和真正需要。有个女孩子常常笑着对他的男友说“讨厌”“你真坏”,还一边要用“粉拳”打他,你会聆听并区分她说话的内容和话语后面的真相吗?区分概念中的认识误区:举例:一、信任和信用教练:你信任的男人有多少?王小姐:很多。教练: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们每一个人呢?王小姐:当然不会啦。教练:所以,你信任一个人,但并不等于你就要做一些事情,更不等于你要借钱给他,对吗?二、真共赢和假共赢有学员问教练:我有一个老婆,还有一个很好的女朋友,我想两全其美。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怎么才可以共赢?教练:这跟共赢有什么关系?学员:我想两个都拥有啊。教练:可以啊,不过你有没有问过,这两个女人她们想不想这样?我知道你很想她们两个都拥有,但是你有没有问过这两个女人想不想让你两个都拥有?学员:当然不同意罗。教练:那这样只是你赢他们输罗,又怎么会是共赢呢?我们常常对很多的概念“剪不断,理还乱”,对概念的含混不清正是由于我们对知识有太多不明
本文标题:教练技术的四大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7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