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课题组通过“确立古诗文吟诵选材方向――编制古诗文吟诵教材――设计古诗文吟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参与古诗文吟诵活动――学生成果展示与评估――进行反思小结”一系列环节,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收集、整理、剖析了大量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经典诗文诵读路径,构建了立体多元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初步完成衢州市实验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文学素养同步得到了提升。诵读经典诗文探索路径构建体系提升素养【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提倡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本民族的基本文化经典,例如俄国人对普希金的推崇,丹麦人对安徒生的敬仰,英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热爱?。1正像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罗斯的普希金的诗文一样,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化的骄傲。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汉字永远是诗的,情不自禁是诗的,相反一大行英文字倒不容易成为诗。”中国历史上许多大诗人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汉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现在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文的比例还是太少,所以我们将精心选编一些优秀古诗文作为课本的延伸和补充。近年来,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在青少年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问题也普遍关注。他们提出,中华文明不仅活在典籍、展品中,更应活在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在全国上下矢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更需发掘中国历史上丰富的审美、道德资源,用民族文化的优秀经典教育下一代。学术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声由来已久,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不行,但光有科技也不行。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注重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熏陶。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古诗文的普及和吟诵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1、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一字道破天机。锤炼的语句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首好诗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段精彩的叙述。读者在诵读过程中,大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心骛八极,神游万仞。在提高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上,古诗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2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而古典诗歌兼跨德育、智育和美育范畴。读一首诗就好比结识一位朋友,欣赏古代优秀诗文就如同与一批历史上最杰出的中国人对话,无形中在气质上、人格上都受到感染。古诗文可以使我们以一种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体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发掘诗意和哲理。古代诗文中的人生意境可以成为一个人事业发展的深厚土壤。3、当年,以“兼容并包”著称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经拒绝聘用一位才华出众的留学生,只因为那位留学生不肯用中文交谈。翻译家傅雷身处逆境时,仍然要求远赴英国的儿子傅聪用中文通信,并对他在信中引述《论语》中的一段话感到欣慰。蔡元培和傅雷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但都把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视为立身之本。他们胸中激荡的爱国主义情思令人感奋。古典诗文是塑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载体,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古诗中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激励着学生为保卫国家献出自己的一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描绘了山河的壮丽。在反反复复的吟诵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范敬宜说,中国古典诗文之美,光阅读是不够的,还要出声吟诵,历史上甚至出现过许多吟诵流派。中国古典诗文讲究音律美,只有吟诵才能对其气势、情感和韵味有一番真切的领悟。他早年曾师从国学大师、交通大学首任校长唐文治,对这位桐城派传人辅导学生吟诵诗词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深感受益匪浅。古诗文中有些诗词很难懂,让学生背这些难懂的东西有必要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教3我背诵了几十首唐宋诗词。记得似乎是从‘床前明月光’开始。有些诗句,例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不教胡马度阴山’,很容易懂。许多别的诗句不全懂,但是小孩子很容易就学会了背诵。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哪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托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古诗词中确有许多难懂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难懂就不让学生背诵。我们必须像牛吃草一样,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15岁以前)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学生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中华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流下了叹为观止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世界的唯一的,在同一地区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传统”(杨振宁语),弥足珍贵。语文学科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上有重要义务,理应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面对当前外来文化的入侵和快餐文化的流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能化浮躁为宁静,化肤浅为深沉,有效地丰厚师生的文化底蕴。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日积月累,能轻松自如地学习和初步运用经典诗文。我们通过“经典诗文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就学生的诵读时间、诵读范围、诵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全面营造古诗文诵读氛围,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3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并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孩子的。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4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研究方法⒈文献研究法⒉调查研究法⒊个案研究法⒋行动研究法(二)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具体任务包括:(1)通过调查分析,确定研究的内容,申报立项,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论证。(2)加强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培训,加强理论学习。(3)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及家长对学习经典诗文所持态度及原有的学习基础。2、文献研究阶段:通过大量查找文献资料并进行去粗取精的归纳整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实验思路。3、实施阶段:(1)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尝试各种提高学生学习经典诗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不断交流改进,修正实验措施。(2)第二阶段:深入研究阶段:用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经典诗文诵读体系。4、反思修正阶段:在研究中不断回顾、反思、交流、调整,使实验策略趋向科学化、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我们课题组老师由“诵读古诗文提高人文素养”出发,从生理医学层面找到了儿童诵读经典诗文的科学性,明白了选择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进行诵读,其内容不仅会存入大脑记忆,而且更会烙印在潜意识里,直接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一生的思维与行为,并将这一理念在学校每周教研活动中传播给所有老师,将5课题研究的美好前景广为宣传,使“知其雅意”后的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盼。我校姜荣根校长是一位具有强烈教学改革意识的科研型校长,他强调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一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要把诵读古诗文当成学校及班级特色来抓,使我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文校园”,并要求在学校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地方补充装饰古诗文的内容。各位语文老师都能积极行动起来,从低段开始分步抓好古诗文的吟诵工作,学校广播内,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尤其是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审美课、阅读课,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古诗文亲密接触。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二)精心筛选,编制古诗文背诵篇目。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我们通过组织人员进行讨论,精心挑选了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歌集及作品推荐给学生,如《少年儿童阅读文库》(韵语篇、古诗词篇、新诗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论语中的经典作品等,在适当的时间穿插介绍、组织吟诵,并由学生自己将零散背诵的诗歌汇编成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使学生在背诵的内容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也因此完善了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1.分散训练。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古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背诵,有的学生在跳皮筋的时候、踢毽子的时候背诵,有的学生利用拍手游戏背诵,有的学生课余互相对背。我们还极好地利用了课前两分钟这一空挡时间,由班级古诗文吟诵小老师带着全班同学一同吟诵,其乐无穷。这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常常挂在学生嘴边,给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了背诵的任务,真是“校园处处踏歌声”。2.集中指导。每个班级的黑板上方都留有空白用于开辟“诗文壁”,每周由班长抄写、或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契合本周及篇幅稍长的古诗文、绘画好的同学配上书画(如中秋之周背写中秋、抒月的诗文等),作为每周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使学生不但准确的掌握本首诗的背6诵,而且领略了其中的韵味。3.加强课堂教学。对于课文中的古诗教学,所有语文老师都能认真渗透“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习惯、重迁移”的教学思想,创设具体的情境,借助各种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并且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并能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古诗文的教学实现创新、高效。对于写景的古诗文,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感悟,情境导学”,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潜心感悟,动情朗读(如《绝句》);也可采用“即兴创作,一比高低”,先图文感染,创设意境,指导学生创作,然后合作学习古诗,引导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诗和诗人创作的诗作一比较,从而深刻感受古诗文的精练之美、意境之美(如《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对于叙事性古诗文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自读自悟,再现延伸”“质疑问难,推敲赏析”,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如诵、唱、画、编、演等方式)重现古诗(如《寻隐者不遇》);对于同一主题的古诗(如送别诗、思乡诗等),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横向比较”“主题延伸,深入人心”,先扶后放,增加学生古诗的内在积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水平(如《游子吟》、《赠汪伦》等)。只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我们课内课外的古诗文教学将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光景。4.注重学科整合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实践,还注重古诗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①古诗文与音乐美术整合:在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和美术课上,常常会看到学生也徜徉在诗的海洋里,乐此不疲。音乐课上孩子们或给经典的古诗配上节奏,即兴来上一段精彩的说唱,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美术课上,孩子们常常以诗为内容,争相描绘诗中的意境。(如歌曲《柳叶姑娘》的教学中就穿插着《咏柳》,不仅唱柳叶,7而且画柳叶。)(附《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②古诗文与班队活动整合:我们常常以古诗文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中队活动。如“在诗词王国里遨游”、“古诗伴我行”、“诵古诗、学美德”“古诗吟诵擂台赛”、“编古诗小报”、“古诗吟诵展示会”等,通过背、唱、演、说、画等形式,学生从诗词里感悟到了中华诗词的精粹,感悟到了许多做人的真谛。(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诵读展示)》)③古诗文
本文标题: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890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