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CulturalStudies(2)TheMeaningofCulture——AninquiryofArchaeology一、难以捉摸的文化:文化能够被定义吗?•根据雷蒙·威廉斯的看法,文化是英文中意思最复杂的词汇之一。其最初的拉丁文词源学意义是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英文写作culture,含有改良土壤、栽培植物、饲养牲畜等含义,这种用法至今保留在agriculture和horticulture(园艺)一类的英语词汇中。•可见,culture最初侧重物质文明,后来词义发生演变,15C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culture一词具有精神、人文意义的年份。直到18C末到19C初以后,这个概念才在西方被重视,衍生出了它的现代意义,于是遂出现了civilization(文明)这一概念。•历史上许多学者都为文化下过定义,据统计,仅1871-1951年的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164条之多。(A.L.Kroeber&ClydeKluckhohn,etc: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PeabodyMuseum,Cambridge:1952)•时过境迁,现在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1000条了,用多如牛毛来形容文化的定义并不为过,并且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定义。总的来看,学者们对文化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1、广义文化(culture)是与自然(nature)对应的,泛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15大报告即取此说法)。由此可见广义文化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它又称作“大文化”,大体上包括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大部分。——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如工厂、城市、宫殿、祠庙、长城、桥梁、器皿、工具、服饰、饮食、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属实体文化。——精神文化:指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如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属虚体文化。——制度文化:指各种社会规范,它反映出一系列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等。——行为文化:指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礼节仪式、生活习惯、民情风俗等,即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对“大文化”的解读——告诉我,什么不是文化?•当我们要说明“什么是文化?”的时候,一定要能回答一个问题:“什么不是文化?”•如果说四大文明都是文化,这个世界上岂不是只有一种东西存在:文化?那么到底什么不是文化呢?•所谓下定义就是做规定,规定性就是否定性!当一个东西,一个概念什么都包括,什么都是的时候,它事实上就什么都不是。•因此,本人不赞同广义文化观——2、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EdwardTylor:英国人类学家,第一个给狭义文化下明确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原始文化》,1871)——LeslieWhite:美国人类学家,可以说是有史以来对文化这一概念做出最精妙分析的学者,“文化是依赖于符号的使用而产生的,它包括思想、态度、价值观和意义,以及这些在物质和行为形态上的具体化”。(‘TheConceptofCulture’,AmericanAnthropologist,1959,61:227-251)——DanielBell:美国社会学家,他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该观点富于创造力,也极有解释力,本人特别赞同该观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p.24)KeyWord:表征(representation)——文化的循环•怀特的文化定义中,符号是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创造符号,赋予事物本身并没有的意义的能力。全部文化(文明)都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存不朽。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也就仅仅是动物而不会成为人类。•1960年代以来,受索绪尔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福柯的后结构主义等影响,文化研究发生了“语言/符号学转向”:语言不是透明的、中性的工具,而是建构和传达意义的手段。人们关于实在世界的看法、价值和观念是借助语言形成的,语言具有社会和文化上的建构性。•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符号,根据索绪尔的理论,符号是由三个层面构成的: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指涉(referent)“能指”是各种用来表达的符号(例如声音和文字),如“玫瑰”的发音和写法;“指涉物”是“能指”对应的现实世界,如“一朵玫瑰花”;“所指”是“能指”表达的意义,分为直接所指和含蓄所指,拿玫瑰花来说,爱也可以是其所指。所指的意义是发展的、变化的,受制于特定语境,不存在永久不变、普遍的意义,因此,能指-所指的关系是人为的和约定的,所以文化也是人为的和约定的(交通灯)。•representation是西方文化研究的关键词,其英文解释为“表现、象征、代表、再现”。霍尔将其命名为“表征”,他认为表征就是通过语言和符号来生产意义的过程,强调文化就是一种表征和所指的实践,就是建构并呈现世界,它关注的是社会是如何建构并呈现给我们的?或我们是如何建构和呈现世界的?事物本身并没有意义,我们构成了意义,使用的是各种表征系统,即各种概念和符号,这种理论叫做建构主义。正是社会行动者使用其文化的、语言的各种符号概念系统去建构意义,使世界富有意义并向人们传递世界的丰富意义。案例‥市政厅前之吻巴黎之吻•法国摄影家杜瓦诺1950年为《生活》杂志所摄,当时有2400万人阅读《生活》。在一家咖啡馆里,杜瓦诺被一对正在热吻的恋人,戏剧学校的学生博尔内和男友雅克·卡尔托打动。几天后,他请博尔内和卡尔托两人在巴黎市政厅前拍下了这幅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为“浪漫爱情象征”的不朽之作。•1986年,《市政厅前之吻》被制作成海报发行,一时间成为世界上最流行的图像之一。杜瓦诺所属的拉福图片社透露,迄今为止,这幅黑白照片已经销售了50万张海报和40万张明信片,总价值大约为50万欧元(约合65万美元)。•2008年4月26日新华社消息:经典名作《市政厅前之吻》的原版照片在4月25日以15.5万欧元的高价被拍卖。负责拍卖的巴黎Artcurial拍卖行表示,照片是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瑞士买家买走的,其拍卖价格在20世纪拍摄作品中是最高的。据报道,这幅照片原来的估价是1.5万至2万欧元。解读“巴黎之吻”•标题:“在巴黎,年轻的恋人可在想要的任何地方接吻,没人会在意”。平民模特拍摄:生活化的真实黑白照片:朦胧、浪漫之吻神圣性:普遍人类情感表达纪实性:时间和空间场景日常性:日常的大众生活大众性:摄影师的大众视角巴黎:浪漫之都,制造旅游幻象青年亚文化:抵抗社会规范二、两种文化观:精英与民粹1、精英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高雅的、少数人的、经典的。与社会大众及其大众文化相对立:强调文化的精英小圈子属性。与娱乐性文化相对立:强调文化的精神升华和净化属性。与物质文化相对立: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与机械文明相对立:强调文化的创造和变化属性。•这种文化观在英国以阿诺德、T.艾略特、F.利维斯为代表;在德国以尼采、阿多诺、斯宾格勒为代表;还有法国的勒庞和西班牙的奥特加·加塞特。文化是高雅的:CultureandAnarchy•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现在恰是文化起作用的时刻了。文化之信仰,是让天道和神的意旨通行天下,是完美。······文化在寻求完美的内涵时,要参考人类经验就这个问题所发表的全部见解,不仅倾听宗教的声音,还要听艺术、科学、诗歌、哲学和历史的声音,如此才能使结论更充实,更明确”•——阿诺德强调知识优越、精致优雅、高雅艺术等,针对都市、庸俗文化提出警告,与通俗艺术、娱乐性艺术截然对立。MatthewArnold(1822-1888)阿诺德的文化理论•文化的含义1)认知世界最好的思想和言论的手段(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能力)2)是一整套知识(最美好事物)3)是将知识运用于“心灵和精神的内在状态”、“照料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精神”(在心灵和精神内部对最美好事物的application)4)不是通过驱除邪恶助人,而是通过让人自己去主动追求文化来改良精神:“有教养的无为而治(cultivatedinaction)”•关于文化与无政府(Anarchy)——无政府:指工人阶级现实文化的分裂性或破坏性(disruptivenature),“粗鲁”、没有教养、未开化的。——通俗文化=无政府,他相信无政府带来的危机是伴随城市男性工人进入政治舞台开始的,因为来自工人阶级的大众文化不仅带来了政治骚动,还使社会和文化造成混乱和衰落。——阿氏是第一位关注通俗文化的理论家,即便他真正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服从文化等级和文化差别以获得社会秩序和权威,很明显带有精英主义(elitism)文化观的局限性。阿诺德的两位著名追随者1、T.S.Eliot(1888-1965):英美20世纪最著名的诗人,文学批评家和戏剧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生积极捍卫传统文化,属于文化保守主义者。——NotesTowardsaDefinitionofCulture,1948——TheWasteLand,1922——FourQuartets,19432、F.R.Leavis(1895-1978):20世纪英国最有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对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持批判态度,并以“利维斯主义”而闻名于世,但他实际上是文化自由主义者。——MassCivilizationandMinorityCulture,1930——CultureandEnvironment,1933——Thegreattradition,1948艾略特的主要文化观点——既然所有人类社会都包含了高低有别、前后有序的阶层,那么上层的人自然必须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与自觉。威胁现代社会的力量,来自民间,来自市井小民,来自大众,这些人必须予以教导才能让他们顺理成章地接受应有的职位。唯有如此,社会也才可以井然有序地出现环环相扣的文化阶层。——具有创造能力的文化精英,已经逐渐失去各种社会资源,再也不能就此安身立命;更为严重的威胁,还在于整个的社会已经被刻意地往追逐利润的方向塑造,并且在广告与大众教育的影响下,艺术与文化的标准再三受到了贬抑。——目前这个时代是一个衰落的时代,其文化的标准较50年前为低,这种衰落的证据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部门都是显明可见的,我看不出文化不会更快退化的任何理由。利维斯的主要文化观点——19世纪之前,至少是17世纪之前,英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共同文化。但工业革命将一个完整的文化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少数人文化,一方面是大众文化。少数人文化代表了“所思所言的最好的东西”,特别体现在英国文学伟大的传统上面。大众文化则是商业化的低劣文化:电影、广播、流行小说、流行出版物、广告等等,缺欠教育的大众不假思索大量消费它们。“少数人”必须武装起来,主动出击,抵制大众文化泛滥成灾。——在大众文化冲击下,文学的前景已变得非常渺茫。诗歌和文学批评一般读者不屑光顾,独有小说在苟延残喘,但看来同样时日无多。文学的传统读者们在电影院里消磨时光,在翻报纸和流行杂志,或者听爵士音乐。——18和19两个世纪是阅读的世纪,20世纪是阻碍阅读的世纪。电影、流行杂志、报纸、舞厅、流行音乐,这一切对人的诱惑力太大了。读书俱乐部不是在提高读者的趣味,而是在将读者的趣味标准化。只有具备非凡克制力的人才能抵御环境的引诱,皈依到正统艺术的门下来。利维斯与英国文化研究传统•英国文化研究孕育于文学,而非社会学。在文学研究中,首次关心文化议题肇始于Leavis的著作,这些
本文标题:什么是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91278 .html